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

2020-12-25 地理沙龍號

之前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我們已經了解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而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

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

地幔是指地球內部圈層中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也就是位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地幔的起點位於地殼的底部,也就是地表以下平均17千米處,一直深入地球內部,到大約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為止,其厚度大約為2900千米左右,約為地球半徑的一半。

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情況示意圖

我們通過地震波在地幔當中的傳播情況進行觀察,當地震波通過莫霍界面向下傳播時,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相應的加速,直到碰到古登堡界面後,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迅速下降,一般認為地幔部分結束,進入到了以液態物質為主的外地核。所以根據地震波速度在地幔當中不斷加速的特徵,科學家推斷,其組成物質主要為固態物質。

地幔結構示意圖

科學家對於地震波在地幔中的傳播變化情況進行仔細研究,發現地幔還可以進行分層,一般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上地幔一般深度範圍為地表以下17千米至980千米深處,下地幔的深度範圍為地表以下980千米至2900千米深處。一般地震波在上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要慢於下地幔,其主要原因應該是隨著地球深度的增加,壓力和物質密度增加,從而地震波傳播速度較快。

軟流層位置圖

地幔上層的物質主要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含鎂和鐵的矽酸鹽類礦物組成,並隨著深度的增加,鎂鐵含量逐漸增加。在上地幔頂部區域,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地震波速度突然下降的區域,根據地震波速度變化,此區域很可能是存在液態熔融狀態物質,也就是巖漿,我們把這一層稱為軟流層,其深度大約在地表以下100至110千米深處。

火山噴發

目前普遍認為軟流層的形成原因是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而釋放的熱能,融化了巖石,形成巖漿集聚區。軟流層當中的巖漿在地球內部的壓力作用下,會順著巖層之間的裂隙,主要是板塊交界處的裂隙上升,進入地殼,有的在地下巖層中冷卻凝結,形成侵入巖,有的巖漿順著裂隙一直上升到地表,最終噴出地表,從而形成火山噴發,噴出地表的巖漿冷卻凝結形成的巖石成為噴出巖。

地幔柱示意圖

所以,軟流層被認為是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地幔是一個包裹在地核之外的巨大固態巖層,相當於雞蛋當中的蛋白部分,它是連接蛋殼和蛋黃之間的中間層,地幔連接著地殼和地核,而這兩部分狀況完全不同,地殼薄而冷,地核厚而熱,地球內部的熱能會由內而外的通過地幔層向外釋放,這種釋放可能是階段性和間歇性的,其形式主要是通過地幔柱向地表釋放地球內部熱能,而這種地球內部熱能的釋放,很有可能引起地球表面環境的巨大變化,從而導致生物滅絕。

