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都在追求「薄」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大多數智慧型手機都追求漂亮的外觀和超薄的機身,超薄的手機拿在手裡質感固然好,但是超薄的機身也就意味著它不耐摔。三防手機通常不用擔心手機落地會被摔碎,但是普通的智慧型手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堅固一點的手機運氣好就只是邊角被磕碰,不幸運就是裂屏的結局。
手機邊角最易受損 防摔保護殼如何選
從iPhone 1代到摔到iPhone 6 Plus測試
從iPhone一代到6 Plus全跌落(截圖引自視頻)
iPhone 6 iPhone 6 Plus跌落測試
從國外大神們(土豪們)所做的手機跌落測試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不單單是蘋果iPhone,各品牌的智慧型手機都不抗摔。在各種跌落測試中,大部分手機在無意中掉落在地時,由於重力原因,邊角一般會顯著地,很容易受到撞擊而損壞。如果屏幕不著地,那不會對整機造成太大影響,最多僅是邊角等處有破損。如果是屏幕直接著地的,屏幕一般都會直接碎裂。背部著地的話,手機後殼會翹起,邊角有明顯刮痕。因此,手機邊角是最容易破壞的地方,而屏幕一旦直接著地,受損最為嚴重。
一般情況下,手機邊角會先著地(圖片來自cybershack)
跌落的iPhone(圖片來自bgr)
不管是使用什麼樣的手機,消費者最好還是給自己的愛機配上一款保護殼,雖然跌落測試的結果並不是百分之百一樣,但是處於安全的考慮最好還是小心使用。因為一個保護殼值不了多少錢,可以換一塊屏幕的代價可能夠買一百個保護殼的了。不能否認的是在極端的情況下,手機殼的確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手機不受到損傷。
向作者提問標籤:配件
如何讓手機不彎?第一選擇就肯定是一個質量過硬的保護殼。但是好的保護殼可不是你想找就能找到的,逛某寶?呵呵,你就等著被坑吧!手機殼選不好,別說保護了,保不齊還能在機身上留下個硬傷。既然決定給手機套一個防摔的保護殼,在選擇手機殼時就不要掉以輕心。
選擇手機殼不能馬馬虎虎
為什麼有些手機殼會傷害本來要去保護的手機呢?很多網友應該看我們的玻璃貼膜硬度真相的文章,手機屏幕「莫氏硬度」基本都在6-7左右,而一般的手機殼都是塑料,最硬的也就是金屬殼了,手機殼怎麼可能比手機的玻璃材質還要硬?
確實,按照莫氏硬度的「劃痕法」來計量的話,手機殼不可能硬過手機的金屬材質。但是,除了硬度,我們還應該考慮受力面積、力度以及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人的手肯定沒有鐵板硬,但是你用力捶一拳,那鐵板說不定會變形。這裡就涉及到另外一種硬度計量單位:洛氏硬度。洛氏硬度試驗同布氏硬度試驗一樣,都是壓痕試驗方法。不同的是,它是測量壓痕的深度。洛氏硬度說白了就是給一種材質施壓,材質的變形程度。
手機殼也能傷手機
手機沒摔壞,可能保護殼撞擊受到的衝力會傷害手機
因此,很多金屬保護框和俗稱的「硬塑料」手機殼,還是對手機有潛在危害的。當你不甚跌落手機的時候,這些材質的保護殼可能會由於易位而在某個點上產生一瞬間的強大壓力,進而給手機留下無法修復的傷痕。
塑料殼同樣可能對塑料外殼手機造成刮痕
如果是使用塑料手機,情況會是怎麼樣呢?很幸運,由於塑料本身存在一定韌性,因此上述的衝擊對手機外殼造成的破壞可能會減小。但是在套殼的過程中你就要小心了,類似PMMA(俗稱亞克力、又俗稱有機玻璃)這種類似「硬塑料」材質的手機殼經常穿了脫、脫了穿,那麼其尖銳的邊緣就有可能在手機的聚碳酸酯塑料材質上留下永久性的劃痕。
市面上的手機殼材質主要分為五種:金屬、塑料、有機玻璃、木質、皮質,當然也有其他材質的保護套,比如說布質的,但是主流的手機套就是前面幾種。
金屬材質手機殼
金屬材質的手機殼以鋁、鎂合金居多,常見的樣式有金屬背殼、金屬邊框,有一些金屬保護殼是採用貼片的方式設計的,比如保護殼的基材是PC塑料的,在PC殼的基礎上貼上一塊金屬貼片,提高保護殼的堅固度和質感。金屬手機殼主要是為了增加手機質感的,一般男士比較喜歡。
PMMA手機殼(圖片來自aliimg)
PMMA實際上就是「有機玻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克力」,其學名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這種材質可以說是最堅固的,很多的廠商都會使用這種亞克力材質做原料,做出的產品非常的堅固,耐磨性也不錯。
PC材質保護殼
塑料殼主要指的是PC(聚碳酸酯)、ABS、PP(大幅彎曲會彎折發白的那種)和TPU、矽膠等材質。其中前兩者是屬於硬質塑料殼,PP材質的稍軟,但有一定的硬度,TPU和矽膠材質屬於軟殼。
PC、PP、ABS保護殼一般都是超薄的,保護性太弱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經常手滑的人或者熱愛運動的好男兒,建議慎用PC和ABS、PP塑料殼,這種殼一般做得很薄很薄,基本沒有什麼保護性。
