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我們已經了解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而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
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
地幔是指地球內部圈層中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也就是位於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地幔的起點位於地殼的底部,也就是地表以下平均17千米處,一直深入地球內部,到大約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為止,其厚度大約為2900千米左右,約為地球半徑的一半。
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情況示意圖
我們通過地震波在地幔當中的傳播情況進行觀察,當地震波通過莫霍界面向下傳播時,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相應的加速,直到碰到古登堡界面後,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迅速下降,一般認為地幔部分結束,進入到了以液態物質為主的外地核。所以根據地震波速度在地幔當中不斷加速的特徵,科學家推斷,其組成物質主要為固態物質。
地幔結構示意圖
科學家對於地震波在地幔中的傳播變化情況進行仔細研究,發現地幔還可以進行分層,一般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上地幔一般深度範圍為地表以下17千米至980千米深處,下地幔的深度範圍為地表以下980千米至2900千米深處。一般地震波在上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要慢於下地幔,其主要原因應該是隨著地球深度的增加,壓力和物質密度增加,從而地震波傳播速度較快。
軟流層位置圖
地幔上層的物質主要具有固態特徵,主要由含鎂和鐵的矽酸鹽類礦物組成,並隨著深度的增加,鎂鐵含量逐漸增加。在上地幔頂部區域,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地震波速度突然下降的區域,根據地震波速度變化,此區域很可能是存在液態熔融狀態物質,也就是巖漿,我們把這一層稱為軟流層,其深度大約在地表以下100至110千米深處。
火山噴發
目前普遍認為軟流層的形成原因是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而釋放的熱能,融化了巖石,形成巖漿集聚區。軟流層當中的巖漿在地球內部的壓力作用下,會順著巖層之間的裂隙,主要是板塊交界處的裂隙上升,進入地殼,有的在地下巖層中冷卻凝結,形成侵入巖,有的巖漿順著裂隙一直上升到地表,最終噴出地表,從而形成火山噴發,噴出地表的巖漿冷卻凝結形成的巖石成為噴出巖。
地幔柱示意圖
所以,軟流層被認為是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地幔是一個包裹在地核之外的巨大固態巖層,相當於雞蛋當中的蛋白部分,它是連接蛋殼和蛋黃之間的中間層,地幔連接著地殼和地核,而這兩部分狀況完全不同,地殼薄而冷,地核厚而熱,地球內部的熱能會由內而外的通過地幔層向外釋放,這種釋放可能是階段性和間歇性的,其形式主要是通過地幔柱向地表釋放地球內部熱能,而這種地球內部熱能的釋放,很有可能引起地球表面環境的巨大變化,從而導致生物滅絕。
地幔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