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起因是教育部對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
其中提到,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就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接下來怎麼做?教育部的答覆很詳細,包括幾個方面:
一、加強政策指導。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
二、強化網絡素養教育。推動各地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隊會、專題教育、編發手冊、一封信等多種形式,持續開展網絡知識教育、預防網絡沉迷教育。
三、開展專題教育活動。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幫助青少年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四、規範學校日常管理。各校積極將預防沉迷網絡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環節,規範學生使用手機。
五、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今年8月,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先後部署開展網課平臺專項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
六、密切家校協同配合。推動各地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指導家長陪伴孩子時應儘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一是積極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加強對「網絡保護」章節內容的法律宣傳和權威解讀,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
二是將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強化正向引導,加強對中小學健康上網、合理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教育引導工作,鼓勵各地各校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完善學校設施設備,加強對中小學生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
三是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四是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發揮家長監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昨天晚上,快報記者在杭州部分小學生家長中,專門做了個問卷小調查。
家長們很關注智慧型手機這個話題,短短兩小時,有154位家長提交了問卷,大部分是小學4年級和5年級家長。
有37位家長表示,給孩子配備了智慧型手機,佔了兩成多。117位家長表示,沒有配備。
有4位家長表示,學校允許孩子帶智慧型手機到學校,150位家長表示,學校不允許。
在「據你了解,孩子用智慧型手機學習多還是玩遊戲多?」這個問題上,78位家長覺得學習多,76位家長覺得玩遊戲多。
117位家長表示,學校有要求學生在電子設備上完成作業。但110位家長覺得,學校要孩子在電子設備上完成的作業量並不多。39位家長覺得還好。5位家長覺得多。
100位家長表示,孩子已經存在近視的情況。
在「如何管理孩子使用智能設備」這個開放式問題上,家長們都表示了對管理孩子玩智慧型手機的無奈和無力,也有家長提供了有意思的經驗。
有家長走的是技術路線。「給自己的手機上設置應用權限,路由器上限定上網時間段。孩子沒機會上網或者玩手機遊戲。」
有的家長充分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有作業打開手機,沒作業不允許打開手機,但是不設置密碼,全靠自覺。」
有家長做到了以身作則:「絕對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還有家長的方法簡單直接:「周一到周五沒收手機,雙休作業做完後,允許玩2小時手機。」
杭州的中小學校,允許學生帶智慧型手機進學校嗎?對一些寄宿制學校來說,帶手機這個問題更需要有策略地面對。快報記者採訪了多所中小學,看看對待學生的手機使用問題,學校都有什麼妙招。
杭州第十四中學康橋校區是寄宿制學校,對於手機管理,有一套完善的機制。
副校長夏峰平說:「我們學校不使用平板教學,同學們接觸電子產品很少。我們是允許學生帶手機來學校的。每個學期初,需要帶手機進校園的孩子,會提交一份電子產品使用申請書,經過家長同意籤字後,才可以帶來。如何使用手機,已經提前和大家約法三章。周日一到校,手機要交給老師。等到周五放學,老師再把手機發給大家。」
