12月4日(周五)18:30-20:40
朝陽區惠新東街10號對外經貿大學·寧遠樓二層221
李希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一帶一路」作為對於來自太平洋壓力的最優對策,是中國的戰略覺醒,是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制定的國際戰略。那麼,「一帶一路」路在何方?本次講座,將闡述新絲綢之路的現實含義與價值、一帶一路面臨的兩大挑戰、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實際困境等。
北京∣拿什麼排演——危險關係與姿態劇場12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
主講人:周詩巖(藝術批評人、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本次講座UCCA邀請到包浩斯舞臺和舞蹈核心人物奧斯卡·施萊默的研究專家、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周詩巖教授。本次講座試圖梳理施萊默的創作脈絡,以進一步探討包浩斯對梁慧圭在藝術領域的實驗及影響。對於包浩斯建築和設計討論之外,也將放映兩部關於奧斯卡·施萊默的短片。
北京∣印度當代詩歌——出於善,趨向於純粹12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恆通國際創新園C7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西川(詩人)
西川對詩歌這種文學創作形式本身有著深刻的研究,古今中外的各類型詩歌均有涉獵,加之英文系畢業的背景,因此他對印度當代詩歌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和見解。他將會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深入淺出地向觀眾介紹印度當代詩歌,讓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或者略有涉獵的觀眾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印度當代詩歌的大體面貌,認識一個全新的印度。
北京∣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寫作12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尚8人文創意園D座1層單向空間
嘉賓:李長聲(作家)、止庵(隨筆、傳記作家)
現在很多寫作者寫作的時間不算太長但也不算短,卻跨越了前網際網路與網際網路兩個時代。很多寫作者剛開始寫作時也許會想:世上已有那麼多文章,為什麼還要再寫呢?也許是因為一篇文章的完成,或多或少總要道出他人之所未道,或大或小總得消除某個疑問。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又面臨新的問題:網上可以輕易查到的東西,為什麼還要白費力氣地寫成文章呢?有了Google或百度,我們應該寫得更少才是。但真是這樣嗎?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怎樣的寫作和閱讀?作家如何適應網際網路的閱讀需求?這次騰訊·大家沙龍邀請著名旅日作家李長聲先生和著名傳記作家止庵先生一起聊聊「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寫作」。
北京∣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12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孫機(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中西交流是文化史研究中的大課題,但近年若干論著中所繪傳播路線圖,箭頭的指向卻多半自西而東,即除了世所公認的四大發明等以外,古代中國出現的不少新事物的「原型」幾乎都被認為在西方。如果事實確實如此,當然應當肯定。但如果這些說法根本講不通,那便不必隨聲附和,本次講座就此舉出一些例證並試作分析。
北京∣節奏練習——今天,我們如何寫詩?12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海澱區新街口外大街19號北京師範大學前主樓A708
嘉賓:樹才(詩人、翻譯家)、藍藍(詩人)、莫非(詩人)
詩人北島在今年8月出席活動時,談到「80後」、「90後」寫詩的狀態:「他們中間好多人不讀詩,雖然他們也寫詩,可是根本不認真讀詩,不認真讀,就很難對詩歌有真正的理解。有些年輕詩人寫詩也太隨意。」作為寫詩的你,寫詩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或者想寫詩的你,期待如何進入這一世界呢?這期鳳凰詩會主題書《節奏練習》的作者、詩人樹才說:「一首詩的節奏,總是與詩人的『生命呼吸』有關……極端地說,正是語言節奏『生成』了一首詩的血肉之軀。」12月5日,翻譯家、詩人樹才與詩人藍藍、莫非,在北師大冬日午後,與大家一起分享寫詩的奧竅,一起開始「節奏練習」。
北京∣三大導演對話戲劇的普及教育12月5日(周六)14:30-16:30
地點:西城區天橋南大街9號樓
嘉賓:饒曉志(導演)、邵澤輝(導演)、趙淼(導演)
三位導演將結合多年寶貴的導演創作與戲劇教育的經驗,與廣大戲迷朋友們熱情分享對於戲劇普及教育的看法,向大家介紹戲劇藝術知識,展現戲劇魅力。此次與新銳導演的對話,不僅能夠了解導演的創作精髓和戲劇教育的深刻內涵,更會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裡看盡戲中萬種人性,戲外百態人生。
