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位於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內的中科院沈自所識海預研項目地基開始公示招標,項目處理面積為14300平方米,項目估算投資2386.63萬元。
本項目位於南沙區珠江街東部,下橫瀝水道南側,西南側靠近已建成鳳凰大道,東南側為在建明珠灣大橋。
建設內容與規模
本項目內容為識海預研工程項目地塊的軟土地基處理、場地堆填平整。場地現狀為耕作地,規劃用地形狀大致呈矩形,地塊紅線範圍(軟基處理面積)約為14299.91m2。根據規劃等要求場地最終平整後交工面標高為8.5m,目前場地前期已完成第一次平整面標高為4.7m。項目地基處理採用堆載預壓的方式。
工期進度安排
整個項目建設周期擬定為14 個月,即從2020 年6 月開始前期工作,8 月底開始工程,至2021 年7 月底竣工驗收。軟土地基處理施工工期為10 個月。
廣州南沙科學城是廣州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定位為廣州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因此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的建設意義重大。根據中國科學院、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建設廣州南沙科學城,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明珠科學園一期工程位於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場地現狀為耕作地,大致呈矩形。一期工程建設範圍為東至南方大道(三鎮大道),西至規劃九路,北至規劃一路(蕉門水道),南至鳳凰大道邊。
沈自所屬於一期南部組團先行啟動項目。沈自所規劃在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建設識海工程和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兩部分內容。識海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運控與數據中心、綜合辦公與科學傳播中心、科考樣品與科學研究中心;智能院主要建設內容為研發辦公樓、智能荷載樓、機器人檢查中心(保障樓)以及地下室等內容。
珠江東片區發展定位
本項目所在的珠江東片區,主要發展區域性生產服務和總部經濟,是新區服務區域的綜合性高端商務中心、新區發展區域服務樞紐的核心。
城市性質: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國家新型城市化綜合示範區,內地與港澳、國際接軌的服務平臺,珠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樞紐性城市,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海上門戶。
城市職能: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新區、探索新型城市化的試驗區、區域高端現代服務業中心、國際航運和現代物流中心、國家科技和創新產業基地、海洋產業與裝備製造基地。
空間結構:總體上形成「一城、三區」的組團分區結構。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擬選址區塊位於「一城」,即核心明珠灣的中心城區,其定位為「以航運服務、科技研發、商務金融、商貿會展、行政會議等高端服務為主要職能的城市服務中樞」。
城市發展單元:從城市發展單元劃分來看,珠江東片區位於珠江濱海中心區,主要發展區域性生產服務和總部經濟,是新區服務區域的綜合性高端商務中心,是新區發展區域服務樞紐的核心。慧谷片區位於南沙智慧谷科技新城,通過靈活的舊工業區再開發利用,吸引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入駐,建設濱水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帶,將其打造為城市智慧中心、創新中心、設計中心。
規劃強調小街區密路網、TOD 開發、慢行網絡等,珠江東片區所在街道重點打造國際化城市組團。
珠江街道分區引導:
①總體定位為創新合作共享高地,國際休閒社區;
②城鎮空間結構為「四心兩軸五組團」,
四心——北部依託明珠灣及粵港澳合作區建設構建國際社區核心,中部結合粵港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國際商務核心,南部結合南沙交通樞紐構建立體城市樞紐核心;
兩軸——城市功能發展軸,連接片區核心;
五組團——以不同主體功能為前提,塑造國際化城市組團。
廣州明珠科學園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期成果)
總平面布局
以國際視野回應南沙未來科創發展的訴求,創造具有鮮明南沙特色的國際科創交流空間。打造軸帶型多樣濱水空間與多層次交往空間,構築活力多元,空間立體的國際化現代智港。
空間結構
一島一軸攜十區:
一島:依託中央水系相夾形成的集公共服務、形象展示、生態景觀、交流平臺等於一體的活力島;
一軸:串聯一期、二期及遠期發展片區各核心、節點的東西向景觀功能複合軸;
十區:3 個科研辦公區、2 個教育教學區、2 個公寓住房區、1 個綜合管理區、1 個成果孵化區以及一個醫療服務區。
四心多點串組團:
四心:結合園區共享設施形成區級公共活動核心、國際交往核心、科研會展核心、商業服務核心;
多點:結合組團共享設施形成組團級公共活動與交往節點。
區位分析
總體區位
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所處位置優越,是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廣州唯一城市副中心、南沙中心城區核心區「三心交疊」區域。
灣區層面——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
廣州層面——位於廣州唯一城市副中心。
