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回國探親在北京停留的時候,有一次我帶著娃們在商業街的路邊等網約車,旁邊突然冒出來一位大娘,一邊拿著一個巨大的粉紅色的娃娃過家家套裝在我們面前晃,一邊說,小朋友要不要來試聽鋼琴課啊,聽了有禮物拿呦!
粉紅控果妹當時就兩眼放光,拉著我跟人家就要走,我一邊拎住她,一邊趕緊用純正的東北話解釋:俺們不四本地的,四來旅遊地!大娘才知趣的光速消失……
國內興趣班拉客人真是很拼啊,如果我是個本地人,恰好正在考慮讓孩子學個特長的事,這種試聽的邀請真的還挺難拒絕的呀!試聽過後,孩子要是顯得非常喜歡感興趣,腦子裡就不免全都是鋼琴神童的畫面,很可能一激動就跳坑了。
但是,先等等!這是要選擇一個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的愛好,要花費父母孩子無數時間金錢精力乃至汗水和淚水,要不要這麼草率呢?
為人父母的總是貪心,看到別人家孩子小小年紀會這會那的,就很羨慕,也都想讓孩子有個特長什麼的,藝多不壓身嘛,多學點總是好的。
可是市面上那麼多種特長班,唱歌,跳舞,各種樂器,各種體育項目,繪畫,下棋,書法,演講,戲劇……隨便數數就十幾個,要學什麼好呢?感覺每個都有理由學,但是學多了孩子又肯定吃不消。怎麼辦呢?
現在都講究要尊重孩子意見,那讓孩子自己決定吧,娃試了喜歡咱就學!
可這樣真的很不靠譜,小孩子其實根本不能判斷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她可能只知道上這個課有粉紅娃娃套裝可以拿很開心,哪裡會知道自己這一點頭,老母親的掏出來的白花花的銀子,千八百個娃娃都買下來了。往往當初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哭著喊著要學的是她,沒一陣覺得不好玩了太難了哭著喊著不學了還是她。
這個時候就很尷尬了,繼續學吧,家裡雞飛狗跳永無寧日,放棄不學吧,學的過程中交的各種學費,買的各種裝備就全得打水漂,試錯成本巨大,誰家裡也沒礦,禁得住孩子這麼瞎折騰呢!
所以呢,如果你不是閒著沒事想撒錢玩票,對待孩子選擇興趣特長這方面,就一定要謹慎一些,尤其是對那些入門成本很高,特別需要勤學苦練的項目,一定要多考慮,不要心血來潮式學藝,一時的衝動導致孩子痛苦,家長被折磨,到最後還不免竹籃打水一場空,就太失敗了。
橙子自己兩個娃,也讓他們接觸過很多興趣班,成功和踩坑的經歷都有一些,在這裡談一談我自己的經驗。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愛好特長:學校裡不教,就算不會沒太大影響,但是會讓人生增添很多樂趣的一些技藝。
所以那些學術性的班,什麼奧數,速算,編程,英語,等等項目,不能算是興趣愛好,只能算是學術輔導或拔高。學了是用來增強未來競爭力的。
當然,如果孩子特長非常突出優秀,也確實會成為競爭力,但是這種情況只屬於極少數中獎的情況,絕大多數的孩子是普通人,是到達不了那個程度的。相信大多數父母,也不是衝著孩子成名成家去的,只是單純的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
所以我們在為孩子選擇愛好特長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這門技術,是我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孩子可以通過對這門特長的學習,認識更多的同路人,經歷更多的有意義的事。就算他成年了,這個愛好依然可以繼續滋養他的生命,讓他在無聊的時候可以消遣,在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疏解,讓他的生命多一個寄託,讓他的生活永遠不會缺乏趣味和色彩。
既然是滋養一生的項目,就一定要注重這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比起「能玩得多好」,更重要的是「能玩多久」。
別認為學特長是一錘子買賣,生拉硬拽的學會了就完成任務了。那種突擊學兩年考個級就扔到一邊再也不碰的特長,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浪費時間。只有這個項目孩子成年了還喜歡玩,有閒暇了願意玩,那才是一次成功的興趣培養。
基於這最重要的「可持續性」,父母在一開始為孩子選擇特長項目的時候,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
一,選擇有條件經常玩的項目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學一門興趣,需要付出的只是課時的費用和裝備用品的金錢費用,興趣不光是燒錢,也非常的燒時間燒精力。
想學好一門技術,學的時間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時間要用來「練習」,你一定要把練習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也考慮進去,如果你的條件無法支持大量的練習時間,那就不要太衝動的跳坑。
這點在體育項目上的表現比較突出,比如說像滑雪,高爾夫這種特別依賴場地的項目,不光是要上課就夠了,平時也必須要練要玩,場地往往很遠,每次練都要花錢花時間的折騰。就這個課外練習所需要的花費,你不能覺得心疼,也不能覺得麻煩,要經常帶孩子去玩,孩子多接觸,才有可能練得好。
舉個例子,我家孩子滑雪和滑冰都學了,但是我覺得他們應該學滑冰更有發展一些,因為滑雪去一次又貴又遠,我實在是沒時間經常帶他們上雪山,只能是淺嘗輒止了。滑冰倒是非常方便,家門口就有一個冰場,不上課我也可以經常帶他們去滑著玩,不但長進的快,也有條件可以堅持下去。