北京∣民國政局與學人從政:《政學先生》《世風士像》三人談12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三聯韜奮圖書中心
嘉賓: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導)、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歷史學者)、李村(文學評論家)
忽如一夜春風來,「民國範兒」陡然走紅。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村的《政學先生》和《世風士像——民國學人從政記》,以簡淨之筆,揭櫫民國學人的從政之惑,戳破許多浪漫堆積的幻覺。三位嘉賓圍繞李村的這兩部近作,梳理被忽略的歷史細節,評述民國時期以胡適為代表的政學名人,對試圖參與政治的民國知識人的兩難困境予以分析、觀照。
北京∣她們的欲望與冒險:《海外剩女》發布暨賞析會12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雙清路88號華源世紀商務樓3樓雨楓書館
嘉賓:張西(作家、學者)、曉晏(北京電臺主持人)
在小說《海外剩女》中,張西試圖通過三位在改革開放後的移民潮中登陸美國的女性,以及她們所代表的「50後」、「70後」和「80後」群體,探討女性的生存與選擇,及「海外剩女」這一社會現象背後的內容。三位嘉賓,寫作者、媒體人對談,探討「海外剩女」這一社會現象,講述不同時代的中國女性在海外的奮鬥人生與婚戀選擇,以及你所不知道的海外剩男剩女存在的歷史淵源。
北京∣榮耀與得失因何相伴——一個大國的心理秘史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海澱區新街口外大街19號北京師範大學教二115
主講人:任劍濤(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長江學者)
我們的國民處於何種狀態?我們的民族處於何種歷史階段?一個優秀民族應該具備哪些心智、天性與氣質?我們有過光榮記憶,更有過痛苦體驗,如何不在極端自信與極端自卑之間搖擺?如何成熟我們的心智應對未來?契合當下國內政局、國際時局形勢,任劍濤教授——「中國最有演講魅力的教授之一」將為我們一一道來。
北京∣小說現場:《人類學》12月6日(周日)14:30-17:00
地點:東城區東棉花胡同35號蓬蒿劇場
嘉賓:顏峻(獨立音樂和藝術活動策劃人)、康赫(作家)、阿炳(樂手、程式設計師、攝影師)
這是一次關於寫作的朗誦。顏峻朗誦,寫作者康赫和一位攝影師參加表演。《人類學》是康赫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是一次對當代漢語小說的全面刷新,也是康赫一次徹底的語言冒險。9個月的時間在133萬字、1345頁中分秒流過,將你帶入時代崩塌的內部,進入眾生意識不斷雕刻的北京城,時間裹挾時代永不停步,你和他們將抵達何處?
北京∣在時代的迷宮中尋找出口——長篇小說《多灣》新書發布會12月6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單向空間
嘉賓:周瑄璞(《多灣》作者)、徐則臣(作家)、王小王、弋舟、李浩
提到「70後」作家,你會想到誰?「70後」作家在起伏和夾縫中顛簸,他們一方面被各種「80後」和「90後」作家的時代噱頭遮掩,同時又被莫言、賈平凹等「50後」老大哥的風頭壓下去。而「70後」到底有沒有可以承載厚重歷史的扛鼎之作呢?長篇小說《多灣》的作者周瑄璞將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這次她將帶著這本厚重的長篇小說,走到我們中間,談論她作為「70後」作家的尷尬與尊嚴。
12月6日(周日)19:00-21:00
地點:海澱區中關村創業大街言幾又書店
嘉賓:張宇(主持人、記者)、任菲(編輯)
未讀邀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知名主持人張宇,和大家分享「擁有一副好聲音讀書是怎樣的體驗」。在這場另類的朗讀會上,我們將教給大家實用的「好聲音」技巧,以及一人如何分飾多重角色,還會帶領大家進行分角色朗讀。
12月8日(周二)19:00-21:00
地點:海澱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求是樓八百人大教室
主講人:朱炫(作家,編劇)
《年少荒唐》是大師兄朱炫的首部作品,一本集魔幻、奇幻、武俠、都市、愛情等於一體的小說集。12月8日,他將帶著這本《年少荒唐》,與北京讀者見面,並籤名售書。
12月8日(周二)19:00-21:00
地點:海澱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
主講人:梁文道(作家、媒體人)
不知不覺,「看理想」和梁文道的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已經上線有半年了,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看理想也將迎來全新改版。這次是「看理想」線下分享會的第5場,梁文道將分享「看理想」在新的一年會有哪些新的變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閱讀,這次梁文道將再做一場關於閱讀的主題講座:如何找到你需要的書?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面對琳琅滿目的新書宣傳、預告、預售等等信息的焦慮,都說是好書,都說是一輩子,我們該如何選擇?
