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藥」看「十四五」醫改

2020-12-18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題:從「一粒藥」看「十四五」醫改

新華社記者屈婷、趙丹丹、覃星星

近5年的創新藥納入評審、大量「殭屍藥」面臨清退,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進入倒計時。此次調整力度空前,將是對14億人藥籃子的一次升級保障。

今年以來,醫藥領域可謂風起雲湧。跌入「千元時代」的冠脈支架打響了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採的發令槍;共計112個國家集採藥品全面落地,平均藥價降幅為54%;醫藥代表備案制度正式執行,終結「帶金銷售」;藥品流通在網際網路領域邁向「最後一公裡」……

一粒藥,牽動民生。邁向深水區的「十四五」醫改,如何接力扭轉藥品價格虛高、以藥補醫等亂象,如何以藥品改革為突破口,讓人民群眾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好的健康?

(小標題)集採「三板斧」:藥品降價將成常態

近期,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人民醫院內科醫生苑宏偉在開藥時發現,系統裡出現了一種價格低到「不敢置信」的鹽酸二甲雙胍片,一問才知道它是國家集採的中選藥品。

12月初,第三批國家組織集採的55個品種藥品在全國公立醫院落地。鹽酸二甲雙胍是其中的「明星藥」——這種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降糖藥物在44家藥企的激烈競爭中,0.5g規格的單片平均價僅為6分錢。

60多歲的長春市民陳樹雲,因病長期服用鹽酸二甲雙胍片。她女兒告訴記者,以前母親在醫院開的藥是格華止,每盒規格為10g,每個月需要服用6盒,共需花費140多元。

不久前,她再次到醫院幫母親開藥,發現每盒規格為25g的鹽酸二甲雙胍片,價格為3.56元,每個月需花費8.5元,僅為過去花費的6%。

「醫生跟我們解釋,便宜藥的質量是通過國家認定的,可以放心用。父母吃藥不心疼,子女的負擔也輕了。」陳樹雲的女兒說。

幾分錢的便宜藥怎麼來的?答案就是集中帶量採購。

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副司長丁一磊說,「帶量」是改革的核心,治的就是流通環節哄抬價格。國家和地方醫保部門就是「帶量」的代言人,拿著帳本直接跟廠商「團購」。

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集中帶量採購今年有多猛?國家醫保局給出一本帳:

小支架降價93%——首批國家集中帶量採購的冠脈支架均價從1.3萬元降到700元。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達93%。按最新的採購量計算,預計節約費用達117億元。

「集採藥」打了對摺——患者已可以在全國公立醫院用上三批國家集採帶來的112種便宜藥,平均藥價降幅達54%,部分藥品最高降價幅度超95%,覆蓋糖尿病、高血壓、抗感染、抗腫瘤等多個治療領域,都是臨床用量較大的藥品。

藥費省了539億元——按國家集採約定的採購量計算,每年藥費從659億元下降到120億元,節省了539億元。如果按報銷比例60%計算,可為患者節省216億元,為醫保基金節省323億元。

人們不禁要問,藥價為何能降這麼多?便宜藥能放心用嗎?

「降價的核心首先是藥品要好,而不是一味便宜。」丁一磊說,集中帶量採購制度的「三板斧」第一是用需求導向遏制臨床濫用現象;第二是用競爭規則引導藥價回歸合理區間;第三是用帶量規則促醫藥行業風清氣正。

梳理中國醫藥改革的歷程,從流通端的藥品零差價、兩票制改革,到使用端的臨床處方監管、重點藥品監控目錄,再到生產端的藥品一致性評價、上市許可人制度,針對「一粒藥」的改革猶如一場精細手術,目標是讓藥品市場逐步回歸正常的價值體系,同時大幅降低藥價,而不僅是讓價格「一降了之」。

記者注意到,國家組織藥品集採從採購、支付、預付回款到落地使用、質量監控等,均已形成常態化機制。目前,包括非過評藥品等更多品種在內的地方藥品集採已成星火燎原之勢。

丁一磊說,只要符合集採條件的藥品品種數或其金額達到一定水平,即觸發國家組織集採。國家組織藥品集採預計每年開展兩批。這意味著更多降價藥品、醫用耗材正在路上。

(小標題)醫藥格局之變:為醫改「騰籠換鳥」

殭屍藥清出去,救命藥請進來。每年的醫保目錄調整,也是一次對醫藥格局的動態調整。

記者觀察到,從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間的新藥均納入此次目錄調整的評審範圍,可謂將鼓勵創新的「閘門」開到最大;一些群眾詬病已久的神藥、殭屍藥、濫用明顯的藥物將被調出目錄,為臨床價值高的救命藥騰出空間。

