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非常珍貴,卻又無比脆弱。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維持健康體質。當你呱呱落地時一切都非常美好,但隨著時光的推移,大自然卻為我們帶來了無數挑戰,一年四季的交替變換,只要是稍加不慎,身體就會生病,更何況那些自然災害了。
我們生於大自然,長於大自然。所以行為舉止都要受到「自然」的限制,如果不遵循大自然的規矩,吃虧的便是自己。在夏天,我們穿著單衣,需意注意飲食健康。在冬天,我們穿著棉衣和秋褲,保暖工作要做好。如果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身體就會生病。逆天而行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反噬「,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今天是國際減災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小編特意奉上一道關於如何應對地震的科普題,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一、我是一名樂於助人的中學生,在一次地震中,我被派往前線和大家一起開展救援行動。當我和隊員來到一個坍塌的建築物邊時,我聽到了微弱的求助聲音:救救我,快救救我。我發現一個精疲力盡的中年男子,他的胳膊結實的卡在了一個沉重的機器上,雙手被壓得發黑髮紫。
我把自己的水壺打開,餵他喝了些水並安慰男子我一定會幫他脫離險境。我試圖將龐大的機器挪開,把男子救出來。但同伴卻告訴我:不可以,你不能救他。那麼此時此刻我應該做出什麼決定?
1、聽同伴的話,不救助男子。
2、趕緊將生命垂危的男子救出來,不聽同伴的勸導。
3、現在暫時不解救男子,等待救援部隊的到來。
正確答案:選項3,如細節所示,地震中這名男子的雙手被壓的發黑,這種情況預示他胳膊缺血,已經壞掉了。在醫學上,細胞溶解時會釋放很多鉀離子,令心臟壓抑,如果謎題裡的主人公好心把機器搬開,那麼男子很快就會去世。而殘酷的現實就是,在地震中有很多生命就是因為營救者的無知而消亡的。
人類,是自然界最聰明的物種。即便我們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無能為力,也不能束手無策。對災害有概念,就會做一份防範。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某一天,災害不「降臨」到自己或者家人身上,謹慎為妙。
眾所周知,日本位於地震多發的板塊交界處,所以經常發生地質災害。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房屋建築的很牢固,儘量將傷亡和損失減少到最小。而洪水多發的地方,可以多修大壩。我國著名的三峽大壩,不但是水力發電工程,還是一個阻擋洪水的好設備。
小時候我們都在課本上見到過這樣一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連植物在面對大自然時,也需要經歷浴火重生才能變得成熟。我們和植物生存方式也非常相似:物競天擇,強者生存。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那些災害想摧毀我們的身體,卻無法摧毀我們同心同德一起抵抗災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