12月4日(周五)19:00-21:00
地點: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嘉賓:歐陽江河(詩人)、朱大可(文化學者、批評家)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來到了上海。「詩歌是散文言所未盡之處;人有所懷疑,就用語言去解釋,用散文解釋以後,尚需進一步解釋的,則要由詩歌來完成。」而在今天這樣的社會,工作的繁重讓人們以及很難騰出自己的時間細心慢讀詩歌的玄妙。在如今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已很難有文學作為整體性的全民文化事件被狂歡化地熱議,詩歌仿佛有些回暖。翻看知名詩刊類的微信公眾號,幾乎每篇都有上千的閱讀量。而年初的詩人餘秀華幾乎是一夜之間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眾開始關注詩歌,為什麼這個時代的大眾更需要詩歌?
上海∣從山西寺觀壁畫看跨宗教文化的踐行12月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李松(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不同的宗教信仰各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限定性,有些還相互衝突。在一個不同信仰共存的村社如何恰當地呈現民眾的普遍價值期待?以「三教合一」為特徵尋找共同的價值框架,是南北朝以來的解決之道。中國現存壁畫藝術的最大實體是寺觀壁畫,而又以山西為最。山西眾多的宋、元、明、清寺觀壁畫為我們解讀這個文化演變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們可以從這些圖像上看到新觀念替換、修訂和覆蓋舊觀念的痕跡,看到基層民眾建立和諧文明價值觀的努力。這些跨宗教的藝術描述或可稱之為「全民圖像」。
上海∣詩歌的音樂與詩人的感受12月5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黃燦然(詩人、翻譯家、評論家)
「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談到寫詩,詩人對於如何處理詩歌的節奏有著最深的感悟。一個人可能擁有將非常個人化的經驗幻化成文字的能力,而辭藻間、句與句間的節奏將決定文本是否為詩的根本因素。詩的音樂性是詩歌的靈魂,即使讀者對於詩的內容沒有太多的領悟,但仍舊可以感知詩人的情感和詩韻,並被其感染,產生共鳴。本次講座中,詩人黃燦然將為各位觀眾解讀詩歌的音樂與詩人的感受。
上海∣從離散到本土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混血網絡12月5日(周六)19:30-21:00
地點:黃浦區圓明園路133號女青年會大樓2樓
主講人:洪子惠(上海紐約大學文學助理教授)
華人移民史跨越了多個世紀、大洲和汪洋。放眼全球,東南亞有著悠遠的海洋商旅文化,見證了最悠久、最複雜的華人移民史。其中,華人商旅勞工、當地原住民與歐洲殖民帝國之間長達數世紀的交流,自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甚至催生了幾個獨特的、中介型的混血和混語華人社群。本講座探討土生華人網絡錯綜複雜的文化根源和時而矛盾的社會地位。講座同時介紹他們的文藝創作、不斷變化的自我認同,以及在當今亞太各國爭奪文化歸屬過程中,他們的文化再現問題。
上海∣不只是風格史——山西古代壁畫縱橫談12月6日(周日)10:00-12:00
地點: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鄭巖(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本講選取山西古代墓葬壁畫的兩個側面,以小觀大,談墓葬壁畫表現方式與觀念的前後嬗變:第一,各個時期的墓主畫像與中國祭祖方式的關係;第二,從夏縣王村東漢墓的乘魚仙人到興縣紅峪村元墓鞍馬的變化。