一般來說,每個班都有一半左右的同學,提交手機使用申請。學校專門準備了高約一米七的保險柜,用來存放手機。
夏校長說,其實學校的智慧校園系統裡,有一套完善的家校溝通系統。同學們如果有事情,可以通過電子班牌,及時和家長溝通。
杭州市源清中學在校園、宿舍裡安裝了幾百臺電話機,供同學們使用。
新生開學第一天,學校就會告訴大家,不允許帶手機進校園,同時還明確納入到了《學生手冊》裡。
「有任何事情想聯繫家長的話,一是可以找老師,辦公室電話都向同學們開放;二是回寢室打電話,每間寢室都有電話,如果寢室內電話有同學正使用,宿舍傳達室電話也可供同學使用。總的來說,全校加起來有四五百臺電話(包括寢室),足夠同學們使用。」學校汪老師說。如有同學因特殊原因需要暫帶手機的,學校也予以了人性化的處理,要求學生返校時主動將手機交至班主任處統一管理,周五回家時再領取使用。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新生家長會上,老師和學生、家長第一次見面,有一條重要信息就是提醒大家,手機不能帶進校園。
「如果要和家長聯繫,校園裡有不少電話,宿舍、教學樓、教師辦公室等都有。」學校的陳潔老師說,如果是蕭山、富陽等地的同學,可以帶手機。不過,家長要先和老師事先溝通好,周日進校後手機就交給老師,等到周五放學,老師把手機充滿電,再還給學生。
管理這麼嚴格,一是為了讓學生更專心地投入校園生活,二是為了保護大家的視力。
「學校很重視保護視力,每天兩次眼保健操是堅決要保證的。為了防止有些老師拖堂影響同學們做眼操,學校專門設置了值周班,每周一個班上崗,全班同學等到第二節課下課,要點對點到其他班級查看,兩節課後同學們有沒有認真做眼保健操,有沒有讓眼睛得到休息。如果這時還有老師在拖課,那麼值周同學會很盡責地敲敲門窗,提醒一下老師。」陳老師說,一般被提醒的老師都會迅速停止講課,把時間還給同學們。
按一般情況來看,寄宿制學校的學生路途較遠,更需要手機和家長聯繫。但在走讀的學校裡,手機管理也是個不小的問題。
一位高中老師說:「學生帶手機進學校,太正常不過了。有時上晚自修,安靜的班級裡,突然就聽見一陣手機鈴聲。然後就看見有學生神色慌張,趕緊去關機。」其實帶手機進學校是允許的,每班都有保險箱,進校後手機交給老師,就放在保險箱裡。等放學,老師再還給大家。「就是這樣,還有的學生動足腦筋,帶兩個手機,一個上交一個自己玩。所以,學校裡對於這些違規行為,都有很嚴厲的處罰。」
前兩天學校還處分了六七名同學,因為在運動會期間違規玩手機遊戲,被巡查老師發現。根據年級手機管理規定,給予他們警告處分。這些同學本學期的綜合素質測評不能評A,取消各類活動的評優資格。杭州一位民辦學校的副校長介紹,小學部,不管是住校學生還是通校學生,是沒有人帶手機的。周五家長接孩子,可以進校園接。學校初中部,有部分住校學生是帶手機進校園的,方便自己回去時聯繫家裡人,但學生到校需要把手機交給班主任。
另一位民辦初中校長說,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智慧型手機到學校,每個孩子都有一張一卡通,學生要聯繫家長可以刷一卡通打電話。
「不過有時候學生為了回家路上方便聯繫家長,也會帶智慧型手機來學校。我們約定好了,假如有學生不小心帶了手機到學校,我們一般要學生關掉手機給班主任保管到放學。如果沒有主動把手機交給班主任,上課時候在玩手機的,我們一般會把手機保管到初三結束。」
這位校長說,絕大部分家長都很支持學校這麼做。極個別家長,孩子的手機被「收」上去,家長會再給孩子買個手機,他們的孩子對智慧型手機,已經上癮了。
記者也問了一些公辦小學的校長。城西一公辦小學的校長說,現在學校允許小學生帶智能手錶進學校,方便聯繫家長,手機肯定不允許。「智慧型手機是絕對不允許進學校的,家長一般也不會給孩子帶智慧型手機到學校。」校長很堅定地說。
市中心一公辦小學的校長說,學校不允許孩子帶手機到學校。有特殊情況,比如家長是雙職工,家裡沒長輩帶,孩子放學要單獨回家的,可以帶手機,但要向班主任報備,手機在學校期間由班主任保管。
除了智慧型手機,同學們在課堂上也要使用電子產品嗎?記者採訪了幾位中小學校長,都說除了智能白板,沒有使用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對於視力的保護,不少學校都很重視。
在採訪中,不少提到有作業要在手機上完成,都是些什麼作業?昨天我們問了一些學校的校長。
城西的一位公辦小學校長說:「我們學校沒有任何作業需要學生在手機上完成的,老師教學不可能用手機來布置作業。但有些打卡平臺,需要小學生在智慧型手機或者電腦上完成,主要是各種各樣的打卡,有的打卡平臺,比如安全平臺、禁毒平臺,需要孩子看下手機視頻,或者做一下趣味題目,但這跟學校無關。不僅是學生打卡,老師也在打卡。」
「手機上做作業,疫情期間有,現在早就沒有了。現在家長反響強烈的是很多打卡作業,但我覺得打卡也是適度就好,也不要全部取締。」另一位公辦學校的校長說。
一位民辦初中的校長說,從他們學校情況來看,學生作業要用手機的地方非常少。但學生在學校上信息課時,會短暫用一下電腦,學校還專門買了一批手機,給學生上手機軟體編程課,用好收回去。「在學校,老師們用智慧型手機用得多,比如上課要用手機連接智能白板,提升課堂效果。班主任可能是用智慧型手機最多的,要用手機拍照或錄視頻記錄學生的學習生活,反饋給家長。」
採寫/製作:張娜 胡信昌
監製:鄒瀅君 嶽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