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一紙箋,有能言,有不能言,只要你懂我懂,便是圓滿

2021-01-07 楚予微茫

那時候,

我們不簡訊,不網聊,

不漂洋過海,不被堵在路上,

如果我想你了,

就翻過兩座山,走過五裡路,去牽你的手。

那時候,

我們沒有語音,沒有視頻,

沒有24小時熱點,沒有俗濫的段子,

如果我想你了,

就選一張箋,用小畫小詩,連我心意寄走。

縱然相隔萬裡,拜會無期,

且以往事濡墨,深情行筆,落款以回憶。

多少情思,一紙箋上,

一點靈犀,夢寐不忘。

那些無需註解的心意,請妥帖收藏;

那些敗給了時間的,會比歲月更長。

書信傳情的年代,總是擔心有話沒有講完。寫好了信,不忍心封緘。於是,明明已經結了尾,卻一次次提起筆來,及,再及,又及,及了又及……

最關心你的人,總是最囉嗦。有情人纏綿悱惻起來,有時候,也像個愛嘮叨的老婆婆。

《鶯鶯傳》裡,鶯鶯寫信給張生,囑咐他:「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春風吹來,十分兇猛,還是要多吃飯才好。

果然,在有情人眼裡,世界上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言的。人人都愛春風十裡,我卻怕它吹病了你,怕你受委屈。相思到濃處,「要多吃飯啊」,說得也是深情款款。

那封信,在張生手上,不知反覆看了多少遍。恐怕又不敢摩挲太久,不要損壞了這箋紙才好。

心細如塵的人,斷不會把濃情蜜意的文字,草率地丟在一張悽慘的白紙上。深情的字,要謄在精美的箋上,才能如同春風拂過草地,生出錦繡的花語。

見字如面。見箋,才見得情意。

手捧一紙信箋的情形,元稹寫《鶯鶯傳》的時候,想必是心領神會的。

元稹與一位名叫薛濤的女子相識,亦曾以詩代信,唱和贈答。薛濤,一代才女,出身風塵,流寓蜀中浣花溪、百花潭,與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多位詩人有交往。

薛濤會寫詩,對紙也有講究。她喜歡寫小詩,太寬的紙用不完,也不好看,就叫工匠將箋紙裁小。蜀地造紙業發達,薛濤心靈手敏,親手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末汁,製成彩箋。後來蜀地所產的色彩繽紛、圖案精美的紙,也常稱為「薛濤箋」。

薛濤與元稹,有過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

元稹寫的《鶯鶯傳》,是元代《西廂記》的藍本。但是,原本的鶯鶯,並不是一個終成眷屬的故事。《鶯鶯傳》的結局,是張生始亂終棄。現實裡的結局,薛濤最終也沒能等來元稹。

在彩箋上,鶯鶯寫過一首「待月西廂下」。元稹寫這段故事的時候,想到的,定是薛濤。彩箋上那些情話,於薛濤而言,是刻骨銘心的思念;於元稹來說,是無法回應的諾言,然而也未敢輕易忘記。

明代仇英畫的《十美圖》裡有薛濤像:她手持彩箋,狀若沉思,一旁的桌子上,也鋪陳著一卷卷箋紙。箋紙,儼然成了薛濤的一種生命意象,是靈秀而豔逸的才情,也是幽怨與渴盼的痴情。

「你要多吃飯啊。」鶯鶯這樣寫著。

下一句卻是:「你不要對我太掛念了。」

君心,何似我心?一紙花箋,只需寥寥幾筆,便是你來我往的人生。然而,多少曾經滄海,多少口是心非,一個「情」字,終究難解。

時光終會消磨一切,但我會記得那一天,我為你挑選了一張什麼樣的箋。

明末《花底拾遺》裡,記錄了女子的一百五十多條美妙韻事,可見女子生活裡常用花箋,還會用花與花箋傳情:

折一枝葳蕤而開的花朵,在上邊用彩線系一幅摺疊好的、寫滿字句的薛濤箋,或將箋藏在花心裡,把花朵做了郵筒,這才讓小婢轉送給愛人。

閨中女子受到薛濤箋的影響,一般使用的紙箋都不太大。作一幅幅小花箋,精心書寫詩詞尺牘,讓心緒、才情,傳遞在友人與愛人之間,就夠了。

箋,不只是用來寫情詩情書。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是書札往來,都喜歡在宣紙上印以精美、淺淡的圖飾,賞心悅目,圖文並茂。

「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薛濤箋聞名遐邇,也是文人墨客夢寐以求之物。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改進,箋紙也愈發考究。

