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後,外面的暑氣逐漸褪去,咖啡廳的落地窗外有著不息的車流,人們陸續湧進來,座無虛席,甚至是過道和座位的間隙都擠滿了拿著書的各路讀者。這家坐落在北京繁華商圈的咖啡廳即將舉辦蔣友柏的新書《你好,這是我們的名片》讀者見面會,作者的名字對於大眾來說太有吸引力,「蔣家第四代」的身份讓蔣友柏身上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舉指間都會受到各界的關注。
2019年,距離他創辦「橙果公司」已經16年的時間,此時的蔣友柏已經成為一位十分成熟的設計者和管理者,可以在紛紜世事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興趣所在,於每一個人都是難得之處,於蔣友柏,更是如此。
《你好,這是我們的名片》浦睿文化出品
書中凝結蔣友柏15 年來對創意設計工作的真知灼見和對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的銳利觀察,創意人、設計師、品牌工作者將從他的創意經驗中獲取養料,跟隨他的目光,我們也將窺見時代變遷中,臺灣文化創意和社會人情的發展軌跡。
當蔣友柏出現的時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鎖定了,移不開。「最帥蔣家第四代」也許是一個略顯膚淺的標籤,但沒辦法否認,即使是穿著最簡單的灰色T恤和牛仔褲,他的出現依然是自帶氣場。
蔣友柏很懂得聊天的藝術,他會將問題化小給出最精確的答案,可以真誠表露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在採訪間隙,他很自然地對送咖啡的服務員笑著說「謝謝您」,而後又立刻恢復認真,回到聊天狀態。
以往一直試圖撕下標籤的蔣友柏,這次主動亮出了自己的名片——你好,我是設計師蔣友柏。
「設計是人生經驗集結後的總結。」蔣友柏在寫下這句話後,留給讀者的卻是無限的想像,但對於他來說,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無比珍貴的,不能挑揀,也不能選擇。
而成為設計師這個決定的確是他自己最重大的選擇。「我覺得,設計師的功能不在於告訴你什麼是美,設計師的功能在於創造一種經驗投射的媒介,就像是一個畫框而不是畫布。我從來不畫畫,因為一旦我畫了,你就進不來了。」
「橙果」這家設計公司在2003年創辦,從平面、產品到建築,甚至是汽車和家具,所有可以與設計接觸到的領域,橙果都可以接手。「一年基本上是八九個項目,並不想做『多』,只想做『精』。」在採訪中,「對味」是蔣友柏口中的高頻詞彙。不僅客戶要對味,員工也是如此。
「遇到對味的客戶就幫他做,整個項目的交涉過程將是十分享受的;如果不對味的話就乾脆不幫他做,開始就不要開始。」蔣友柏的話簡潔清晰,在即將開放的阿那亞社區的水上中心便是出自蔣友柏之手。他稱讚阿那亞創始人馬寅就是一個跟他「對味」的人。「他(馬寅)如果喜歡你的想法,就會直接告訴你他喜歡,如果不太滿意,他就不說話,我懂了之後,就直接去做調整,就是這樣。」
蔣友柏與阿那亞的合作十分高效,基於蔣友柏的設計理念,很多橙果的客戶都是他的老客戶,與蔣友柏之間也達成了難得的默契。
蔣友柏一直覺得,能被用的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他口中的「能被用」是一位設計師的獨特體驗,也是一種微妙的感受,「設計是不會有一個規範,但必須要跟商業與市場相結合。」
阿那亞的金山嶺、南京的曉書館、蘇州的健身房項目……這些建築設計均出自蔣友柏團隊之手,每一個複雜的項目都對橙果的團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選人這方面,蔣友柏也自有一套特別的方式,用他的話說,就是直接「丟」去實戰。「當他在一個不熟悉領域的時候,才能看到他的學習能力和抗壓性。在不斷測試後,真正能夠活下來的,就是很多元的人,也是我比較容易共事的。所以,要怎麼訓練出一個可以跟你共事的搭檔,就是需要事無巨細地了解後才能更好地跟你契合。」
如今快速的科技發展對各行各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設計行業也是如此。「科技的進步無疑讓技術門檻變低,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很多經驗不足就想要去做設計的人。以前,我們可能要花個十年才能摸到門路,現在也許就是半年時間。所以,人的創造意識以及多元發展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蔣友柏對設計行業的清晰認知讓他在業內有著更加準確的判斷,但對於橙果的發展,他坦言,「如果對它滿意,它就『死』了,因為它必須一直不斷變形重組。」
「那你對現階段的自己滿意嗎?」
「我對我現在的團隊是滿意的,我對現在的狀態是滿意的。」
採訪結束後,蔣友柏點頭道謝,長舒了一口氣,像是完成了一個任務,換上了輕鬆的表情笑著說「跟我聊天是不是輕鬆、愜意又自然」,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走進了人群中。
Q -《北京青年》 周刊
A - 蔣友柏
Q:在新書中,你提到了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表示希望大家不會花錢後悔買這本書。你覺得什麼樣的人適合看這本書?
