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面對自然災害時的選擇題,為你科普地震時那些減災的正確做法

2020-12-22 侃扯聯盟

生命非常珍貴,卻又無比脆弱。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維持健康體質。當你呱呱落地時一切都非常美好,但隨著時光的推移,大自然卻為我們帶來了無數挑戰,一年四季的交替變換,只要是稍加不慎,身體就會生病,更何況那些自然災害了。

我們生於大自然,長於大自然。所以行為舉止都要受到「自然」的限制,如果不遵循大自然的規矩,吃虧的便是自己。在夏天,我們穿著單衣,需意注意飲食健康。在冬天,我們穿著棉衣和秋褲,保暖工作要做好。如果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身體就會生病。逆天而行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反噬「,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今天是國際減災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小編特意奉上一道關於如何應對地震的科普題,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一、我是一名樂於助人的中學生,在一次地震中,我被派往前線和大家一起開展救援行動。當我和隊員來到一個坍塌的建築物邊時,我聽到了微弱的求助聲音:救救我,快救救我。我發現一個精疲力盡的中年男子,他的胳膊結實的卡在了一個沉重的機器上,雙手被壓得發黑髮紫。

我把自己的水壺打開,餵他喝了些水並安慰男子我一定會幫他脫離險境。我試圖將龐大的機器挪開,把男子救出來。但同伴卻告訴我:不可以,你不能救他。那麼此時此刻我應該做出什麼決定?

1、聽同伴的話,不救助男子。

2、趕緊將生命垂危的男子救出來,不聽同伴的勸導。

3、現在暫時不解救男子,等待救援部隊的到來。

正確答案:選項3,如細節所示,地震中這名男子的雙手被壓的發黑,這種情況預示他胳膊缺血,已經壞掉了。在醫學上,細胞溶解時會釋放很多鉀離子,令心臟壓抑,如果謎題裡的主人公好心把機器搬開,那麼男子很快就會去世。而殘酷的現實就是,在地震中有很多生命就是因為營救者的無知而消亡的。

人類,是自然界最聰明的物種。即便我們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無能為力,也不能束手無策。對災害有概念,就會做一份防範。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某一天,災害不「降臨」到自己或者家人身上,謹慎為妙。

眾所周知,日本位於地震多發的板塊交界處,所以經常發生地質災害。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房屋建築的很牢固,儘量將傷亡和損失減少到最小。而洪水多發的地方,可以多修大壩。我國著名的三峽大壩,不但是水力發電工程,還是一個阻擋洪水的好設備。

小時候我們都在課本上見到過這樣一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連植物在面對大自然時,也需要經歷浴火重生才能變得成熟。我們和植物生存方式也非常相似:物競天擇,強者生存。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那些災害想摧毀我們的身體,卻無法摧毀我們同心同德一起抵抗災害的心。