五代時期出現了「砑光小本」,在沉香木上,以細線陽刻方法刻出人物、山水、鳥獸圖樣,而後鋪紙於其上,用生蠟或光滑硬物,碾磨紙面,令刻線處變得光滑明亮,形成圖畫。砑光,也堪稱拱花技術的濫觴。

明代的箋紙,繼續發揚光大,且多有創新。萬曆年間,開始流行木版水印箋紙,用溶於水的顏料在木板上印刷,一般印有花卉鳥獸 、山水人物 ,甚至天文象緯、服飾彩章等,可謂窮工極妍,美妙絕倫。至崇禎年間,《十竹齋箋譜》採用的餖版、拱花技術,代表了箋紙印刷的最高水平。

對箋紙的孜孜以求,也是一種對待人、對待生活的極致。

那時候的人,寫信的書法字體,約定俗成:給長輩或上級,一般要用隸書、楷體;給其他人,行、草書也無妨。而選擇恰當的信箋,就成了頗費心思、又樂在其中的事情。

所以,那時候的人,會在家裡存放很多種箋紙,或自己設計,或請人幫忙。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感情……擇紙而書,所對應的信箋圖案、色彩,都需要精心選擇。

真的很羨慕,那些把生活過到細枝末節的人。拈起一張箋,他們不是寫一封信,而是要寄一份情給你。

1929年5月15日,夜。魯迅給許廣平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寫得很特別。首先,是對許廣平的稱呼,既不是過去開玩笑的「害馬」、「H.M」,也不是習慣上的「廣平兄」,而是「乖姑」、「小刺蝟」。

與過去更為不同的,是這封信用了兩張帶有彩色圖案的箋紙,上面分別畫著枇杷和蓮蓬。枇杷有三枚,兩大一小;蓮蓬有兩隻,其中一隻飽含著蓮子。

許廣平接到這封信之後,異常驚喜。她在5月21日的回信中,特意表達了歡快的心情:

「自然打開紙張第一觸到眼帘的是那三個紅噹噹的枇杷,那是我喜歡吃的東西……所以小白象(按:許廣平對魯迅的暱稱)首先選了那個花樣的紙,算是等於送枇杷給我吃的心意一般。

「其次那兩個蓮蓬,附著的那幾句甚好,我也讀熟了,我定你是小蓮蓬,因為你矮些,乖乖蓮蓬!你是十分精細的,你這兩張紙不是隨手檢起來就用的。」

對此,魯迅回信說:「我十五日信所選的兩張箋紙,確也有一點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測。蓮蓬中有蓮子,尤其我所以取用的原因 (按:當時許廣平已經懷孕)。但後來各箋,也並非幅幅含有義理,小刺蝟不要求之過深 ,以致神經過敏為要。」

花在一張箋紙上的小心思,仍能在對方心靈上帶來默契的聯動;然而,許廣平的異常驚喜,卻也反襯著,箋紙已經與日常生活漸行漸遠。

魯迅是一個苛刻的人,但是毫不掩飾對箋紙的推崇。因為感受到箋紙的日漸衰落,他與鄭振鐸一起,投入對箋紙樣張的收集和整理。1930年,魯迅從日本帶回了《十竹齋箋譜》,並稱其為「明清以來文人士大夫清玩之最高成就」。

從1934年開始,魯迅和鄭振鐸對《十竹齋箋譜》進行重刻。可惜,因為歷史和戰爭,再加上魯迅去世,斷斷續續到1942年才完成,1952年由榮寶齋刊印發行。

2016年,十竹齋畫院又重啟復刻工作,歷時三年,用雕版印刷最高工藝餖版和拱花,將三百多年前的經典重新復活。

《十竹齋箋譜》,內容涵蓋歷代賢哲名流、歷史典故、古人詩意、山水、花卉、文物博古、清供雅玩等。

箋譜分成33類、283個畫面,每個畫面都很簡單,無非是很小的山水、花卉、人物、器物,但每一個畫面背後,都有一個深刻的人文典故。

曾經的文人,對這些典故爛熟於心。當他們收到一封信,可以像許廣平那樣,在箋畫上,理解到對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你若懂我,我亦不必把話言盡。那是一種默契,印證的是共同的修養與風雅。

可惜,這一切,在今天我們的心裡,幾乎消失殆盡了。

毛筆退出了書齋,箋紙失去了日常存在的土壤,但是一部箋譜,仍為我們保留了那個時代豐富的精神世界,值得我們重新走一遍。

生活,總是在不知不覺間換了模樣,也常常在惘然若失的時候,教會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

信息在泛濫頻密地推送著,我們卻越來越讀不懂這個世界。朋友圈不斷擴大,卻沒幾個對話框能說些動情的話。當「溝通」變成了簡單的信息問答,我們也開始重新認識「距離」的含義。

