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人品味好,罵人品味壞——品味到底是個啥?

2020-12-22 張佳瑋

巴爾扎克,按照當時人的描述,是個俗氣貪吃的胖子,每當騙到筆預付稿費,他便迫不及待去搞花裡胡哨的裝飾,勾搭貴婦人。同時代的諸位,大家都覺得他沒品味,甚至對他推重不已的毛姆——毛姆認為巴爾扎克、託爾斯泰、陀神和狄更斯是史上四大小說家——都覺得他故事講得好,可是文筆差。

但這不妨礙如今,您書架上放一本巴爾扎克的書,客人翹大拇指:有品味!

勃拉姆斯從小窮困,所以得去賣酒的地方彈鋼琴養活自己,沾染了一身市井氣。據說第一次去李斯特家拜訪,聽他彈琴,居然沒禮貌地就睡著了。到他成名後,上流社會依然覺得他沒什麼教養,粗魯沒品味,他自己都承認。

然而這不妨礙他寫出第一首交響曲,就被當時人稱作「第十交響曲」——從此貝多芬的九大部有了真正的接班人。

如今您聽勃拉姆斯的音樂,也算是有品味的象徵了吧。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當年首演時,孟德爾頌的父親(一個頗有品味的銀行家)去聽了,覺得是烏鴉叫,毫無品味。那個年代,維也納人覺得聽羅西尼的歌劇才有品味;貝多芬?不夠優雅。

但現在,貝多芬的歷史地位毋庸置疑。您聽奧芬巴赫們的輕歌劇?太小巧了,不如聽貝多芬有品味。

陶淵明的詩在鍾嶸《詩品》的評價裡不高,沒什麼品。但到宋朝,蘇軾覺得陶淵明品味高得不得了;自那之後,讀陶淵明詩便成了品味象徵了。

麥爾維爾《白鯨》剛出版時,賣得極差,美國人民覺得:這玩意就一個土裡土氣的航海捕鯨小說;一百年後,這玩意被承認為名著了,品味絕高。有一段時間,英國還有人把讀《白鯨》與讀《尤利西斯》並列,覺得這玩意有品得沒邊了。

這些曾經被認為很沒品的傢伙,創造了一些後世人等追著覺得特有品的文本。

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爺,算是有品還是沒品呢?

或者更進一步:品味到底是什麼?

彼得·梅爾先生寫過本書,《有關品味》,裡面大談魚子醬的吃法、雪茄的抽法、老式旅館的選法、巴拿馬草帽、訂做西服諸如此類。

但他也不失揶揄地表示過,有品味的關鍵是,不要矯揉造作擺譜;儘量砸錢在最高級的東西上。

說來說去,「若無其事地砸錢」,就是他老人家的品味了。

不太好聽,但咱們可能接近真相了。

19世紀時,法國大師丹納認為: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那段,宮廷裡的法國人最有品。

那時候,諸位爵爺與夫人,各自談吐雅致,說話語調不高不低,書信簡潔幽默,善於揶揄,陽傘華服天鵝絨,用瓷器,觀繪畫,精細典雅,逛著花園子,在客廳裡溫文爾雅地聊天,是所謂攝政風格到洛可可風格。

19世紀大革命之後,大家還時常回憶18世紀,覺得那樣田園牧歌的儀態和打扮,算是有品味。

但其實早在18世紀,百科全書大神狄德羅已經對此不爽了。在狄德羅看來,所謂品味,大概就是:別冒頭。

我們回看18世紀流行的品味,很容易發現:那就是在一大群受了類似教育的人群裡,亦步亦趨,不要做過度的事。

在他們的許可範圍內表現出一種儀態上政治正確的溫和與有趣,就算是有品味。

為什麼這種品味會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呢?