A:都可以,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設計的書,它有點像是一個經驗的累積,某種自傳的呈現,有興趣的人都可以看一看。
Q:書中都有詳細介紹名為「六芒星理論」的指導方法,這六個角就是六個不同方面吧?
A:是的,但很難簡要說明,因為我寫了一本書去描述,涵蓋了譬如說,目標客群的心態、市場的需求、品牌價值、設計走向、行銷溝通等等。
Q:在工作中,設計工作與管理工作會有怎樣的時間比例分配?
A:橙果是一家很扁平化的公司,基本上,從創意到管理,並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扁平結構的。也就是說,每一天,設計與管理都是並行的,並不會有固定的劃分。
Q:如何理解你曾經說過的「能被用的設計」?
A:首先,講到設計,是在為客戶提供服務,與藝術不同,藝術是為自己服務的,這是兩個很清晰的不同之處。每一位客戶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想要價值最大化,有些想要引領趨勢等,隨著甲方的需求不同,你的設計方法就一定會不同。第二個就是隨著甲方個性不同,你的設計方法也會不一樣。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適量的設計,設計是不會有一個規範,但必須要跟商業與市場相結合的。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體驗。
Q:如何準確理解到甲方的需求呢?
A:有些甲方不是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我的方法就是,經過我自己的思考給他最適合的方案,並且要把原因說得清晰明了。還有一種就是很知道自己需求的甲方,這就看是否跟自己「對味」了。對味的話就幫他做,這個交涉過程將是十分享受的;如果不對味的話就乾脆不幫他做,開始就不要開始。
Q:你覺得自己是理性主導還是感性主導?
A:我一定是感性的,但做設計就是理性的。
Q:隨著科技的進步,對設計這個領域會有怎樣的影響?
A:我覺得會有很大的影響,最大的一個影響應該就是設計的門檻被拉低了。
以前需要高度技術與學術含量,現在就完全可以被高科技產品取代,連建築都可以被大數據取代,幾百個不同的配比對交通流量的影響等都可以很快地顯示出來。當技術門檻變低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還沒有足夠經驗就想要去做設計的人,以前我們可能要花個十年才能摸到門路,有一些資源的積累。現在也許就是半年,有了軟體後就有了一些資源。實際上,經驗值是不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人工智慧可以把大數據分解到極小的數據從而去指導行為,而將小數據重組為一個新的想法這也是人腦的優勢。有了意識才會做到重組,這就是我認為的經驗值。
Q:對設計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樂觀嗎?
A:我對設計未來的看法倒不是特別正面,我覺得,絕大部分的設計都很難真正做到「設計」,累積足夠經驗值也一定會經過時間的積累。這個部分要如何去彌補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可以帶一帶新人之類的。我之前也跟朋友討論過,我覺得,未來三年行業會做出一些改變,以前大家都在求「贏」,現在大家都在求「有序遊戲」,不斷地玩下去。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這表示大家整體的素質從求財富到求品質,但這個品質又不是東西做得好不好,而是生活的品質狀態。這個狀態跟「美感」很有關聯。
Q:聽說你之前親自下廚給員工做飯,有沒有自己的拿手菜?
A:沒有,因為我一道菜不做第二次。看有什麼食材,或是我拿到什麼食材,我覺得,做菜是設計的一部分。
文王雅靜
編輯韓哈哈
攝影 解飛
資料圖片 浦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