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6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員)、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研究員)
《風起青萍——近代中國都市文化圈》一書是對近代西風東漸背景下中國都市文化界震蕩巨變的一次掃描,涵蓋了電影、美術、音樂、攝影、文學、印刷等多個領域,並附有珍罕原照多幅,讀者無論隨手翻閱還是認真細讀,都會有所收穫。本書以近代上海為主要描述對象,歷數大都市的文化事項的掌故變遷,盡顯舊時大上海的氣韻與風採。12月6日,本書作者、近代文獻專家張偉先生與陳子善一起蒞臨講壇,和讀者分享講不完的大上海風雅。
上海∣歐洲中世紀城市地理學之三——公共空間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主講人:馬裡奧·尼夫(博洛尼亞大學文化遺產系教授)
本場講座中,聽眾將被邀請漫步於一座理想的中世紀歐洲城市,觀覽主要的公共場所:市政廳、教堂、集市、涼廊和門廊……講座展現的實例各有不同,然而,這一切都合於某種共通的模式,猶如圍繞著音樂主題的變奏曲一般,都證實著繁複多樣之中的某種整一,而這正是這些歐洲歷史文化遺產的最獨特之處。
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匯
主講人:段志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從秦始皇焚書到清代的大規模查禁圖書,古代中國的政治對於著述與出版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態度。禁書政策既壓制了知識與思想的傳播,也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史的走向。
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站廳內)
主講人:任曉(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21世紀後,就全球範圍看,智庫無論就數量還是就重要性來說都不斷增長,成為「思想和行動的一個主要催化劑」。對一個國家來說,內外政策的研究、分析和辯論,其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對智庫的研究和建設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將成為越來越熱門的課題。12月6日,《第五種權力——論智庫》的作者任曉先生將來到季風書園,帶你聆聽智者之言,了解你所不知道的力量,揭示國家決策幕後的智慧和力量。
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579號2樓大眾書局
嘉賓:胡桑(詩人、評論家)、陳嫣婧(自由撰稿人、書評人)、小水(譯者)
《船》講述了7個情節毫無關聯、相互獨立的故事,它們發生在不同的地域,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核心。但這些看似無關的故事又被納入一個貫穿全書的意象中——「船」。「船」是此岸到彼岸的渡載物,牽連著身份、記憶、家國和歷史,如同作家黎南曾搭乘過的逃難船,也如同小說最後一個故事,風暴和飢餓中的小船。「船」將漂往何處,而留在「船」之後的「故土」又意味著什麼?本次星期天讀書會請來三位嘉賓對「船」進行解讀。
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主講人:毛晨雨(稻電影系列作者)
2003-2015年間,稻電影使用民族志文體進行電影寫作。稻電影的工作方法是社會田野寫作,它參融著社會人類學知識網絡和民間神秘主義經驗:既想像著接近對象內質的仿像結構,又不斷遠離它而更趨近於認識結構的表徵實踐。這時,民族志文體的主體性會話的建立——他者及其特定語境(陳述他者的實踐與陳述者「自我」的他者化),構成一個動態的會話空間。寫與被寫的位置發生了位移,試圖固定關係的努力激發出會話空間的危機。由此,如何處理與他者的關係,如何使用修辭學的現代知識網絡來合法化民族志文體,本身成為關於我們工作方法與理論的出發點。
12月7日(周一)19:00-21:00
地點:長寧區天山路356號長寧區圖書館