深水區的醫藥改革,表現在藥,根源在醫,因此牽一「藥」而動全身。

縱觀2020年這一年來的醫藥格局之變,從年初疫情讓網際網路醫藥搭上快車,到年中「降價潮」擴散到藥店、非公立醫療機構,到年尾冠脈支架價格跳水、醫保目錄深度調整,其聯動改革的效果正逐步顯現。

廣西上林縣人民醫院從今年1月1日起落實集採。此前,藥品收入約佔這家醫院總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上集採藥後,這一比例降為15%左右。但院長潘茂華說,目前集採的品種還不夠多。

為何藥品收入降了,院長還想讓便宜藥「多來點」?

潘茂華說,此舉大大促進了合理用藥,優化了醫療業務收入結構。「以前是藥開多了,有的群眾不理解就會罵,現在醫生開藥更多考慮的是合理用藥。加上集採節省的醫保結餘可以留用,用於醫院發展的錢和職工收入都能跟著提高,激發了醫務人員積極性,醫院也步入降成本、優結構、促管理的良性發展。」

節省下的天量醫保資金去哪兒了?這就是答案——

丁一磊說,集採改革從本質上說,是騰出了藥價虛高、帶金銷售風氣難消、醫患關係緊張的「舊籠子」,換進了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淨化醫藥行業生態環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鳥」。

廣西壯族自治區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處處長呂聖介紹,廣西在積極推進集採藥落地基層醫院的同時,還通過信息系統改造、醫保基金預付等手段,讓中選產品採購的交易成本降低,醫療機構、生產企業的回款時間大幅縮短,有效改善了當地醫藥行業生態。

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一些中選企業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從40%下降到5%至10%;一些過評仿製藥對原研藥實現有效替代;一些中選藥企大幅增加研發投入。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效應也在顯現。

治療B肝的一線藥物——替諾福韋酯和恩替卡韋曾經價格高昂,最初每人每年花費在1.3萬元到1.8萬元間。2019年,國家醫保部門通過集中採購,使這兩種藥物價格下降,每人每年花費僅需200多元。

「集採不僅使長期服藥的患者負擔減輕,而且讓以往有病吃不起藥的群眾受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賈繼東說,以恩替卡韋為例,患者選擇率由最初的20%左右上升到集採後的近80%,因經濟原因不治療或不能堅持治療的情況大為減少,極大地推動了B肝防治。

但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史錄文也提醒,集中採購、藥價改革,都不能成為政策孤島。只有真正實現三醫聯動,「騰籠」和「換鳥」協同進行,才能保證騰出的空間不被其他利益擠佔,實現藥價合理回歸。

(小標題)醫改新「藥」方: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在南寧市上林縣明亮鎮九龍村,以前村民拿藥只要是刷醫保卡的,就得往大醫院跑。這是因為,村衛生室沒接通醫保直接結算系統,認定慢病也必須去二級以上醫院認定。

如今,廣西有衛生室的村子都接上了醫保「村醫通」。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刷卡,還可以人臉識別,非常方便。一些病種也放權到具有資質的一級定點醫院就可以認定。

「再便宜的藥,也要能在基層買得到、能報銷。這對於落實分級診療意義很大。」村醫蒙美色感觸頗深,像常用的阿莫西林顆粒,現在降到了每盒一元多錢,村民也不會抱怨車費比藥費還貴了。

「此前的改革我們一直圍繞藥品單價來做文章,但其實藥價問題可能只是症狀,並非病因。」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主任顧雪非說,以往人們詬病的藥價貴、以藥養醫等問題根本上是醫生激勵機制失當、醫療保障不充分的問題。要開出新「藥」方,就得拿出新「招」。

從藥品、耗材集採常態化之門打開,到醫保目錄更新談判、競價準入規則;從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重拳治理假藥、劣藥,到承擔銷售任務的醫藥代表「出局」……2020年對於醫藥領域,是不折不扣的革新之年。

展望「十四五」,以創新引領醫藥領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各方共識。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藥品監管研究會理事胡穎廉說,在人口老齡化、慢病患者增加的挑戰下,特別是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中國藥品治理已進入新階段。從過去以治病為中心追求醫藥產業規模和產品數量,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保障藥品質量安全和促進創新。

顧雪非表示,「十四五」期間亟待以「一粒藥」為突破口,通過各項機制創新落實,真正建立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及以健康價值為導向的醫保支付制度。

疫情期間大放異彩的「網際網路+醫藥」或將成為新一輪醫改的超車工具。目前,北京、上海、福州、寧波等多地已將網際網路醫院納入當地新基建發展規劃中。「網際網路+」醫保支付、健康信息共享互認等新政也在探索中。