有沒有那麼一封信箋,讓你感動至深?有沒有那麼一幀圖畫,令你心有靈犀?一片箋紙,亦不失為私人與世界的一層關係,在自覺不自覺中,不斷接受著忖思。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便箋紙」這樣的詞彙,似是一絲殘存的餘脈,提醒著我們,瑣細的情愫與巧思,即是日常至深的關懷。在短短的紙箋裡,引一渠清水,亦可潤一方寬沃的良田。

世事就像一張箋,有能言,有不能言。只要你懂,我懂,便是圓滿。

-參考資料-《青閨愛巧》,馬大勇《漸行漸遠的文房清玩:箋紙》,劉運峰《十竹齋箋譜圖像志》十竹齋畫院

相關焦點

  • 你若懂我,一切盡在不言中
    你若懂我,一切盡在不言中聽風無語,靜默無聲,初次相見動了情。看雨無言,思緒漂泊,邂逅重逢醉了心。想你,從天涯到海角,不曾敢想,何時從天荒到地老。誠然,生命中並不是所有的遇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也並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有一個美好的歸宿。
  • 懂我者,無需多言;不懂我者,百口莫辯!
    懂我的人,無需多言;不懂我的人,百口莫辯。 當真正懂得的時候,體貼就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感受相同,心境相同。 因為懂得,所以包容;因為懂得,所以諒解;因為懂得,所以珍惜。
  • 最好的感情:無需多言,你卻懂我
    這世界莫過於如此,永遠不要試圖通過別人了解一個人,正如一句話所說的那樣:「永遠不要從別人的口中打聽我,因為我對每個人都不一樣。」可年少的時候,總是不解其中滋味;等到如今自己懂了的時候,早已經受了愛情的滋潤、傷害和洗禮。曾經喜歡一個人,總會逐漸接近認識他的人,然後旁敲側擊想知道那個說著愛的人究竟是什麼模樣的。
  • 有一種古詩詞,叫做我懂你
    懂你在心,愛你在眸,懂是輕柔歲月裡的那一縷暗香,是千裡相思牽絆;是繁花深處的一抹相惜,是百轉千回後的那一份執著。有一種懂你,無需多言,心靈相通唐李商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懂你是最美的情話,如一闋詩行,寫之人,筆下流思,畫卿之名,讀之人,見字如面,懂卿之心。那簡單的文字就不再只是一個符號,而一種真實而靈動的存在,因為懂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一種懂你,是紅塵相遇的輕輕一笑。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
  • 因為懂你,所以無需多言;因為懂你,所以默默陪伴
    有人說,喜歡一個人就是有聊不完的話,陪你說著那些無關緊要的事兒。應該是吧,但是和聊得來相比,我認為最難得的感情就是懂你一個眼神,懂你不說話時的心情,懂你無助是的沉默。既懂你的詞不達意,也懂你的欲言又止,悲傷地、搞笑地、只要想看一眼就會讀懂。
  • 懂你的人最溫暖,懂比愛更重要,愛你不一定懂,懂你的人不需多言
    導語:懂你的人,最溫暖,懂比愛更重要,愛你不一定懂,可懂你的人,不需多言,只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便風輕雲淡,踏實心安。有一種愛,不在身邊,卻在心間;有一種懂,不能相守,卻在靈魂深處相知,若兩顆心相知相懂,也能在這塵世間,互相慰藉,縱使一生不能相伴也會有甜蜜回憶。
  • 無需多言,攜手一起走過的路,你我能懂
    因為與你的遇見,那些被驚豔的時光,被溫柔的歲月,成就了傾心的最美!就這樣好了,陪你哭,陪你笑,陪你等待,陪你花開,只願一生陪你走,此情期待能長久。最好的愛情,就是情願。明明知道我的各種不好, 卻從不嫌棄,情願為我做很多事,情願放下一切為我,情願妥協,情願再風雨兼程也要共度一生。
  • 【隴法文苑】胡海清||你若懂我,無需言多
    【隴法文苑】胡海清||你若懂我,無需言多 2019-12-31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都聽過哪些有哲理的「老人言」?
    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之所以這麼流行,就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而「老人言」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是因為它蘊含了前人的智慧,可以給人們帶來啟發。3.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有一句古詩這樣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不會因為自己不愛說話,交際能力不夠好,不夠聰明,學習成績不夠好就喪失了自己原本的獨特優勢。
  • 歲末:一切盡在不言中!(句句入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又坐在了歲末的門檻上,一年的光景如此匆忙,跌宕起伏的故事卻千迴百轉。萬語千言,如鯁在喉,翻騰如潮水,最後卻化作了一片無言的海。
