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圓小編
這是「e家育樂園」的第 15 篇原創文章
一個小孩子,究竟能有多少潛力,能做出多少超乎我們預期的事情?
在日本,有一檔「長壽」真人秀《初遣》,將鏡頭對準了一群2到7歲的小朋友們,開播30年,「偷拍」了幾百個孩子的人生第一次出行。告訴了我們答案......
節目主題非常的簡單:在小朋友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真實記錄他們人生第一次獨自出門,去完成「跑腿」任務的全過程。
有的去離家幾百米的超市,買弟弟要喝的奶粉;
有的繞過幾條街,去馬路對面的花店為買花;
有的去小區另一頭的麵包店,買回爸爸愛吃的香腸麵包;
……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節目,給父母和孩子們上了最好一課。
節目裡有一個因為哭而「紅」起來的小姑娘——浬愛。
3歲2個月的浬愛,是個粉粉嫩嫩的小姑娘,也是爸爸媽媽捧在手掌心的小公主。
小小的浬愛來自一個幸福的家庭。
前不久的結婚紀念日,有愛的爸爸就送了媽媽一百朵玫瑰花。
看到爸爸媽媽慶祝結婚紀念日的浬愛,也吵著要給媽媽送花。
所以,在母親節來臨前夕,浬愛的爸爸決定交給浬愛一個重要的任務:獨自去買燉菜的佐料、蔬菜,還要順路買一支康乃馨送給媽媽,最後還要取回事先預定的蛋糕。
這樣的安排聽起來簡單,但對於3歲的浬愛來說並不容易。
所以,一開始浬愛是拒絕的:「一個人辦不到啊!」
但是,在爸爸的反覆鼓勵下,想要在母親節送給媽媽禮物的小浬愛,最終還是答應了獨自出門購物的請求。
爸爸還拿出了媽媽做的護身符,告訴她,帶上這個,就算是自己出門也不孤單了。
一番鼓勵之後,浬愛終於答應下來。
但是,邁出人生中獨自出門的第一步總是不容易的。
換好衣服準備出門的浬愛一直不停地哭泣,始終不敢獨自出門。爸爸為了讓她打起精神來,往她口袋裡塞了很多糖。
並且一直關照叮囑,讓她走路時要看車,注意安全。
儘管爸爸也很不放心,但他一直讓女兒不要回頭,朝前走。
在爸爸的不斷安撫之下,浬愛終於鼓足了勇氣,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爸爸的懷抱。
直到終於看不到爸爸,浬愛哇的一聲哭出來了。
一路上,浬愛時不時還會陷入到傷心情緒裡。
但想到爸爸的鼓勵和要給媽媽的禮物,她心裡想的是:再難也還得加油呢!
來到第一個目的地,在售貨阿姨的幫助下買好了燉菜材料和生菜。
儘管買錯了一樣,但已經很了不起了。
買好蔬菜和燉菜的湯料,走出店門後又感到孤獨的浬愛,在街上放聲大哭,大聲喊著;「媽媽,胸部!」
三歲還是一個愛撒嬌的年紀,哭泣和無奈的時候,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媽媽的胸部。
哭了幾聲,浬愛擦乾眼淚,拿出爸爸給的糖果,剝了一顆放嘴裡,勇氣倍增!吃完後繼續下一個行程。
行程第二站,花店。
浬愛為媽媽購買了一朵康乃馨,而且還精心挑選了花朵搭配的顏色。
當花店的阿姨問浬愛是不是一個人來的時候,浬愛再次淚崩。
或許是真的太不忍心,在浬愛買完花後,店員阿姨送浬愛到了馬路對面的蛋糕店。
所有任務完成了,浬愛開始了返程。
馬路對面的大叔們、抱著寶寶的媽媽、路過的奶奶……
愛哭的浬愛,在這天得到了無數好心的陌生人為她打氣加油。
終於,小小的浬愛拖著踉蹌的步子,拿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回到家了。
一直在原地等待浬愛的爸爸也激動得哭出來了,下意識地起身想要幫浬愛拿東西,但他還是努力忍住了迎接女兒的衝動。
因為最後一段路,浬愛醬,你也要自己走完啊!
「初遣」意為「第一次被派遣」。
這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第一次勇敢離家獨自外出購物;
第一次強忍心疼、不舍,目送孩子遠去;
第一次忐忑不安地等孩子平安回來;
......
但是,獨立需要勇氣,而放手又何嘗不是呢?
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性。相比之下,我們的家長往往過於溺愛孩子,讓孩子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上年,浙江杭州中學新生軍訓現場,初一新生們比賽繫鞋帶、疊衣服,竟有3成學生不會做。最後無奈,跑去求助老師。
某高校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費,卻遭到母親拒絕,忿忿不平地她像朋友發消息抱怨。
美國教育學家戴爾曾經說道: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過多地做了,就會剝奪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
事實上,孩子顫顫巍巍邁出離開父母的第一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反而是作為家長的我們一直捨不得放手。
但正是這個「不捨得」,給孩子鑄造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圍牆」,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看完《初遣》這個節目,並不是讓大家放心地讓孩子獨立出門,畢竟國情不同,而且節目組也並沒有真的放任孩子一個人出門。
拍攝開始前,不僅會先通知附近的居民幫忙照看,一路上也安排了很多的工作人員在「偽裝」陪同。
儘管我們無法通過這樣的形式去鍛鍊孩子,但節目的理念卻值得我們深思:
父母的一次放手
都將是孩子的一次成長
我們知道: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步,都不容易。
他們需要克服父母不在身邊時的分離焦慮;
克服第一次單獨上路時的緊張與忐忑;
克服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時的手忙腳亂;
……
但,這並不是我們不放手的原因。
就像浬愛一樣,儘管一直在哭,但她卻從沒有停下她前進的步伐。
事實上,在孩子1~4歲之間,家長就要逐漸減少照顧,讓孩子慢慢具備自控能力。
尤其是1歲半~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自主的意願就進入快速發展期了,更需要在生活中體驗到「我可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所以,在每一個跟孩子分離的時刻,家長要適當的果斷一點、狠一點,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適時地放手。
孩子在大人羽翼之下成長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很長。所以,從小就要開始鍛鍊孩子適應分離的能力。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裡寫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編輯:旺旺雪餅 | 審校:子力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service@gzmoni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