相關焦點

  • 自然災害體驗館防災減災安全體驗館VR地震模擬體驗平臺
    自然災害體驗館防災減災安全體驗館VR地震模擬體驗平臺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頻度較高,可能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並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北京、四川、河北地區都是我國歷史上多地震的地區之一。【中天科普VR自然災害體驗館】
  • 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來臨時,如何保護自我和家園?
    自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發生了多次地震和洪澇災害,由此給我們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這些災難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每年都會發生,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而已,因此,當面對這些自然災害時,如何保護自我和家園顯得尤為重要,具體抗災知識我不敢講,因為我不是專家人士,在這裡我給大家提供一些科普網站
  • 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系統重點科普宣傳活動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 地震防災減災措施您知道多少?
    2019年5月12日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既表達對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難者的紀念,同時也是為增強全民憂患意識,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地震」距離惠州有多遠?
  • 薦書|讀陳顒院士「談減輕自然災害」系列科普讀物有感:敬畏自然...
    在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震局科技委主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顒先生繼續推出科普力作、中國地震局地震科普圖書精品創作工程「院士談減輕自然災害」系列之《減輕自然災害》《滑坡災害》。
  • 「中科館大講堂」地震科普與應急避險
    嘉賓:張英(博士、應急管理部宣教中心高級工程師)嘉賓簡介張英博士,應急管理部宣教中心高級工程師,減災應急科普研究與實踐者,曾赴京都大學防災所訪問研究,出版專著《防災減災教育指南》《災害教育課程設計》《減災教育研究與實踐》等
  • 四川26所中小學校 被認定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龐瑩) 「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必須從娃娃抓起!」日前,記者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全省26所學校被認定為2016年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2016年,全省各級防震減災部門、教育部門、科學技術協會,認真貫徹落實《防震減災法》《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紮實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建設活動,全省廣大中小學生、教師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覺性進一步增強,科學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明顯提高。警報響起,雙流永安中學千餘學生迅速用書本、書包等擋在頭頂,按秩序、沿疏散線路有序撤離至指定地點……這樣的應急演練,在雙流永安中學經常開展。
  • VR防災減災科普體驗館科普VR地震逃生知識很重要
    颱風的破壞力極大,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
  • 地震啥感覺?防災減災公園去體驗
    在金牛區青少年宮九裡堤小區,剛開放不久的防災減災公園成為了附近居民平時生活休閒的新地標。  據了解,該公園是成都市在青少年宮九裡堤校區的基礎上實施改建,著手打造的成都第一座以防災減災教育為主,集防災體驗、科普教育、應急避難、健身休閒為一體的體驗式公園。據了解,公園的規劃和建設還將全面融入金牛綠道建設,共同成就獨具特色的「九裡春曉」景觀,助力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 ...國際減災日暨四川省第四屆減災興川文化月啟動儀式在省減災館舉行
    作為應急戰線的科普單位,就是要全力打造屬於巴蜀老百姓自己的減災文化月,依託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和服務活動,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培育減災文化,在強大的活動聲勢、深厚的宣傳氛圍中,不斷提高巴蜀人民防災減災意識,不斷夯實防災減災救災的社會基礎,不斷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 維爾森安全體驗館:虛擬自然災害教育館/VR自然災害教育館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尤其以颱風、地震為主。自然災害的安全科普,以及地震、颱風來臨時的安全逃生技巧教育,顯得尤為重要。vr技術的發展,使得自然災害安全科普教育更加的真實和有效。VR在災害科營和應急演練中的運用早已屬見不鮮,它的到來為防災減災開啟了新的方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於新科技認如的不斷加深, VR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將不斷完善,逐漸成為人們防災破災科普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預防自然災害你需要vr科普教育, VR科普教育可以使得你加深對科普的認識,熟知如何應對自然災害。
  • 科普|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之地震來了怎麼辦?
    科普|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之地震來了怎麼辦?,5月9日至15日是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為進一步深化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省應急管理廳、省地震局等單位製作了一系列簡單易懂、針對性強的科普聯展、視頻動畫,高新區安委會辦公室將分期為大家編發。現在,就跟隨小編一起看一看,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避險措施吧。
  • 防災減災日:測一測這些身邊的風險,你能否化解?
    12年前的5月12日汶川8.0級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經國務院批准,每年5月12日,即汶川大地震發生當日為防災減災日 ,目的是希望加強社會對災區重建和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
  • 第一屆四川省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大賽結果揭曉
    此次四川省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大賽由四川省地震局、應急管理廳、教育廳、科技廳、科協聯合舉辦,以檢查和總結全省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創作工作成效,進一步推動全省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開展。經各市縣有關部門逐級審查推薦,專家組按照相關標準和要求,分科普圖書類、科普微視頻類、科普實物類和其他創意類4大類型,進行聯合評審並對外公示,認定最終評選結果。
  • 鹹寧防災減災體驗館免費開放,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香城都市報訊(記者陳志茹 通訊員姜杭德 餘丁丁)「地震來了怎麼辦,躲什麼地方安全?有哪些自救的方法呢?」「火災時,該怎樣正確使用滅火器呢?」6月17日,位於武鹹快速通道與十六潭路交匯處西北側的市防災減災體驗教育館,已免費對外開放。
  • 四川防災減災教育館讓人體驗「地震逃生」
    新華社成都10月13日專電(記者童方)以「5·12」汶川地震為切入點,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地震逃生」的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13日開館,讓人體驗「地震逃生」。    館內整體建築以「5·12」汶川地震為切入點,展覽以「防災·減災」為展示主題,分設感受災害區、認識災害區、防救災害區、兒童體驗區、臨展區,採用「120度大型環幕、高清工程投影機、六自由度動感平臺」等高科技設備和多媒體結合聲光電的現代展示手段,將災害現場的逼真效果呈現,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認知災害帶來的巨大破壞力,在「觀影」與「演練」中掌握自救互救本領,增強安全防範意識。
  • 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落成 體驗"八級大地震"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王迪 王晶)5月12日是我國第九個「防災減災日」,當災難來臨時,如果每個人都有防震減災的意識並懂得自救的方法的話,就能將不可挽回的損失大大降低。
  • 防震減災 科普先行
    2020年4月14日是玉樹「4·14」地震10周年紀念日,4月13日至4月19日為我省第五個防震減災宣傳周。為認真做好「4·14」防震減災宣傳周活動,大力弘揚在應對玉樹地震中凝聚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海東市地震局統一部署、分別組織、同步開展,做好今年「防震減災·科普先行」的主題宣傳活動。
  • 【防災減災那些事兒】第7講——地震來了,記得「抱頭」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9日至15日為第12個防災減災宣傳周,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這個日子我們應停下腳步,多多反思與學習。災難機率雖然小,但防災意識應人人具備。
  • VR地震體驗館教你正確逃生方法!
    在我國大陸中部,北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僅8級地震就有7次,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特大地震就發生在該地震帶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