  • 我愛你,無需多言啊
    真正的愛情是我懂你,無需多言。年輕時約慧在海邊相見。夕陽西下,奔騰的大海恢復了寧靜。海潮退去,海浪輕輕的撫摸著礁石。我拉起你的小手,選了一塊最靠近天的礁石,相依相偎,一起迎接月夜中的溫情。快節奏的社會,讓我們忘卻了愛情的模樣。過於壯烈的愛情,必然不能長存。太多悽美的愛情故事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其實愛情像小溪緩緩流淌,留存於柴米油鹽那平淡的生活之水,終有一天會匯入浩瀚寬容的大海。
  • 往事不言愁,餘生不悲秋
    圖文綜合自網絡 版權原作者屬有 編輯:禪語心苑 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李白也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天地不與萬物同流,光陰不與人世妥協。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不管世事無常,不論風雨變遷。以一顆雲水禪心,闢一片天地,靜賞水月閒花,守一方心的淨土。煩惱雖多,但總有盡頭。世事自有定數,且讓我們從容度日,與山水共清歡。
  • 《道德經》5句至真之言,傳承2500餘年智慧!通達世事精妙絕倫!
    本篇歸納《道德經》中最為精妙的5句言論,言簡意賅通達世事精妙絕倫。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釋義: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過錯都是源於欲望所致。所以說,能夠知足便能遠離災禍錯失。
  • 周迅的人生箋言,看完讓人瞬間欽佩,網友紛紛表示:用來當座右銘
    說起周迅相信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應該來說作為一個娛樂圈的老戲骨,她用自己精湛的演技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經典之作,其中就包括在之前暑假期間特別火熱的《如懿傳》了,這也是周迅的成功之作,應該來說那之後就是對於她的名氣有了大大的提升。
  • 散文——一切盡在不言中
    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囊括所有的語言?你不叩問 我不訴說你懂我也懂有沒有一篇文章可以表達所有的情感?你眼含情 我心溢愛我懂你也懂有沒有一首歌可以唱出所有的心情?你我默默 脈脈你我彼此都懂 都懂彼此文海茫茫,最喜是那「盡不在言中」的深邃。愛海滔滔,最懂是那「盡不在言中」的深情。人生漫漫,最愛是那「盡不在言中」的感悟。
  • 石不能言可人否?
    石不能言可人否?放翁有詩:「自許山翁懶是真,紛紛外物豈關身。花如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淨掃明窗憑素幾,閒穿密竹岸烏巾。藝術品微拍剛剛興起那陣兒,湊熱鬧,買了幅尹石的書法「石不能言自可人」,也促使我去找尋此言的出處。
  • 有一種哀傷,叫一切盡在不言中
    凡事有度,缺之不行,過了不好。「沉默!」——題記前兩天寫了一篇沉默的文章,後來有一位書友在其間問了一個問題,道:「如果世人皆沉默,世界會怎樣?」覺得這個問題挺有趣的,也覺得關於前天的那一篇文章漏寫了些,於是隨手重新添加上一篇以補上一次的缺漏。
  • 溫言細語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嗎
    最近我有個迷思,關於孩子教育的,到底孩子應該怎麼被教導,是溫言細語的還是批評指責的方式呢?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會讓孩子情緒變暴躁,有樣學樣,更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不知道寶媽們有沒有被孩子逼崩潰過,又是如何收起自己的情緒來溫言細語的引導孩子的。而我,確實最近因為教導崩潰了,我不知道自己一直控制情緒,溫言細語的引導出來的孩子,真的就沒有問題嗎?
  • 再回首,揮揮手,一切盡在不言中
    歲月的阡陌,你長亭復短亭,我風一更雪一更,匆匆行走的身影,逐次淹沒在時光深處。又坐在了歲末年初的門檻上,一年的光景如此匆忙,跌宕起伏的故事卻千迴百轉。萬語千言,如鯁在喉,翻騰如潮水,最後卻化作了一片無言的海。語言這東西,似乎總在最需要的時候,變得落荒而逃。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囊括所有的語言?有沒有一首歌可以唱出所有的心事?有沒有一種情感可以表達所有的深情?我想就是這句:一切盡在不言中。
  • 懂你的人無需多言,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辯
    那時候身邊的人都說:「人家是老闆,讓你幹嘛你就幹嘛,那麼較真幹什麼?那麼多次都忍了,這次怎麼了?」你解釋再多,有幾個人懂?是啊,我知道公司裡有沒有我影響不大,我也知道有些話說了就要承擔後果,但我有說過那是一時衝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