主講人:孫隆基(歷史學家)
在《新世界史·第1卷》中,孫隆基先生首先打破20世紀「四大文明古國」這一陳說。本次講座,我們將近距離聆聽到孫先生的這一理論。在近東,農牧革命最早發生在有一定海拔的環兩河山側地帶,乃旱作農業,待其遷至大河流域,變成灌溉農業,為「城居革命」奠基,已隔了4000年,中間還經過「次級產品革命」,即從純食用功能發展出副產品:牛與羊可以提供奶與乳製品、皮毛,牛可以犁田,牛與驢可以拉車,驢也可以騎,狗可以協助放牧,家畜的糞便可以肥田。農產品的多樣化使它們越出了溫飽的考慮,朝消費品與商品的方向發展,例如乾果一類。因此,以英國「工業革命」為新石器革命至城居革命的模型已經過時,「山側說」亦取代了「新月形的沃土說」,文明起源於四條大河流域之說極為膚淺,「大河流域搖籃說」對古美洲基本上不適用。
12月9日(周三)19:00-21:00
地點:楊浦區國定路400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
主講人:科爾姆·託賓(作家)
愛爾蘭當代著名作家科爾姆·託賓,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英文與比較文學系人文講席教授,他曾說:「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我的工作是穿過沉默,走進人物的心靈,為他們創造發聲的機會,賦予他們生命,一種在情感和理智上對他人有關係的生命。」讓我們傾聽託賓怎樣讓生活進入小說。
12月10日(周四)19: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2F報告廳
嘉賓:科爾姆·託賓(作家)、畢飛宇(作家)
科爾姆·託賓的故鄉,在愛爾蘭東南部沿海的小鎮恩尼斯科西。在這個人口只有一萬人的小鎮上,街坊鄰居彼此相熟,人們幾乎沒有什麼秘密。然而,從《黑水燈塔船》到《布魯克林》,再到最新小說《諾拉·韋伯斯特》,託賓一再將家鄉設定為自己小說的背景。小鎮上能發生什麼新鮮事?作家如何將人人耳熟能詳的日常生活融入小說?科爾姆·託賓和畢飛宇初識於2011年上海書展首屆上海國際文學周。他們都有長期鄉村小鎮的生活經歷,都以善於塑造女性形象著稱。他們會怎樣看待彼此的作品?中外兩位重量級作家將深入討論彼此的作品和寫作經驗。
12月5日(周六)9:30-12:00
地點:番禺區外環東路382號華南理工大學B1國際樓106報告廳
主講人:孫隆基(歷史學家)
傳統的世界近代史的重頭戲是西方的崛起,孫隆基先生的三卷本《新世界史》將探討在西方締造的世界經濟之形成期,中國這個先進的超巨型市場有否扮演了壓艙物之角色?它能否證實「唐宋變革論」之宋代中國乃世界近代化早春的命題?還是該印象乃20至21世紀之交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地位的回溯性投射?如果這個修正主義能成立,它將大幅度改寫傳統西洋近代史的海洋中心論,將其往海洋與大陸互動的方向調整,不再單方面強調西方的尖兵角色,而忽視了中國和印度的誘發、後勤和壓艙作用。在這次演講中,孫先生將和觀眾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中國在近代全球經濟形成中的角色」。
廣州∣所有的去處,都跟來路有關12月5日(周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地鐵上層MU35號方所
主講人:嚴明(攝影師)
歷史文化和生存環境,是嚴明作品關注的核心。他的鏡頭抓住了那些逐漸消逝的事物的表象和內涵,並使其成為永恆。在《大國志》圖文書以及同名畫冊出版之際,嚴明將分享《大國志》的創作初衷,談談攝影美學和人生美學,他眼中的攝影藝術和當代中國,以及他心中的大國志。
12月6日(周日)15:00-17:30
地點:海珠區港西路93號學而優書店4樓多功能廳
嘉賓:陳崇正(作家)、王威廉(作家)、鍾二毛(電視節目談話嘉賓、評論員)、陳培浩(青年文學評論家、韓山師範學院副教授)
在唐宋的飯桌上,人們拼酒量和詩詞;在明清的飯後,人們流連於演義評書;在五四,人們追著報紙看小說;而今天,更多人刷著屏幕看段子。文學閱讀在實用化的世界位置何在?實用教育與文學虛構如何彌合和互補?四位從事寫作、研究、編輯和媒體工作的青年作家和你開聊。
12月9日(周三)19:30-21:30