因為這種品味的代表人等,出自宮廷,掌握著話語權。

事實是:品味是一個浮動的東西,是一個有話語權的圈子裡默認的,中庸平衡的政治正確。

但品味,作為一個沒有可度量標準的玩意,是會改變的。

《鐵達尼號》裡有個經典細節:女主角收藏當時還沒成大名的畢卡索的畫——1912年鐵達尼號沉沒時,畢卡索年過而立,剛搞了幾年立體主義,的確還挺先鋒,沒成為經典。

她那個工業巨頭未婚夫道:「相信我,這貨不會成名的。」

而Rose拿的這幅畫,正是如今的經典《亞威農少女》。

回到巴爾扎克。

他在不止一篇小說裡,談論如何追逐品味:

——去貴婦人的宅子與舞會裡多加歷練。

——在衣食住行每個方面都閱歷與見識。

——背下天鵝絨、葡萄酒、菸草、家具、歷史方面的知識。

如此,自然便顯出品味來。

大仲馬更惡毒些,《基督山伯爵》裡,基督山一個水手出身的人,只要對巴黎的貴族們顯得「我來自東方」,對歷史、奢侈品、航海、銀行業務都格外在行,又顯出有錢,自然就品味超凡了。

貝阿特麗絲·羅斯柴爾德——聽到這個姓氏,您就懂了——早年喜歡新派藝術,認為古典藝術挺土的;到大家都喜歡新派藝術時,她在尼斯海岬造了一個純路易十六+威尼斯混搭風的別墅。

那時社交圈都覺得她有品味爆了——為什麼呢?

因為她確實有錢買得起路易十六王后以前用的東西,以及,她一個羅斯柴爾德家的人,確實有錢有勢到讓大家都拜服她裙下。

所以啦:品味是會變化的,而掌握品味標準的,通常是最有話語權的人。

如果您志在融入一個圈子,那只要稍微跟隨著大家亦步亦趨,適當地微笑緘默,便會顯出有品來:因為品味的話語權,通常不由你操控,也不必強自去擺譜。

如果您的實力夠硬氣,大可以繼續特立獨行。最後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實力,讓大家都覺得您才是品味的標準——雖然這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

雷諾瓦在被罵了半個世紀粗俗後,到七十多歲親眼看自己的作品進了羅浮宮(當然,他的作品現在主要在奧賽)。藝術史家半開玩笑地說,主要是雷諾瓦(和莫奈)活得夠長,來得及看見自己成為傳奇。

雖然他們自己估計沒太在乎,一直在繼續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如果您發現了,這玩意其實很無聊,那就對了。

一個時代的品味,站遠了看,就是這樣子:

