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穿地球,按人類永不滿足的好奇心驅使,或許有這個想法,但按人類掌握的現有知識和具備的能力,無法實施,人類無法挖穿地球。
這實際是一個有關地球本身的科普問題。
地球的內部結構分三層;從表及裡;地殼 — 地幔 — 地核(又有外核+內核之分)。
地殼;由巖漿巖層構成,學名稱為花崗巖層和玄武巖層。平均厚度17公裡,最厚處達65公裡(青藏高原),最薄處5—10公裡(印度洋)。地殼並不像雞蛋殼一般完整,由許多板塊拼湊而成,它們相互擠壓,每年大約要發生500萬次震動。地殼內的溫度隨深度增加升高,當人類鑽探到到11公裡深處時,溫度已達200℃。
地幔;厚度約2865公裡,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將巖石熔融後造成的,是巖漿的發源地,這些巖漿有機會突破地殼封鎖強力達到地面(這就是火山爆發)。下地幔物質呈可塑性固態,溫度壓力很大。
地核的厚度大約為3400公裡。分外地核和內地核,它們之間還存在數百公裡厚度的過渡層。
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裡,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密度達到每平方米13噸,溫度在3000℃以上。
內地核;厚度約1250公裡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溫度在6000℃以上,核心溫度推算約6600℃。
對於這樣一個球體,人類沒有能力進入它的內部
一;人類現在能製造的挖掘工具無法承受地球內部的高溫,在進入地幔時會融化。
二;在巖漿和地幔可塑性固態層無法挖洞,即使勉強挖了洞,也沒有足夠強度的材料鞏固洞體,它會瞬間合攏。
三、即使有足夠強度的材料能維持這樣一個洞體,在地幔流體應力的擠壓下,這個洞會向蛇一樣的扭曲,無法保持一直向下(地心)。
人類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地殼表面;在海洋100米深度以上,陸地100米高度以下(被稱為地球的生物圈)。
人類是偉大的,它現在能夠離開地球翻騰十萬八千裡,在浩瀚太空漫遊;但人類又是渺小的,它無法向腳下僅6370公裡的地心邁進。
人類已使出了吃奶的勁,也只在地殼上挖了一個深12公裡的洞,僅僅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而已,人類還未看見地幔是什麼模樣,更談不上要開挖,地球內部的樣子我們依舊無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