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廣州市南沙新區明珠灣開發建設管理局主辦,中科院廣州分院協辦的中科院明珠科學園一期建築概念方案設計國際競賽專家評審會在南沙拉開帷幕。本次評審活動邀請了潘安、司馬曉、曾群、祁斌、馬震聰、孫彤宇、吳琨等知名業界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現場對6個參賽方案進行評審,擇優選出3個推薦方案(不計排名)。
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選址廣州市南沙區明珠灣區,位於南沙科學城核心區的科教融合區。其中一期位於明珠灣大道北側與鳳凰大道西側,規劃總用地面積1802畝(120公頃),由國科大廣州學院、中科院廣州分院、南海所、華南植物園、沈自所、力學所等院所及相應配套設施組成。根據規劃,明珠科學園建成後,將有力推動中科院各類創新機構、高端創新平臺集聚,建成空間布局相對集中、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
本次國際競賽採用邀請參賽的方式徵集優秀創意設計方案,共有6家國內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參與。評審會本著「公開、公正、公平、誠信、科學、擇優」的評審原則和「生態優先、集約便捷、開放共享、智慧城市」的設計原則對參賽作品進行評審。最終,3個優秀設計方案脫穎而出(方案二: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方案四: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凱達環球Aedas Asia Limited凱達環球(亞洲)有限公司;方案六: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評委認為,此次參賽方案呈現了全球最高水平的創意和多元的概念,有的著力於環境對話,有的著眼於彰顯文化,有的力求標誌性形態,有的力求突破傳統,多家傑出的建築事務所同臺競技,將共同助力打造高水平、高品質的中科院明珠科學園。
二號方案提出「智慧花園」,這一概念基於由外及內的對用地環境和使用者行為的綜合分析。將模塊化建築體系與兼具感性及理性的景觀體系相融合,強化與濱水活力島的關聯,採用智慧化理念,重新整合割裂的地塊,創造一個開放、共享、生態、智慧的科學園區。四號方案強調建築半圍合,花園景觀,空中連橋與交流中心相結合的主體規劃結構。多功能連橋「明珠科技鏈」串聯起7個地塊。通過慢速步行,中速單車與高速自動有軌電車等不同速級的交通,提升園區辦公效率。六號方案順應半島地形,起承轉合、禮樂相成的中央主軸統攝全局; 創新大院空間模式,內外獨立,可分可合; 智慧建造、模數集成的標準科研單元;聚集科學博物館群落與城市共享;建構多層地面立體交通網絡;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祁斌表示,此次參賽的6個方案精彩紛呈,主要有兩個亮點。第一個是創新性,尤其是辦公樓的構造方面表現出科學家的創新性,為科學家交流提供多樣化空間,讓科學家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才華。第二個方面是自然生態性,科學園依託南沙特有自然條件,讓找回嶺南記憶成為規劃的一個顯著特色。最後他建議接下來相關建築的設計能多從城市角度出發,注重空間城市多樣性。
據悉,南沙科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重要載體。南沙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包括慶盛、珠江東、南沙灣、萬頃沙、龍穴北五個片區,將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思路進行空間布局,並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區的建設需求,構建開放創新合作網絡。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林丹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蘇俊傑 耿旭靜 董業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