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小哥,城市裡最常見的一道風景,他們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在為顧客帶來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在書寫著自己的人生。
在眾多外賣小哥中,天津濱海新區的劉浩卻顯得與眾不同——他是只有一隻手的殘疾人,更是一名傳播樂觀堅強正能量的主播。
獨臂外賣小哥
左臂熟練地扶住車把,右手啟動電瓶車,開啟外賣的行程。每天早上,劉浩都會重複著這樣的動作。從最開始的趔趔趄趄到現在的駕輕就熟,他已經重複了一年半時間。
劉浩從小就生活在濱海新區,即將要在這裡度過自己的28歲生日。因為5歲時候的一個意外事故,劉浩失去了左手,左眼也留下了疤痕,騎電動車時只能靠左前臂來掌握平衡,這讓他在外賣小哥中顯得比較特殊,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也有人懷疑他能幹好這一行嗎?
「我不需要別人特殊的對待,就和其他外賣小哥一樣。」面對質疑,劉浩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身有殘疾,也可以把外賣送好。無論是在每單送餐時間上,還是總單數上,劉浩和正常外賣員們都沒有什麼區別。「系統裡面有同樣的規則,不會因為是殘疾人而特殊化」。劉浩認為這樣非常好。
露出手臂,劉浩是一名殘疾人,穿上外賣服,就是一名外賣小哥——每天要迎著風雨,穿行在大街小巷,既有準時送到的成就感,也會有遭受到不公平投訴的挫敗感。
送外賣的時候,被誤解甚至於刁難,劉浩也不例外。疫情期間的一天,劉浩接到了一份配送餃子和牛肉麵到某小區的訂單,去商家取餐之後劉浩和顧客通話表示疫情期間只能送到小區門口的超市,不能進居民樓。然而兩個小時之後,對方卻對劉浩進行了投訴。雖然最終劉浩申訴成功,但那一刻心裡還是感覺一陣陣委屈。
「丟餐」是很多外賣員都經歷過的遭遇,外賣被偷走,自己不但要賠償顧客的損失,還可能會被投訴。劉浩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一次在上樓送餐下來後,餐箱內的一份外賣不翼而飛,箱子裡被亂翻的痕跡明顯,第一時間劉浩明白今天丟餐了,基本上一天的辛苦是白費了,當時劉浩氣得想罵街。
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劉浩想,一份外賣也就幾十元,偷了去也不會發財。可能偷餐的人,也許是遇到了困難,實在餓了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大多數人都不會去偷,我想偷餐的人可能是餓得不行了,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但丟餐影響的不僅是外賣員,也會影響訂餐的顧客,怎麼辦?
第二天,劉浩在餐車上貼了一張紙,上面寫著「討生活不易,請不要偷餐偷車,如果你是被逼無奈,箱子底有20元錢,吃一頓暖和的飯,生活總會有希望的!」
送外賣之前,劉浩從事過其他的工作,家裡人也不希望他送外賣,總覺得單手可能騎不好車,但是劉浩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在外面跑的日子,受到的約束要少些。「送一單就可以賺一單的錢,靠自己的努力去賺錢,花著踏實。」
疫情嚴重期間一天未歇
周末到了,外賣訂單量相對較少,加上身體有些不舒服,劉浩給自己放了半天假。「有一段時間沒休息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不少外地送餐員沒能按時返回崗位,劉浩這些家在本地的外賣員們,任務變得更重,在疫情最嚴重的期間,劉浩連續2個多月沒有休過一天,這段時間也是他一輩子也難忘的。
平時騎著電動車穿行在大街小巷,外賣小哥們通常不喜歡人多,而在疫情期間,劉浩更希望街上的人能夠多點。
疫情期間,對大多數人來說,待在家裡就是做貢獻。外賣員們正好相反,要儘可能地出來送餐。「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只要能上班,一天都沒有耽誤。」回憶當時的情景,劉浩記憶最深的是空蕩蕩的街道,以及當時外賣小哥們沒地方吃飯,只能在寒風中的街頭找個僻靜地方吃飯的場景。
外賣小哥每天送餐的日子,普通而平凡,卻也經常會有讓劉浩感動的時刻。一次在等電梯時,劉浩右手拿著餐盒,用失去手掌的左臂去按電梯鍵的動作被旁邊的人看見,出電梯時對方向劉浩善意地微笑,並伸出了大拇指。
開直播成為「塘沽小網紅」
相比於其他外賣小哥,劉浩覺得自己最與眾不同的不是身體上的殘缺,而是積極樂觀的心態。
一次送餐中,劉浩在訂單備註上看到顧客留下的一段字「我是聽力障礙,沒法接電話,請給我發簡訊,希望能理解。」劉浩就給對方發簡訊說「我們都一樣,不要被命運打敗,加油!」
每天送餐的休息時間,劉浩做的最多的就是在抖音上和大家聊天,將自己每天的外賣故事講給大家聽,用自己不畏艱難的經歷,感動著不少人,被稱為「塘沽小網紅」。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千人在他的直播間中一起交流,互相鼓勁。
通常在直播的時候,經常會有人給劉浩刷禮物打賞,但他從來都不接受。「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我不會用身體的殘疾去博得別人的可憐,其實殘疾人和正常人都是一樣的,自己的好生活要靠實幹去創造。」
送餐工作,對於大多數外賣小哥來說,都是一件辛苦活,對劉浩來說就更是如此。每天上午九點多從家裡出來,奔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直到凌晨兩三點鐘才休息,劉浩偶爾也會覺得累。
生活要有詩和遠方,更多的則是眼前的柴米油鹽。關於未來,劉浩打算攢夠一些錢,自己開個菜鳥驛站,「那樣就會少點辛苦,收入也會更多些。」而視頻主播,劉浩會一直堅持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故事,認同自己「努力去幹,才會有更好生活」的理念。
津雲新聞記者 彭俊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