總而言之,一定要考慮到大量的日常練習所需要付出的各種成本,自己能不能支持,如果覺得吃力,那就慎選,至少不要學得太深入,免得支持不了放棄的時候太心疼。
二,選擇容易形成家庭氛圍的項目
如果實在不知道孩子學什麼,可以優先挑你自己學過的項目讓孩子學,哪怕你當年學失敗了,後來基本上都忘光了,只要有一點底子,孩子再來學,能夠堅持的機率往往會更大。
第一,你自己有過經歷,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至少會比較懂這門技術是怎麼回事,更容易挑選合適的師資,不太會被無良資質不夠的機構哄騙。
第二,你自己學過,也更有經驗,也更能汲取教訓,當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的時候,你也會更有辦法和底氣去解決,讓孩子在學習中能夠少走彎路。
第三,你自己會一些,在孩子入門的時候更容易樹立權威,孩子對你的專業性服氣,就願意聽從你的建議更配合。專業人士來誇他好,也總比完全不懂的人誇他好,更有份量一些。
我之所以會選擇讓毛頭和果果學鋼琴,主要是因為我小時候學過電子琴,這個樂器我更懂,這和為了孩子彌補我的遺憾是兩碼事,我學過一遍,有過些經驗,孩子站在我的肩膀上,總會看的更遠些。
當然,也不排除很多父母完全不懂的,可以帶出厲害的特長孩子,但是這就得家長跟著孩子一起學,至少那些術語你要聽得懂才行,恐怕就更費勁兒一些。如果你自己對某個特長項目有過相關經歷,孩子也不排斥,那就優先考慮這個,經歷既財富,別浪費了。
另外,如果你學過,也能在這個方面和孩子在生活中互動作為消遣,讓這個愛好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去。譬如孩子學下棋,你就可以沒事和他殺一局,孩子學桌球,你能和他對打兩場。就像我們家,遇到孩子喜歡的曲子,我就會下載譜子和他們彈著玩一下,我彈不好,至少彈個意思,是個生活樂趣。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是非常利於孩子繼續學習下去的。
三,選擇符合孩子個性特點的
前面說了,孩子說喜歡一個項目,未必是真喜歡,他不一定是因為啥喜歡,可能只是喜歡這個老師笑眯眯的很親切,可能只是覺得這個東西亮晶晶的挺好玩挺漂亮,可能只是覺得這個教室很舒服還有好吃的……總而言之,孩子說的喜歡不一定靠譜。
你作為家長要自己有所判斷,哪一類的項目適合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家孩子對腦力活動非常感興趣,就可以考慮給他報個棋類項目
如果你家孩子身體特別靈活,那可能特別適合某些體育項目
如果你家孩子聲音好聽響亮,那可以考慮學個聲樂
你還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平時特別喜歡做哪一類的事情,去推測他可能喜歡什麼項目
……
你對自己孩子的特點應該比較了解,按照孩子的性格特點去定下特長的方向,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一開始可能很難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歡這個項目,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成就感是實實在在的,受表揚多,學得比別人好,成就感高,自然就越來越喜歡,這樣愛好和能力形成良性循環,讓成就感源源不斷,孩子就非常容易堅持下去了。
可能有些父母喜歡反著孩子的個性特點來報班,譬如孩子特別不好動,很懶,就非要給他報個體育項目,想讓他多鍛鍊,彌補缺點。這樣報班當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對這麼報的結果有所預期,那就是這不是孩子擅長的,挫敗感是很大的,他能去學能參與就應該誇獎了,就不要指望他學得有多好,學一陣就放棄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當然他也會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收穫一些東西啦,但是和你所付出的是否成比例,是否值得,就見仁見智了。
國內很多孩子,小的時候趕場一樣的上很多特長班,可等到了上學的時候,父母又覺得沒時間沒精力繼續,就把所有的特長全都扔了。我自己小的時候就是這樣,學過的特長很多,包括電子琴,單簧管,畫畫,書法,溜冰,可到如今基本沒有一樣能真正拿得出手的。
我覺得這樣真的沒意義,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佔用了很多玩耍的時間,到最後基本什麼都不剩,真的巨虧。
我們從一開始,就應該把培養孩子的特長作為貫穿孩子整個成長的事情,小的時候不知道孩子的特點方向,時間相對充裕,可以讓他多接觸幾個看效果,可一旦發現娃真心所愛,那就把資源重點傾斜,把學習之餘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花在一到兩個孩子特別喜歡的項目上。只有孩子自己願意很多年不間斷的繼續這個特長練習,最後才能終於能夠成為他的熱愛和樂趣,並一生都從中受益。
希望父母們在為孩子挑選特長項目的時候,不要總想著「娃是不是在這方面有天賦?」這樣的問題,這和期待中彩票區別不大。還是要多想「娃能不能把這個項目堅持下去?」,這樣事關「可持續性」的問題。少衝動上頭,多考慮具體實際的問題,你應該會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