南沙層面——位於南沙中心城區核心區。
交通區位
南沙區層面,珠江東片區臨近南沙樞紐,周邊15 號線環線、NS1線、NS3 線等城市軌道線密集,慧谷片區臨近現狀4 號線以及規劃的NS2、15 號線,兩片區同時位於15 號環線以及明珠灣環形幹路附近,可實現快速通達。
綜合樞紐:廣深港客運專線(高鐵)在南沙新區內設第一個車站(慶盛站),現已開通營運,成為聯繫珠廣州、深圳、東莞的重要鐵路通道,未來將建設南沙樞紐為珠三角城際軌道核心樞紐,實現南沙新區與珠三角主要城市、港澳、區域重要樞紐的快速聯繫。從園區區位來看,距離南沙樞紐約3km,對外交通便捷。
軌道線:南沙新區現狀已建城市軌道僅有4 號線,在建軌道包括18 號線和22 號線,均為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可快速連通至廣州主城區。同時規劃了多條城市軌道,總體形成「環+X+射線」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從園區位置來看,兩片區均位於15 號線環線附近,同時珠江東片區臨近NS1 線、NS3 線以及18 號線,慧谷片區臨近現狀4號線以及規劃的NS2,軌道交通較為便捷。
主幹路:規劃城市道路系統總體上呈「方格網+環形放射狀」結構,園區位於明珠灣環形幹路內,可快速連至蕉門河、慶盛、萬頃沙等其它地區,同時通過明珠灣大橋,可實現兩個片區的快速連接。
科學園層面
從現狀道路來看,仍處於未開發階段,現狀主要為鳳凰大道,另外明珠灣大橋處於建設階段;從規劃軌道線路來看,NS1 線和15 號線與科學園聯繫緊密。
科學園層面綜合交通分析
現狀道路:現狀城市道路主要為鳳凰大道與明珠灣大橋(在建),鳳凰大道是南沙區南北聯繫的主幹道之一,向北可聯繫橫瀝、蕉門河、慶盛區域,向南可快速連至萬頃沙區域;明珠灣大橋為在建項目,未來將成為連接蕉門河與南沙灣地區的重要通道。此外,選址範圍內留有少量鄉村路。
規劃軌道交通:從規劃軌道交通線網情況來看,NS1 線從選址區塊穿過,且在區塊北側和中部各設臵有一個站點。NS1 線北起東湧鎮,南至南沙溼地公園,承擔南沙區內南北向的軌道交通聯繫,建成後將成為科學園快速連至慶盛片區和萬頃沙片區的軌道交通線路。區塊南側為地鐵18 號線,但未設偏站點,地鐵15 號線是承擔南沙內部組團間聯繫的環線,在選址區塊南側約500m 設有兩個站點。
區域職能布局
南沙區層面,形成了以明珠灣區為核心的圈層式產業布局,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位於金融及綜合服務圈層與科研製造交叉圈層之間,臨近國際金融島、粵港深度合作區、資訊科技園、南沙灣郵輪母港核心片區等核心功能板塊。
第一圈層:金融及綜合服務圈層:涵蓋明珠灣區、蕉門河、南沙灣三個片區,主要包括國際金融島、中央活力區(CAZ)、蕉門河中心區、南沙灣綜合服務區等,承擔產業服務功能,是南沙區的綜合服務中心。
第二圈層:科研製造交叉圈層:該圈層位於第一圈層外圍,形成科研創新相關產業與製造業相交叉,融合發展的格局,主要包括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黃閣汽車製造基地、資訊科技園、粵港深度合作區等。
第三圈層:物流旅遊交叉圈層:該圈層是最外圍圈層,為航運物流與旅遊產業,航運物流主要布局在龍穴島以及沙仔島,旅遊產業主要為北部的廣州種業小鎮、東湧珠寶小鎮、星海故裡音樂小鎮,以及南部的溼地公園、國際旅遊度假中心等。
南沙科學城層面,總體上形成「一體兩翼三支點」的空間結構,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位於珠江東科教融合區,重點推進專業領域的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專業實驗裝備及研發平臺。
南沙科學城佔地約99 平方公裡,包括明珠灣區91 平方公裡,慶盛片區8 平方公裡。
「一體」:指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主體區。位於南沙科學城東北部,北至珠江東路,西至蕉門水道,南至鳧洲水道,東至大角山,共計12 平方公裡。面向國家戰略性科技發展需求,組建海洋科學與工程國家實驗室,構建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網絡,形成海洋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兩翼:即珠江東科教融合區和龍穴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
三支點:包括粵港澳創新發展全面合作示範區、萬頃沙戰略產業培育區、慶盛數字轉型示範區。
南沙科學城層面職能布局分析
科創交流中心效果圖
廣州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總體規劃
空間結構:總體形成兩軸一帶四區兩心的總體空間格局。以內河五湧兩岸為載體,建設以商業、公共設施、公共空間為主體的濱水服務軸,該軸功能設施由東向西體現由公共開放向內斂私密的過渡。商務連接軸以15 號線和18 號線為載體,向北連接靈山、橫瀝島高端核心商務辦公區(高端金融產業),向南連接以外事、樞紐為核心的商務、商貿區(電子商務、科技創新等),成為南沙高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以科技創新為主體的實體產業高品質發展。以外圍超級堤和堤外紅樹林生態修復區為核心,建設濱江景觀帶。以最佳的景觀在濱水沿線布局高新技術雙創區,發展高標準、生態化的科技創新空GDAD 中科院沈自所識海預研項目地基處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39間;圍繞軌道交通樞紐站點布局高端商務區和樞紐商貿區;與生活服務區共同構成四個功能片區。
土地利用規劃:控制居住用地比例,堅持產業導向,引導產業用地發展,強化供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高品質和特色化商業服務設施。鼓勵用地的混合開發。特別是科創產業用地,建立單元開發模式, 鼓勵集中成片開發,採用功能混合、集約立體的用地空間使用方式;提倡建築空間的高度複合,構築多樣化和系統化的城市空間;促進產業集聚,營造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