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拜耳影像學苑
女,72歲;反覆心悸1月餘。患者於1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心悸,伴活動後氣促、咳嗽、頭暈;無暈厥,無噁心嘔吐。患者既往身體健康,無高血壓、傳染病史。
體格檢查:血壓127/64mmHg;心率81次/分,心界擴大,心律齊,二尖瓣聽診區聞及SM3/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
心電圖提示:1.竇性心律;2.左心室高電壓;3.房性早博
動態心電圖示:1.竇性心律;2.頻發房性早博(成對,二聯律)並短陣房性心動過速;3.偶發室性早博(成對,多源,間位性);4.心率變異性正中度下降
口服倍他洛克控制心率在75次/分以下
Philips iCT 256層CT,準直器寬度128×0.625mm;重建層厚0.9mm,層間距0.45mm;管電壓120kV,自動管電流
掃描範圍:氣管分叉水平至膈肌下緣水平
採用前瞻性電門控技術;採用對比劑跟蹤觸發技術,觸發時相選擇R-R間期45%,75%
採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對比劑為碘普羅胺 370(370mgI/mL),對比劑總量為:1mL/kg體重;注射速率為5mL/s,隨後以同樣速率注射生理鹽水40mL
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 工作站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VR),最大密度投影(MIP)
右冠狀動脈DSA
DSA診斷:右冠狀動脈-冠狀竇瘻,右冠狀動脈迂曲擴張,最大內徑約17mm。
冠狀動脈瘻是指冠狀動脈不經過心肌的毛細血管床,直接與心房、心室、體循環或肺循環相通。CTA是冠狀動脈瘻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表現為受累冠狀動脈的增粗、迂曲,並與心房、心室或異常血管相通;受累冠狀動脈可同時伴動脈瘤形成;根據引流位置、左向右分流或左向左分流量大小的不同,可出現心房、心室增大,肺動脈高壓等表現。術前影像學的主要任務是評估瘻管的起源及引流的位置和數目,瘻管的大小 、迂曲程度以及複雜程度。
本例中,雙側冠狀動脈起源正常,分別起自主動脈根部的左冠竇和右冠竇;而右冠狀動脈遠端直接與冠狀竇相通,形成左向右分流;高壓力的冠狀動脈血流通過粗大的瘻管直接流入低壓力、低阻力的冠狀動脈竇-右心房內,大量的左向右分流,導致右冠狀動脈全程擴張、迂曲,冠狀竇明顯擴張,心臟增大;此外,在右心房內相對低密度的對比劑背景下,可觀察到經由冠狀竇口射入的高密度對比劑影,即對比劑分流徵(Contrast shunt sign)。
同其他導致冠狀動脈擴張的病變相鑑別: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好發於年輕人,累及中等大小的血管,受累冠狀動脈管壁不規則,管腔多發狹窄及擴張,動脈粥樣硬化,LM受累多見。
大動脈炎(Takayasu arteritis):主要累及主動脈等大血管,冠狀動脈受累及時表現為動脈瘤樣擴張、狹窄。
左冠狀動脈異位起源於肺動脈(ALCAPA):左冠狀動脈主幹由肺動脈主幹發出,右冠狀動脈代償性擴張,左右冠狀動脈間可見側枝循環,「盜血」現象(冠狀動脈血流逆流入肺動脈內)。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呈多發動脈瘤樣擴張,常累及多支冠狀動脈,多為窄後擴張,以RCA多見。
冠狀動脈瘻(CAF)或稱冠狀動靜脈瘻,是指冠狀動脈不經過毛細血管網,而直接與心腔、體循環或肺循環的任一節段的異常連接
發率病約佔總人群0.002%,佔先天性心臟病0.3%,CTA相關文獻報導為0.9%
90%為先天性的,如心肌竇狀隙退化障礙、永存的原始連接;獲得性者罕見,多為醫源性,如冠狀動脈支架植術、搭橋術、創傷、胸部放療
CAF的病理生理學機製取決於瘻管的阻力、引流的位置,瘻管以遠的冠狀動脈分布區域呈低灌注,甚至出現「盜血」現象;分流量取決於瘻管的大小、冠狀動脈與引流部位的壓力差;在左向右分流類型中,左心、右心及肺血管的負荷增加,導致肺動脈高壓、左右心室容量負荷過重;在左向左分流中,瘻管引流入左心房、肺靜脈,導致左心容量負荷過重。
大多數無症狀,檢查時偶然發現;隨年齡增長,臨床症狀及併發症逐漸增多
無臨床症狀者以起自左冠狀動脈者多見