專家認為,網際網路醫院作為線下實體的「標配」將成為「十四五」醫改的大趨勢,但藥品是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場景中風險較高的產品,推進過程要謹慎。

胡穎廉說,未來五到十年,必須統籌好醫藥領域的發展和安全,要守住底線,也要爭取高線。把藥品質量安全、醫保基金安全、反壟斷經濟安全等政策目標協同起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同時,用高效能監管治理助推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讓中國人的藥罐裡多裝自己的好藥。(完)

相關焦點

  • 醫改「以藥養醫」機制不復存在 將督查少開藥多掛號
    監測數據顯示,醫改後本市藥品採購費用和藥佔比均有所下降,市衛計委表示這符合醫改的預期,以藥養醫的機制已不復存在。  醫改以來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多家醫院了解就醫變化。有患者反映,藥費雖然降低了,但掛號次數卻增多了,同樣的藥量以前掛一次號可以開齊,現在需要分多次掛號。患者表示困惑:「醫院是不是為了多掛號而刻意減少開藥量」?
  • 王明輝代表建議:破除以藥養醫 釋放醫改動力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伍曉陽)「新醫改實施3年,初步達到了保基本、強基層的目標。但作為醫改的重點和難點,公立醫院改革進展不大。」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明輝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建議,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以藥養醫,釋放醫改動力。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系列新聞發布會深化醫改場,邀請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上海市、江蘇省深化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浙江省深化醫改聯席會議辦公室等單位負責同志出席,介紹「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 新醫改方案定稿有望本周公布 附加醫改名詞解釋
    [提要] 新醫改方案最終稿經過4個多月公開徵求意見和修訂將於本周公布。相比去年公布的方案徵求意見稿,最終方案修訂了130多處,取消基本藥物零售統一定價等內容;之前飽受詬病的「看不懂」問題也因為附加名詞解釋得以解決。
  • 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解?  新華社記者肖思思、廖君、鮑曉菁、林苗苗  繼部分抗癌藥降價、進醫保後,「保障2000萬罕見病患者用藥」提上議程,備受關注。近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癌症早診早治和用藥保障的措施,決定對罕見病藥品給予增值稅優惠。  從多發病常見病,到罕見病、疑難病,國家打出「組合拳」,滿足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
  • 三個變化看焦作醫改-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樣一組數據背後,是河南省焦作市實施綜合醫改帶給群眾看病治病的三大變化。焦作市也先後被確定為國家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市、國家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市和全省唯一市域綜合醫改試點市。    變化之一——不懼「因病返貧」。「當時感到天都要塌了,沒想到政策這麼好。」博愛縣陽廟鎮沙丘鋪村村民王長運仿佛做夢一般。他去年因為肌肉營養不良症突發住院。
  • 新醫改6年大眾仍抱怨看病貴 什麼稀釋了醫改獲得感
    原標題:新醫改6年大眾仍抱怨看病貴 什麼稀釋了醫改獲得感   胡學軍攝(人民視覺)   新醫改走過6個年頭,「看病貴」依然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有人說,醫改是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不是我們漠視這個問題的理由。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醫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 北大顧昕:五條大道讓中國醫改走向終點
    我近日推出過兩篇文章,討論了醫改的公益性。可是,確立了公益性的具體意涵或目標還不夠,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來達成目標。落實醫療事業的公益性,並且推動醫療機構開展眾多有益於公眾的活動,關鍵在於建立一整套制度,讓醫務人員們既能獲取合理的收入又能以符合公眾利益的方式行事。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要修好五條大道,就可到達終點。
  • 申曙光談餘慶醫改 這五方面做得好
    在醫療衛生工作中,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民生為本,高度重視,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醫改成果顯著,成為了全國學習的榜樣。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就貴州省餘慶縣醫改進展情況舉行了媒體溝通會。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對餘慶醫改工作做出了五方面的評價。
  • 北京醫改:政府、醫院、患者如何說