浮動的、飄忽的、跟風的、朝令夕改的、旨在讓身處其中的人亦步亦趨不敢逾越的、為了營造鄙視鏈而存在的玩意。

相關焦點

  • 我撓頭了,吳昕這是啥品味啊
    原標題:我撓頭了,吳昕這是啥品味啊至於被罵原因,倒跟她賣的東西質量沒啥關係,而是品味讓人一言難盡。顏色豔麗的過季服飾。
  • 勇闖上海相親角,黎拉的壞品味掙脫標籤做自己
    美妝紅人黎拉的壞品味前往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 相親角裡到處都是A4紙,短短幾行字就簡單概括了適齡青年們的過往經歷,與大部分介紹不同,黎拉的壞品味則是將
  • 品味力覺醒
    正是品味課程的學習讓郭美伶變得謙遜和溫和,且更敏銳地感知道客人的需求。「品味,從覺醒到學習,再到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也意味著你進入了一道門。平時看似簡單的東西,比如紅酒、茶、油畫等,其實會讓我有更多的感悟。它們會帶給我更多對未知事物的期待,因此,人也會謙遜很多。用這種心態接觸任何事物,都是好的。」郭美伶有感而發地說。 「積累葡萄酒文化知識能為社交加分。」
  • 佟麗婭「真人」到底長啥樣 看路人鏡頭下的她 陳思誠品味真獨特
    佟麗婭「真人」到底長啥樣?看路人鏡頭下的她;陳思誠品味真獨特 明星們流傳在網絡上的很多圖片,其實都是經過精心修飾過的。但是有些演員她的照片是不用後期製作的人去修飾的。例如小編今天要說的娛樂圈"新疆四美"之首的"丫丫"——佟麗婭。談到佟麗婭,小編相信大家對其都是很熟悉的吧!
  • 一個有品味的靈魂是如何煉成的
    知乎上有人問:一個有品味的人是什麼樣的?有人回答:擅長精緻地裝逼。比較「正能量」的回答是:追求美,追求好,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我認為都對。在生活中,是不是總有這樣那樣的人喜歡雀躍歡喜地議論著別人,前一秒見面時還滿口的這好那也好,下一秒轉身,竟全是吐槽,你瞧那誰誰誰,真沒品味……我們習慣了用所謂的品味去標杆一類人群,孰不知,我們自己也深陷其中。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品味?看看「家」就知道了
    0101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都希望能夠找到和自己差距不太大,品味愛好儘量相同的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品味,看看這裡你就知道了。說起「品味」,這是有錢人玩的遊戲,一個人窮得啥都沒有,還看啥品味啊。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品味的有無和金錢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品味不分貴賤,只有高低。而最能直觀地反映一個人有沒有品味,通過我們的容身之處「家」就知道了。
  • 品一杯好茶,更是品味生活的味道,品味茶空間愜意的享受
    十個年頭過去了,上司成為了分公司的副總,而我也做到了管理層,有空時,我也會跟下屬喝喝茶聊聊天,用我走過的路來減少他們犯錯的次數。這十年間,在這城市裡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家。以前對我來說,居住的房子沒什麼要求的,能住就行,但這些年來,我對房子的看法有些改變了。房子可以是自己精心修心的場所。
  • 買了小房子,被閨蜜嘲笑,裝好後直接打她臉,品味好窮點有啥了
    我們結婚的時候買的是86平的小房子,當時閨蜜還嘲笑我,可是裝好後她們都驚呆了,太好看了,我男人品味好,窮點有啥了?我家86平的小房子,布局和戶型都沒得挑。客廳和陽臺之間做了推拉門的隔斷,很多人說小房子最好打通,其實打通雖然好看但是不實用,有個門冬天能擋寒氣,夏天擋熱氣,隔音、防盜還安全,像我家這樣的小客廳,直接安裝個掛式空調就行了,環保、省電、省錢。
  • Spotify:越年輕聽歌品味越流行 年紀增長後品味更經典
    印證了這樣一個現實:25歲之前青少年的音樂品味更酷更流行,而且隨年紀增長變化速度很快,年紀大些的品味則遠離流行漩渦的中心,超過35歲後用戶聽歌品味呈現「成熟」趨勢。同時,數據也指出隨著年齡增長,男性比女性更快轉變聽歌品味,偏離流行中心,趨向穩定。而女性則比較傾向於流行歌曲。
  • 《品味》:最接近內心的行為符號
    [導讀]品味是一種學習實踐後感悟的表現,品味應該是一種因人而異的表達,品味應該是最接近內心的行為。品味不應該以數字統計排序,不能夠以符號辨識,也無法以複製模仿完成。經濟猛烈飛躍,人們在快速富裕之初,打開大門剛剛看到的好東西,都是以前慕名許久不能輕易得到的名牌物質,因此對奢華生活的嚮往絕對是合理的人性反應。加上大眾媒體對於名利價值過多的描述,商家聰明的置入,奢華直接變成了時尚的對等詞。怕落後於世界的恐懼成了眾人的價值觀,奢華成了一種宣示的平臺,太多人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湧入這樣的價值觀族群裡,大家輪流模仿,樂此不疲。
  • 論品味,只服這些星座!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品味,嚴格來說品味無高低,活在大千世界,我們應該學會雅俗共賞。不過,品味這回事,很多人還是覺得俗的就是壞品味,雅的就是好品味。其實,十二星座,有些星座確實挺有品味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 它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味,是品味的象徵,襯託起男人的氣質