TPU和矽膠材質保護殼比較軟,抗摔性也比較高
相比於其他所有材質,TPU材質和矽膠材質絕對是最溫和、最柔軟和最安全的。用矽膠和TPU做的手機套不僅可以全面保護手機,而且在手機跌落時在手機跌落、邊角著地時,可以更好地承受衝擊,避免摔壞。不過矽膠材質保護殼很容易變形、發黃。
雙材質的保護殼抗摔性也不錯
為了提高PC的抗摔性和TPU套的硬度,現在很多配件廠商會設計雙材質的保護殼,殼身採用超韌性TPU,柔軟的質地能夠在碰撞、擠壓時吸收外界壓力,最大程度減少對機身的傷害。外殼部分由PC材質打造,有優良的電絕緣性能和機械性能,起到固定保護殼形狀與堅固外層防護的作用。雙材質雙重機殼,組合一起絲毫不影響輕薄手感,帶來雙重出色保護。
智慧型手機都有著脆弱的屏幕,一旦摔落在地要換屏幕的代價著實不低。日本汽車廠商本田為智慧型手機研發了一款概念保護殼,這款保護殼內置安全氣囊,在設備掉落的同時會激活氣囊,最大程度保護你的設備。
本田研發氣囊保護殼 智慧型手機再不怕摔(圖片來自honda)
本田研發的這款保護殼被稱為Case N,當手機墜落時,安全氣袋就會在0.1秒內充氣膨脹,承受跌落地面的衝擊,保護手機免受傷害。
本田研發Smartphone Case N
本田研發Smartphone Case N
本田研發Smartphone Case N
本田研發Smartphone Case N
好吧,安全氣囊手機來了,以後,是不是還有帶降落傘的?或者,能自動伸出機翼和螺旋槳、讓自己在跌落時滑翔的手機?機智的日本人的這個發明想法固然好,但是實用性卻不大,因為這個Smartphone Case N 保護殼外形非常大,放在哪都感覺不合適。目前這款安全氣囊手機保護殼還只是原型產品,就當隨意看一下奇葩發明娛樂下吧。
蘋果MFI認證對於許多廠商來說都是提升自己品牌市場定位的一個重要方法。蘋果公司最近要求,通過MFi認證的保護殼需要滿足新標準,保護殼廠商的產品至少能保護蘋果公司的產品通過1米跌落測試,並且這測試表面必須是硬質,比如街道路面。
蘋果MFi認證要求保護殼能通過1米跌落測試(圖片來自iclarified)
除了這條,還有其他,例如蘋果公司要求iPhone、iPad 和iPod保護殼產品能在設備放在桌面上時保護屏幕,在兩者之間有至少1毫米的緩衝區。也就是說,這需要保護殼高出屏幕一點,讓設備不與桌面接觸,這導致那些超薄保護殼雖然能繼續生產,但很可能無法通過MFi認證。
最後,蘋果試圖改善保護殼廠商對環境的影響,並開始限制某些材料和物質的使用,包括甲醛、PFOS、PFOA、PBDE、多溴聯苯和鄰苯二甲酸等。
蘋果MFi(圖片來自macnn)
「MFi」是一個縮寫,全稱是:made for iPhone「made for iPod」 「made for iPad」,是Apple 根據蘋果iPhone、iPod和iPad的周邊產品所制定的一種發展計劃與授權認證程序。
當然,MFi是要收費的,除了認證收費,還有分成,每售出一個授權配件,蘋果就會收取20%至25%的分成。這也是蘋果公司利潤的一個來源。
蘋果MFi認證非常嚴格,通過率很低,而且耗時也很長。一家企業花費大量精力與時間申請加入MFI是值得的。既讓企業用心做產品,也能讓消費者獲得更高層次的消費體驗。
為了防止iPhone在跌落中損壞,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都會選擇為自己的iPhone加裝一個保護殼。不過,除了保護殼之外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蘋果「保護電子設備」專利iPhone未來或將具有跌落自保護功能
(圖片來自freshpatents)
蘋果的一項名為「保護電子設備」(Protec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的專利顯示未來的iPhone或許將會具有跌落自保護功能。在專利描述中蘋果表示在跌落過程中手機將能夠檢測跌落的發生,從而在自行調節在空中的姿勢,儘可能以邊框部分著地,從而降低手機屏幕破碎的機率。而蘋果也提出了多種空中姿勢調節的實現方法,比如在空中通過內置馬達的旋轉或者在落地時通過某種內置空氣系統噴出緩衝氣體等等。
當然,由於該技術目前還僅停留在專利階段,因此現在斷定未來的iPhone是否會具有跌落自保護功能還為時尚早。不過對於那些不太小心或者不喜歡保護殼的用戶來說,他們應該很願意看到手機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
總結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功能越來越多,價格不是個小數目,維修代價也很高,手機用戶如果想要保護好愛機,添一個保護殼是最經濟的辦法,可以防止意外跌落造成的屏幕和外殼的損傷。而面對數不清的手機保護殼和各種材質的保護套,用戶也難以做出選擇。如果你真心想保護手機,在挑選手機殼時一定要看看它的材質是什麼,別等到傷了愛機才開始亡羊補牢。當然如果你是個手機「裸奔黨」,平時使用手機時多注意別跌落,別在馬路上低頭玩手機,多愛惜一下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