    其中,涉及藥事改革的內容非常多,但很多百姓心存疑惑,具體什麼是藥品陽光採購?調整後看病開藥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藥價是否真的會降低?據北京市醫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北京醫改方案中,北京市屬醫院將本著多個「有利於」的原則,進行藥品陽光採購,即有利於質量、價格、需求相統一;有利於保證藥品質量和穩定供應;有利於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有利於保持醫聯體內部用藥的一致性;有利於保持患者治療連續性。
  • 顧昕:「醫改最重要的,是供給側去行政化」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談醫改 :「醫改最重要的,是供給側去行政化」》)只要價格管制存在一天,大宗醫療服務的價格就必然會偏低,醫療機構必定要依賴於「以藥養醫」才能維持生計,藥價虛高必定成為醫療機構運營的命根。
  • 解讀「十二五」醫改規劃實施方案
    醫改「指揮棒」之下,改革的路徑更加清晰,如何踏踏實實走好這條醫改之路更加引人關注。  國務院醫改辦負責人談醫改「十二五」規劃  國務院日前發布了關於「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的通知。就此,記者採訪了國務院醫改辦公室有關負責人。  問:為什麼要制定醫改規劃?
  • 北京醫改落地 藥價預計降兩成
    比如,宣武醫院利用全媒體廣泛進行醫改政策宣傳,設計製作了醫改橫幅、折頁、展架、窗口貼等患者告知物料8萬餘份,免費發放,方便患者隨時隨地了解政策。設立「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政策諮詢服務臺」,為患者答疑解惑。此外,還成立了宣武醫院「醫改小太陽」隊伍,從醫改之日起在一線為患者答疑解惑,促進改革與改善同步。
  • 深化醫改強人才 2019天長醫改「再出發」
    央廣網合肥3月1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陳旭)在新一輪醫改中,安徽天長市確定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組建醫共體」的思路,探索出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天長市縣域內就診率達90.8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和住院人次較醫改前分別增長16.6%與41.9%;群眾就醫滿意度達97.6 %。
  • 福州四部門通報「十三五」成果和「十四五」發展思路
    「十四五」:實現「五個雙百」  福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福州市教育的總體發展目標是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在全省保持領先,位居東南沿海城市前列,實現「五個雙百」,教育強市基礎工作初步完成:即全市年教育財政投入200億元以上,建設約200所學校,創建240所以上各級各類優質學校
  • 醫改二十年,人民得到了什麼實惠?
    1、公費醫療應該是在2013年前後全面退出歷史舞臺的,要說這近二十年來,醫改以後,人民得到了什麼實惠?應該是喜憂參半、眾說紛紜的。總體上說,醫改雖然打破了大鍋飯、減輕了財政負擔,實現了相對的全民醫保、公平醫療,但在醫保資金的分配、報銷額度、醫療資源的享用方面,依然還是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以前是絕對平均主義、完全免費醫療,現在是強調醫院創收、利益優先、資源不均,通過這次重大的世紀大流行的新冠疫情證明,國家掌控醫療資源,堅持醫院的公辦性質,非常時刻、非常情況下實行免費治療,還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才是還醫於民、造福於民、對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負責的表現
  • 北大顧昕:讓醫改回歸正道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顧昕教授中國的醫改熬到了七年之癢。在過去的七年中,去行政化與再行政化的兩股力量混雜並行,以致左右互搏。第一招是由發改委進行30多次行政性藥品降價,這宛如化骨綿掌,讓物美價廉藥品的生產者筋骨盡裂,許多救命神藥(例如媒體報導過無數次的魚精蛋白)處於基本上停供的境地。身處險境的患者,竟然要通過千辛萬苦的黑市交易,方能購買到救命神藥。讓救命的藥品低價運行,結果卻讓「公益性」的目標受益對象,不得不在有藥和無藥之間的鬼門關徘徊。
  • 醫改「騰籠換鳥」騰什麼換什麼
    在實踐中一些問題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一定程度的解決,例如,通過兩票制,解決了藥品流通環節層層加價的問題;通過藥品集中採購,解決了部分藥品價格回扣的問題,通過一致性評價,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沒有治療效果的仿製藥;通過MAH制度解決創新藥激勵以及藥品生產環節的自然壟斷。
  • 重慶忠縣:看一座縣城的醫改「突圍」
    藥要吃,每天吃了飯還是要多走走啊!」一大早,重慶市忠縣任家鎮中河村村衛生室的村醫譚廷平正在給一位老人測血壓。他測量完血壓,邊收拾血壓計邊扯著嗓子大聲同老人家說話,囑咐他堅持吃藥,多活動。任家鎮衛生院副院長周文豪告訴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村衛生室就建在鎮敬老院旁邊,老人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都由這個村衛生室的醫護團隊來保障。「有老人出現重病怎麼辦?」
  • 南寧醫改滿百日醫生回歸「本質」 你的感受是什麼-廣西新聞網
    南寧醫改滿百日 你的感受是什麼南寧市衛計委稱,監測數據顯示,藥品費用與藥佔比下降,到大醫院找專家看病的人數明顯減少核心提示據南寧電視臺新聞夜班報導,今年5月1日,南寧市城市公立醫院實施綜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