地點:海珠區新港西路93號學而優書店4樓多功能廳
嘉賓:李淼(理論物理學家、詩人、科普作家)、蔡天新(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詩人)
人的大腦左半球控制語言、邏輯思維和理性,右半球則掌管創造性和直覺。兩者之間是否有明確的界限?如何結合理性與感性、嚴謹與浪漫?本次講座所邀請到的嘉賓,是擁有大學教授和詩人雙重身份的李淼和蔡天新,兩位同時進行自然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相信定能碰撞出閃亮的思想火花。
12月4日(周五)19:00-20:30
地點:武昌區瑞景路33號403國際藝術中心·紅椅劇場
嘉賓:東西(作家)、方方(作家)
著名作家東西受漫行書店聯合創始人林東林之邀,舉辦長篇小說《篡改的命》武漢讀者見面會——「還能悲傷,就有希望」,分享創作過程。東西特邀著名作家方方出席該活動,並進行文學對話。
12月5日(周六)14:30
地點:秦淮區中山東路56號新街口新華書店
主講人:高鐵見聞(自媒體人、高鐵科普作家)
從質疑到認識、信服,中國高鐵是如何從傳說演變成了傳奇?是如何徵服了世人和世界的心?高鐵見聞的《高鐵風雲錄》一上市就受到萬千讀者的追捧。12月5日,「高鐵科普第一人」高鐵見聞與你相約南京,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高鐵帝國」,講述一部暢銷書的背後故事。
12月5日(周六)15:30-17:3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王瑞智(編輯人、旅行愛好者)、餘斌(作家、文學評論家)
新井一二三說:山東大熊以修學旅行般認真的態度逛逛日本,看到許多當地人忽視的細節,使這本小書充滿著別人還沒來得及寫下的最新日本實況。既然如此,我都好期待以後看到一整套大熊逛世界寫下的旅遊文學。歷史、文化、美食、休閒串成一條旅行線路,12月5日,王瑞智來到先鋒書店,我們跟隨他的腳步,來多角度地感悟了解日本,感受這本有趣的小書。
12月5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南京先鋒書店
嘉賓:薛冰(作家)、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研究員)、王稼句(學者)等
在先鋒,敲靈魂的牆,鑿一扇光明的窗。先鋒書店堅持把那些在人類歲月長河中的大師們的凝望,沉思,困惑和激情保存在這裡。大道本無我,書香長與君。在先鋒書店19周年店慶之際,我們特地邀請著名文化人來書店舉辦文化沙龍,解讀收藏品的來龍去脈。
12月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五臺山店
嘉賓:薛冰(作家)、許進(圖書編輯)等
城市文明興起的進程,同樣是以一種不穩定的、極易變化的形式展現,只有在時間流逝中沉澱下來的片段,或被以某種形式記錄下來的場景,才能為後世所知。二千五百年來,這座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時盛時衰、屢毀屢建,經歷了太多曲折和風波。就像長江大河,誰能分辨得清,它的某一滴水是來自哪一條溪流?就像一幅油畫,不斷地被人修飾、增添、改作甚至抹去重繪,現在還有可能恢復它最初的面貌並再現這變化的過程嗎?辨疑解難,總結近事,都不是容易的事情。12月6日,薛冰邀請每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你,走進先鋒書店,和他一起縱覽並解讀南京成長曆程。
福州∣讀紅樓,說崑曲——大觀園裡的曲調悠揚12月5日(周六)9:30-11:30
地點:湖東路227號福建省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西嶺雪(作家、編劇)
曹雪芹時代,崑曲曾是「主旋律」,他創作《紅樓夢》也離不開崑曲的滋養。講座將從「曹寅與洪升——《長生殿》與洪升之死」、「養家班——大觀園裡的十二官」、「寶黛情曲——西廂記與牡丹亭」、「元妃點戲——崑曲對紅樓探佚的意義所在」等方面切入,通過解讀崑曲談探析《紅樓夢》的殘本之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