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冬日,大伙兒最愛的活動肯定是打火鍋,泡溫泉。尤其泡溫泉這種季節性活動,不少人都會出動一家老少,既能享受家庭樂又能悠閒養生。
不過,別看泡溫泉只是泡在池子裡那麼簡單,要是泡溫泉的打開方式不對,對於不同人群來說還是有很高的健康風險,想要「養生」結果養出病來了!
泡溫泉猝死的案例每年都有發生,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身體條件,冒然泡溫泉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
溫泉雖然舒服,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隨便下池子的。不同人群泡溫泉都有要注意的地方:
01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
溫泉會令人體溫度升高,毛孔張開,而外部的氣溫又較低,一熱一冷間短時間內容易引起血管擴張和收縮。這些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都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實在要下池子,在規則服藥的前提下,可以酌情泡池15分鐘以內。上水時動作要緩慢,避免因為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導致的頭暈胸悶。
糖尿病人在注射胰島素後泡溫泉會加速吸收,令血糖迅速降低出現低血糖反應。使用胰島素後要休息30分鐘-1小時再泡溫泉更穩妥。
02 皮膚病、有傷口、眼疾人群
很多慢性皮膚病患者都覺得泡溫泉能緩解病症,事實上溫泉不能解決皮膚症狀,甚至可能加重皮膚屏障的受損。像溼疹、蕁麻疹等皮膚問題,雖然泡溫泉能止癢,但皮膚會因為高溫且浸泡時間長,將表皮皮脂質層洗掉,失去保護屏障。泡完溫泉後的皮膚非但不能緩解,反而越泡越乾燥,越來越脆弱。
皮膚有傷口、潰爛或嚴重感染者不能泡溫泉。因為溫泉中含有的硫磺及其他酸鹼物質時會刺激皮膚使傷口惡化,可能導致「溫泉性皮膚病」。除了對自身不利,有皮膚疾病的人群泡溫泉對於其他人來說也是一種隱患,有傳染風險。
眼部有結膜炎的患者,尤其是「紅眼病」是不能泡溫泉的,具有很強傳染性。
03 喝酒後不能泡
本來喝個小酒泡泡溫泉是挺愜意的事情。但喝酒之後泡溫泉,很容易出事!酒後心臟負荷增加,血液循環加快、脈搏跳動加速、血壓升高,容易引起心腦血管問題。而且喝酒後人的意志不清醒,很容易腳滑摔倒導致溺水等事故發生。喝酒後想要泡溫泉,得先散酒氣,最穩妥的辦法是先睡一覺,明天請早。
04 孕婦、寶寶不建議
同樣是血氣加快運行的鍋,孕早期泡溫泉容易流產、孕晚期則容易早產,孕中期想要稍微放鬆也是可以的,前提是孕婦本身不是高危妊娠群體。留意水質,如果池子不乾淨有細菌感染等風險,對孕媽和胎兒來說也是威脅。溫泉水以38-40℃為宜,過熱的泉水會導致宮內溫度改變,對胎兒的發育有一定影響。
0-3歲的嬰幼兒不泡溫泉,因為發育未成熟,高溫環境會令寶寶感覺難受且難以表達,心臟負荷增大。實在想泡,可以給寶寶在池邊泡泡腳,時間控制在15分鐘之內。
05 男性女性也要注意
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群,泡溫泉也有注意事項。男性泡溫泉使得睪丸被「高溫加熱」,可能阻礙健康精子的產生。如果有備孕計劃的男性,短時間內就不要泡溫泉了。
女生泡溫泉,最擔心的就是「泡出一身婦科病」。女性生殖器有自淨作用,一般來說只要溫泉池規範消毒、定期換水等,不需要太擔心感染。但公共浴池人來人往,可能有隱藏帶菌者,單靠肉眼難判斷池水是否乾淨。這種情況下,抵抗力弱的女性就不太建議浸泡公共溫泉,可以考慮私人溫泉池,既衛生又增加私密性。
另外,月經期間不能下湯,要在月經結束三天後才能下池子,進行過婦科手術的女性術後一個月內都不能下池。因為月經前後和術後宮口會打開,很容易受到外來病菌感染。如果泡完溫泉下感覺下陰瘙癢、白帶異常等情況,要到婦科進行檢查。
溫泉這樣泡,把風險降到最低
除了以上特殊人群不便泡溫泉之外,普通人泡溫泉也要注意一下事項:
1、泡完後馬上用流動水清洗身體,避免泉水攜帶的病菌和殘留物質感染;
2、儘量不要使用公共毛巾擦拭身體,私處部位用一次性紙巾擦乾更衛生;
3、過燙過酸的溫泉不建議泡,溫度約在30~40℃,遵循從低溫過度到高溫的原則;
4、泡溫泉時不要去角質,高溫一定程度對皮膚有損害,去角質令皮膚雪上加霜;
5、不要在飢餓和飽腹的情況下泡溫泉,容易產生低血糖和血糖升高的情況;
6、泡溫泉會消耗熱量,結束後要補充水分,可以帶點小零食及時補充能量免得暈倒;
7、浸泡時間不要過長,每次約20-30分鐘後就要上岸休息;
8、溫泉後的皮膚一般比較乾燥,要對皮膚進行保溼護理,降低「溫泉性皮膚病」發生;
9、最後不要獨自一人泡溫泉,結伴同行有個照應;
10、不要過分迷信溫泉的功效。
天然地下泉相對來說比較少,市面上大部分溫泉都是「圖個樂」,商家為了宣傳推出各種功效的溫泉,實質上效果跟普通溫泉差不多。冬季想要安心泡溫泉,以上的攻略建議收藏再出行。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