    它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味,是品味的象徵,襯託起男人的氣質。【貨到付款】全自動機械錶個性與品位兼具,有它,你就是人群中獨特的焦點,過年回家戴上一款,給足你面子。歐亞利正品精鋼霸氣土豪金全自動機械錶歐亞利正品精鋼霸氣土豪金全自動機械錶,要成為一個有品位的男人就一定要戴手錶,現在的手錶不僅是個工具,也是個裝飾,一塊好的手錶是男士著裝的亮點。
  • 《品味,從知識開始》:藝術不是孩子的奢侈品,是必需品
    寫在前面我問老人家:「你覺得你需要品味嗎?」他們說:「品味是奢侈品,要不起。」當我問朋友:「你想讓孩子擁有好的品味嗎?」「想。」「怎麼做?」「學畫畫呀。」當我問現在的學生:「你需要品味嗎?」在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洞察,總結一般父母對品味的三個誤區,探索品味和藝術滋養對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孩子品味的方法。
  • 學會品味生活,是擁有快樂人生的真諦
    有句名言說的好: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是一個無盡的寶藏,而這個寶藏,並不是名望、權力、財富...。生活,是一門藝術,而這門藝術,講究創造、挖掘、和發現。生活,實際上五味雜陳,聰明的人去掉酸澀,忽略苦痛,卻對甘甜情有獨鍾。學會品味生活,就要滋養心靈,年輕美妙的心靈,才是讓生活充滿美味的根基所在,是發現美麗的眼睛,是感受美好的皮膚。品味生活需要時間,只會忙忙碌碌,無暇顧及休閒,是不可能去品味生活之美的。
  • 楊振寧:科學研究的品味
    很多人都認為,在您為科學做出的諸多重要貢獻中,楊-米爾斯理論是最重要的一個。您同意這種說法嗎?您覺得這個理論為什麼重要? 楊振寧: 在基礎物理學領域中,大家公認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是奠基性的重要工作。這項工作最早發表於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絕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它。
  • 聽聞看男士的襪子就能看出他的品味與性格
    最近小編聽說有人能夠通過襪子推斷出了男士的品味與性格,這沒有實操就沒有發言權嘛,雖然襪子在現在看來已經沒那麼講究了,但還是需要一定的搭配挑選。記得有首歌曲有提過襪子,具體啥歌小編不說,看看能不能猜出來。01襪子顯露的含義作為小編所在地的名人,李先生曾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自己貼身的襪子穿了幾十年。
  • 內蒙古:烘焙甜蜜 品味幸福
    央視網消息:2020年12月12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長和廊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舉辦「烘焙甜蜜 品味幸福」主題活動,社區居民在烘焙志願者的指導下製作烘焙蛋糕,共同分享甜蜜的蛋糕
  • 任何一個追求品味的人,首先都應該成為悅己者
    任何一個追求品位的人,都應該是一個悅己者。你的愛好,你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取悅你自己,而不是為了炫耀和交往。當你懂得了如何取悅自己,你的生活自然就有了品位。請記住,並且經常對自己重複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把自己當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來照顧。當你照顧好了自己,品位就會照顧好它自己。越是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就越是一個人生活質量的標誌。因為這些東西,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 善於品味經典「識人育人用人」
    筆者認為,廣大黨員幹部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要善於從經典中吸收智慧、汲取力量,進一步從選拔、培養、任用等方面明確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內涵,努力做到善於品味經典「識人育人用人」。 一要善於品味經典「識人」。北宋司馬光有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意思是說,才能,是品德的資本;而品德,則是統帥才能的。
  • 換個款式告別呆板,讓你幹練又有品味
    如果你換個方向思考呢?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黑色和灰色,能有多少人記得你的存在,就比如小李、小張這樣的稱呼,可能你都記不清是誰,傳統職業裝就像名稱一樣,顏色則可以當作你的標誌,所以不妨換個豔麗的顏色,會更加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