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面臨新挑戰,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收緊政策,出國留學深受影響。立足國際形勢新變化,從中外合作辦學角度提出應對學生流動、出國留學受到衝擊的思路和對策,對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外合作辦學對我留學生安置具備有利條件
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逐年增加,2018年度達66.21萬,2019年度約71萬。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發布的《2019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9年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為1095299人,其中369548名本科生、研究生、非學位學生來自中國,佔總數的33.7%。在疫情蔓延和國際關係新變化的形勢下,不少學生不能留在國外上網課,或者暫時無法再前往國外學習;一些已被國外高校錄取但還沒有前往國外的學生面臨就學空檔。如何保障中國籍留學生的正當權益,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被譽為「不出國門的留學」,實現了蓬勃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0年8月,全國經審批機構批准設立或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近2300個,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約佔總數的90%;中美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約為450個,佔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總數約20%。從類型上看,中美高等教育合作辦學機構32個(其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29個,具有法人資格的3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服務大局、增強能力,從入口審批到事中監管、事後退出機制日臻完善;合作辦學者自我約束、自我規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逐步增強,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穩步推進。
相對於其他涉外辦學形式,中外合作辦學具有獨立或相對獨立的辦學場所,具有良好的國際化辦學環境,擁有一批高素質、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和管理團隊;與此同時,作為合作辦學主體的中外方高校具有廣泛深入的實質性聯繫與合作。開展我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中外合作辦學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基本具備相關基礎。這些有利條件,無疑將成為開展我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保障,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在特殊時期滿足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培養國際化人才、緩解外方合作高校壓力、增強合作紐帶、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需求匹配、課程對接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一方面,不少國外高校,尤其是與我國有合作辦學的高校紛紛表達訴求,希望我方合作辦學高校可以暫時接收外方高校招收的部分中國籍學生在華交流學習。例如,康奈爾大學鼓勵中國留學生留守在中國,就讀於與康奈爾合作的幾所高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中外合作大學如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以及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中方舉辦者也紛紛表示願意提供安置和教育教學的幫助,與外方合作高校共渡難關。
另一方面,在探索幫助我留學人員平穩過渡學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阻力,主要有:
需求匹配。我國現有高校3000多所,而國外高校數量眾多。以美國高校為例,其數量超6500所,其中我國教育部認可的有3600所;與美國高校合作辦學的中方高校近200所。在短時間內,如何建立中外高校尤其是合作辦學高校的有效溝通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最大限度滿足受影響中國留學生在學科專業、信息資源等方面的求學需求,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課程對接、學分互認與學歷學位認證問題。合作辦學高校,或已開展「雙校園」合作辦學項目的中方學校暫時接收外方高校錄取的中國學生,課程對接與學分轉換存在一定技術障礙;學歷學位認證方面在外停留時間和課程安排等相關問題,有關部門已有舉措,但相關政策仍須加強。
學費問題。如果學生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學習,而需要繳納外方高校標準的學費,兩者學費差距懸殊,相關學生可能存在較大心理落差,導致一些不穩定因素,需要慎重處理。顯然,學費收取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接收留學生的成本補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接收條件問題。在生活設施、教育教學條件和常態化疫情防控能力等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是否達到開展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標準和要求;如何核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可接收留學生的數量,也是政府和學校應該進行評估,並針對具體問題切實加以解決的。
應加大「學分互認」「學歷認證」等方面的步伐
中外合作辦學開展我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校內校外高效聯動,政府、社會大力支持。
提高站位,積極作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以校際合作形式安置已在國外合作院校註冊的中國籍學生,開展相關教育教學工作,作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特殊安排,既可滿足我留學人員的就學需求,也可為國外合作高校解決實際困難,有利於對外釋放開放包容、友好合作的積極信號,增進國與國之間的信任和合作。
建立機制,落實落細。認識提高了,還需要有好的舉措。政府相關部門應指導中外合作高校儘快細化工作對接方案,就安置需求、學生回國、外教來華、課程對接、學分互認與學歷學位認證、教學秩序、學習時長、學費收取與成本補償等問題開展高級別磋商,以生為本,求同存異,狠抓落地見效。例如,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等熟悉美國高校整體運作模式的高校,均位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可推動其牽頭搭建中美合作高校磋商工作機制和平臺,為中美院校協調招錄培養工作提供頂層指導;不具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地理位置分布較廣,運作模式較成熟,學科專業較齊全,可在學科領域和區域協調方面發揮更多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眾多,遍布全國各地,涉及學科門類廣泛。與以上兩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一起,這些項目可以發揮其母體高校優勢,成為聯繫中外合作院校的有效紐帶。可通過相關部際協調機制,解決學生回國、外教來華等問題。
多方保障,確保質量。政府應給予相關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經費及其他辦學條件的大力支持,加大現行政策執行力度,為中外合作辦學開展我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一些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已著手研製接收安置和教育教學方案,並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需要給予支持的訴求和清單。例如,上海紐約大學為保證2020年秋季新接收的3100名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除了使用原有位於世紀大道的教學樓之外,擬在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下,在校園附近租用一棟7層的大樓作為「臨時拓展校園」,以滿足開展我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需求。有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緊急協調各方,擬向接收的我留學生開放所有學習資源,包括圖書館、實驗室、寫作輔導與學術諮詢等場所和服務。
管控風險,確保安全。中外合作辦學開展我留學生安置和教育教學工作,涉及中外,政策性、政治性強。涉及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政府部門應特事特辦,儘快研究制定開展這項工作的風險管控預案,規避潛在的教學管理、財務安排等方面的摩擦和糾紛,確保教育教學安全。應按照疫情防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把這項工作納入地方黨委和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體工作機制,按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工作思路,針對回國學生、來華外教和滯留國內學生群體的不同特點,採取全面、嚴格的防控措施,切實保障師生的健康安全和社會穩定。
作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研究小組
(執筆:林金輝、熊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