常見臨床表現:呼吸困難、疲勞、胸痛、心絞痛、充血性心衰,心臟雜音,心臟傳導異常如房顫、室性心律失常,瓣膜返流
併發症:心肌缺血,心衰、心律失常、感染性動脈內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積血、猝死
CAF三聯徵:心臟雜音、心房或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增粗迂曲的冠狀動脈
起源:CAF可起自任一冠狀動脈,RCA最常見(50%-55%),其次為LAD(35%-40%)、LCX(5%-20%),也可同時起自RCA和LAD;瘻管可起自冠狀動脈近段(近1/3段)或遠段
引流:瘻管多引流入壓力低的右心系統(左向右分流),如冠狀動脈-右心室瘻(佔41%)、冠狀動脈-右心房瘻(26%)、冠狀動脈-肺動脈瘻(17%)、冠狀動脈-冠狀竇瘻(7%);引流入左心系統(左向左分流)者少見,如冠狀動脈支氣管動脈瘻(0.61%)
瘻管數目:單瘻管者為單瘻,約佔90%以上;多瘻管者為多瘻,約佔 10%-16%
形態學:單一起源及引流位置,以單瘻管連接者為單純型;多處起源、引流部位,以多根瘻管相連者為複雜型
約55%-80%為孤立型CAF;約5%-30%合併其他先心病,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症、動脈導管未閉等
CTA為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直接顯示CAF的起源、分布、引流位置
影像表現:受累冠狀動脈增粗、迂曲,終止於異常的位置(如心腔、體循環或肺循環),部分可伴發動脈瘤、血栓形成
近段起源者,受累冠狀動脈近段擴張,瘻管處以遠的冠狀動脈管徑正常;遠段起源者,受累冠狀動脈全程擴張
對比劑分流徵(Contrast shunt sign):高密度的對比劑射入低密度的心腔或血管腔內
Vieussens環:複雜型冠狀動脈-肺動脈瘻中,連接於RCA與LAD分支間的側枝血管,該血管多常走行於肺動脈幹的前方
冠狀動脈-支氣管動脈瘻可伴發支氣管擴張
其他表現:心臟增大,心肌肥厚,心肌缺血,肺動脈高壓等
治療方法取決於瘻管的大小、臨床症狀、瘻管的位置、患者年齡、是否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
分流小、無症狀者行保守治療,如抗血小板、抗生素預防感染,監測併發症
手術治療原則:閉合瘻管,阻斷分流,保留心肌血供
外科治療,最常用結紮術,適用於分流量大、有臨床症狀者,複雜型,瘻管動脈迂曲、動脈瘤樣擴張者,需同時行遠端搭橋術者等
經皮經導管封堵術,適用於近段起源者、單純型、非迂曲型血管、老年患者等
術後併發症:瘻管再通、冠狀動脈呈動脈瘤樣改變或持續擴張、血栓形成、封堵器移位、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夾層或穿孔等
回顧本病例:
冠狀動脈瘻為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冠狀竇瘻是冠狀動脈瘻中第三常見的類型,前兩位依次分別是冠狀動脈-心腔瘻、冠狀動脈-肺動脈瘻。大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直到晚年才出現症狀,部分患者可聽診到心臟雜音。DSA曾被認為是評估冠狀動脈瘻的金標準,然而,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發展,掃描時間明顯縮短、時間及空間解析度不斷提高,加之多種後處理技術(MRP、CPR、VR、MIP等)的應用,冠狀動脈CTA能更為直觀地顯示冠狀動脈瘻的起源、行程與分布、引流,從而成為了目前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冠狀動脈CTA在冠狀動脈瘻中的應用包括術前、術後的評估;術前評估中應明確瘻管的起源及引流的數目、位置,瘻管的行程、大小,瘻管的迂曲程度,伴發的其他病變;術後評估應明確有無術後殘漏、瘻管再通,動脈瘤或動脈樣擴張有無改變,病變冠狀動脈或冠狀動脈口有無持續擴張,有無血栓形成,封堵器有無發生移位,是否有心肌梗塞或缺血,有無插管或手術相關的併發症如夾層、穿孔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敬請關注嶺南心血管病雜誌微信公眾號,關注心血管領域最新動態
微信號:lingnanxxgzz
登錄http://jcd.org.cn在線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