地幔柱

相關焦點

  • 研究超級火山成因秘密 浙大學者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著名期刊《自然通訊》日前刊發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夏群科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全面界定與分析了超級火山形成的原因與機制,其中關鍵就是研究人員掌握了高質量的、可信的巖漿水含量的數據。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秘密由此又多了一份認知。夏群科表示,超級火山不僅是引發地球巨變的「惡魔」,它也為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這些物質又因為自身引力互相吸引,最終在某一時刻,形成了一個球,地球。地球從最開始的小球逐漸變大,在今天已經成長為了直徑一萬三千公裡的大球。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
  • 你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如何揭秘的嗎?
    這些物質又因為自身引力互相吸引,最終在某一時刻,形成了一個球,地球。地球從最開始的小球逐漸變大,在今天已經成長為了直徑一萬三千公裡的大球。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最外部薄薄的地殼好比蛋殼;位於中心部位的地核就是蛋黃;像裹著蛋黃的蛋白一樣包圍著地核的,那就是地幔了。
  •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2.2《地球的結構》微課視頻輔導
    科學探究目標:能夠通過收集各種不同地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科學態度目標:保持對探究地球內部構造的好奇心和研究熱情;樂於參與地球結構模型的製作活動,能夠與他人合作克服困難積極完成製作任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自己的家鄉,明確認識家鄉的典型特徵。
  • 地球的青春痘,噴出全世界!
    表面的巖漿冷卻形成一層「外殼」,越向地心溫度則越高,最終形成了由外向內的「地殼-地幔-地核」結構。其中,地幔由固體巖石構成,但它具有塑性,也就是可以進行「蠕動」。其中一層巖石發生了部分熔融,帶著點兒「液態」的巖漿,地質學上叫作軟流圈。火山噴發的巖漿,主要就來源於這裡。▲ 地球結構圖。
  • 地球內部每年吞噬數十億噸海水,海平面為什麼不降反升?
    當然能,根據地質學家的勘測,地球的地幔是地球內部最厚的一個巖層,該層的厚度高達2900公裡,幾乎佔據了地球內部深度的46%,而且地幔不像地核那樣非常堅硬無法吸收水,地幔是一層疏鬆的軟流層,火山的巖漿就是從地幔裡面噴出來的,所以液態水也可以被地幔吸收,既然地幔每年吞噬地表幾十億噸水,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地幔含有豐富的水量的呢?
  • 走進地球最深處:充滿高溫巖漿的地核,也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神」
    走進地球最深處:充滿高溫巖漿的地核,也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神」地球的內部由地殼、地幔與地核組成,地球的中心層為地核,地球深處巖漿奔湧,如同地獄一般,巖漿的溫度與太陽表面溫度近似,約為6000℃,任何一個生命體在這裡都會化為灰燼
  • 火山是怎麼形成的,巖漿運動而致的
    火山噴發的原因是巖漿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物質,當巖漿接近地表時,就會形成火山噴發。下面是對噴發原因的簡要介紹,這是有趣的。 死火山就是指曾經噴發過,但是從來沒有活動過,長期不噴發的火山,一般來說死火山已經喪失活動能力。休眠火山就是指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雛形,仍然具有噴發的能力,或者是不能斷定它已經喪失噴發能力,但有相對靜止的火山。火山噴發也是需要條件的,火山爆發的原因揭秘,為你簡單介紹一下火山噴發的三個原因。
  • 地球內部27年就要移動1米?地球其實是液態,我們隨時都在衝浪!
    地球的地幔如果按這個速度來流動的話,大約每27年會就會走1米遠,地球45億年過去,地幔中的所有物質已經不知道在地球內部瞎逛多少圈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算一算。你可能想當然地在想,玻璃肯定比地幔流動得要快一些吧?幸好布萊森先生沒有這樣說,要是玻璃也按這個速度流動話,歐洲那些古老教堂的玻璃,現在早就「淌」到地板上睡大覺了!
  • 如果把地球挖穿一個洞,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壓強非常高,其中地球內核的壓強最高,使得這裡的物質被壓縮成了固態,所以地球內部有著一個炙熱但卻是固體的鐵核。由於地球內部壓強非常高,所以在地殼的薄弱地方,地球內部的物質會突破地殼層,到達地球表面,這就是火山。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看到的高山、大海、高樓大廈都在地球的表面!那我們天天都踩在腳底下的地球,它的內部是怎麼樣呢,你們知道嗎?今天憨弟就分享一個用麵團認識地球結構的玩法。什麼?
  • 地球內核發熱的原理是什麼?
    地球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最外層的地殼,平均厚度只有17公裡;中間的地幔,厚度2900公裡;內部的地核,半徑3400公裡,溫度高達3000~6000℃。地球核心溫度是很高的,主要由鐵和鎳組成,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地幔主要由巖漿組成,當某處的地殼裂開時,巖漿就會噴發而出形成火山噴發。
  • 巴西火山爆發噴出23顆「超深鑽石」,該發現證實古老巖漿池之說
    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昨日報導,這兩日,國際研究人員在巴西發現了「超深鑽石」,這些鑽石來自距離地表410公裡的地幔之中,是通過火山噴發而來的,它們的發現也讓研究人員了解到地球深處隱藏著一個或多個古老的巖漿池以及鑽石寶庫。
  • 地球內部有可能存在另一個文明嗎?
    地球內部有溫度 地球內部顯而易見是熱的,從緩慢釋放的地殼運動,溫泉,全球性板塊構造到快速釋放的地震、火山噴發都在訴說著地球內部極具能量。
  • 如果一直往下挖洞,需要多久才能挖穿地球?
    這實際是一個有關地球本身的科普問題。地球的內部結構分三層;從表及裡;地殼 — 地幔 — 地核(又有外核+內核之分)。地殼;由巖漿巖層構成,學名稱為花崗巖層和玄武巖層。平均厚度17公裡,最厚處達65公裡(青藏高原),最薄處5—10公裡(印度洋)。
  • 歷經46億年,地球核心溫度仍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這是為什麼?
    再根據其它實驗數據,就能大致摸清地球內部的情況,包括地層結構,及不同圈層的密度、壓力、物質種類和物相等數據。上圖為地球內部不同圈層的主要數據。通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給地球分了三個同心球層,從內到外依次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分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分開,這些都是根據地震波的傳播情況來劃分的。
  • 好書:地球深部碳循環(2020版)
    碳在地球表面和內部流動。固體地球、它的流體和表層生物圈估計含有地球上90%的碳。這些深層儲水池控制尺寸和範圍表面紙箱下沉。板塊構造和其他活躍行星的特徵導致了這些地表碳儲層在地質時期的大小變化深度卡洪科學是在二十一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的領域,旨在更好是啊了解碳的數量、運動、形式和地球地下的起源。
  • 地球上的水只分布在地表麼?還是地球內部也有水?
    那麼,這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的儲量了麼?實際上,並非如此。地球表面的水只佔據地球總水量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這些水絕大多數都在地幔當中,這到底是咋回事呢?這就要從水的起源說起。所以,從這點來看,地球的水就不只是在地球的表面和地球的地殼當中,而是有大量的水是在上下地幔過渡帶上的尖晶橄欖石當中。那水到底是什麼時候進入到這些巖石的晶格當中的呢?坦白的說,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解決。
  • 超級火山爆發時的巨量巖漿是怎麼產生的?水知道!
    這個成果也進一步回答了《SCIENCE》(《科學》雜誌)今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的第10問——地球內部如何運行?成因之謎:水超級火山是最為暴烈的地球運動。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是在地球板塊運動過程中,大洋板塊俯衝插入地幔而帶入的水。「巨量巖漿中的水,來源於俯衝板塊歷經脫水後進入地幔的殘餘板塊攜帶的流體。」有了高質量的、可信的水含量的數據,科學家得以完整考慮超級火山的形成機制。這樣,科學界終於可以全面地界定與分析超級火山形成的原因與機制。
  • 水似乎無孔不入,為什麼地表水不會滲入地球深處?
    而地球也不是一個密封的球體,根據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是由幾大板塊拼接而成,並且這些板塊之間處於不斷移動之中。可是,地球的總水量,大體上並沒有過於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說,地球上江河湖海中的水,沒有從板塊的縫隙裡滲入地心,而僅僅是在地球表面循環,這是為什麼呢?水能滲入地球內部多深?滲進去的水去了哪裡?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地表上的一部分水確實會滲入地球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