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歸待業:素質參差不齊 工作經驗不足

2020-12-25 新東方網

  去年我國歸國人數首次超過2萬,比去年同期增長13%。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小海歸」出國年齡在25周歲以下,就讀於國外高中、大學預科或專科學院,學成後立即歸國的華人。據了解,對於這些「小海歸」中國人才市場並未全部接納,他們中的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產生了待業現象。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認為缺少工作經驗、對薪水期望過高、學藝不精是他們的通病,隨著國內就業市場逐步成熟與理性化,「小海歸」待業是一件正常的事。許多企業也均表示只注重應聘者的人品、能力、敬業精神與工作能力,不會特別關注他們是否是「海歸」。

  北京市近期舉辦的一次留學人員招聘會上,一家軟體公司高層透露「本想以2500元的月薪招聘普通軟體工程師,沒想到同時吸引來了3名年輕「海歸」。公司經多方考核,只錄用了一名;兩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封放棄了國內穩定的工作毅然赴澳攻讀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並無豐富工作經驗的他在求職路上遭遇尷尬。投出的簡歷石沉大海,一次次的面試無功而返,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暫時加入待業的大軍;徐遠,25歲,高中畢業後即被父母送往烏克蘭一所名牌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歸國後,他沒有做父母安排的工作,毅然投身到找工作的大軍中。三個月後,仍然無處「落腳」的他不無懊悔地說「當時應該聽從父母的安排,先積累工作經驗,再選擇適合的崗位」回顧求職歷程,他說自己經歷了從躊躇滿志到心灰意冷的過程。但他認為小「海歸」們只要能切合實際,擺正位置,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就一定能找到適合的崗位。

  小「海歸」待業的主要原因

  造成年輕「海歸」待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科院勞動科學研究所張翼教授、首都經貿大學經濟學教授張鳳啟、某大型醫藥公司行政主管範然和某留學中介負責人陳勤等分別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他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小海歸」素質參差不齊。「近幾年來,由於國外教育機構在華爭奪生源日益激烈,留學門檻也越來越低,有些未考取國內大學的學生也可以輕鬆出國留學,同時,國外某些學校管理混亂,這就給了少數人拿錢混「洋文憑」的機會。」陳勤表示「我們送出去的大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他們是被家長、老師、學校管大的一代,自我約束力差,一脫離父母的管制缺點馬上就暴露出來了,一些孩子出國後不努力提高外語水平,把時間花在吃、喝、玩、樂甚至賭博上。還有些學生,在國外打工、做生意,這就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學習專業知識,到考試時只能花錢買「太平」。個別孩子雖然在國外拿到了學歷卻連語言都不過關。對於留學的目的他們的父母比他們更明確。」

  二是小「海歸」工作經驗不足而本土人才成長迅速。「隨著國內教育逐步與國外接軌,中國本土人才在各方面並不比『海歸派』遜色。」範然女士介紹說,「年輕的『海歸』缺乏工作經驗,公司對他們也要進行相應的培訓。一些小『海歸』自我感覺良好,要求高薪,增加了用人單位的風險;再者,在短時間內公司也無法判斷、評估他們的真實能力,而使用本土人才會降低這方面的風險;和本土人才相比有些年輕的『海歸』顯得急於求成,不安心做暫時安排的工作,頻繁跳槽」;還有的小「海歸」專業技能不如本土人才紮實,求職意向也不明確,有些人在面試時甚至表示「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用不用語言、專業都無所謂」。

  三是小「海歸」自我認可與社會認可存在錯位。24歲,剛從莫斯科歸來的楊華就曾充滿自信地說「象我這樣有留學背景的人要找的工作得是一開始年薪不少於6萬,過兩年要漲到12萬,再過幾年做到高層職位,年薪至少得50萬。」對此,張鳳啟認為,「有留學背景並不代表什麼,要想拿那到預期的高薪,就必須要有真才實學。」對於「小海歸」來說,最好徹底打消自己有「洋文憑」就與眾不同的想法,應該站在用人單位的立場去考慮自己到底能為公司創造什麼有了這樣的換位思考,對薪水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會比較容易調整。一個人的價值究竟多大,早晚會被市場證明的。

  四是國外教育模式與國內產業結構不相適應。部分小「海歸」挑選專業缺乏目的性與統一籌劃導致所學專業或研究方向與國內現有崗位不相匹配。而處於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海歸」們,由於其專業性較強所以轉換工作並不容易。專家建議小留學生們應該結合自身優勢與中國國情對自己未來職業進行全面規劃,如果盲目的挑選專業,即便開闊了眼界也很難取得市場的入場券。

  五是大部分年輕「海歸」把就業目光放在大中城市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不願意到經濟欠發達地區「低就」,這也導致局部地區人才過熱,就業壓力增大。張車偉認為,到任何一個地方就業都沒有本質區別,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大量的機遇與挑戰,年輕「海歸」憑藉其眼界開闊、經歷豐富、頭腦靈活等優勢在這樣的地方發展更容易成功,而經濟發達地區人才濟濟,相對來說往上走很難。

  小「海歸」應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

  張翼認為,留學人員待業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待業者的就業預期回報與市場提供機遇之間的磨合。預期越高,短期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如果調整心理預期,將短期、暫時性的就業與長期的職場生涯規劃相結合,就業率就會上升。「小海歸」應降低就業期望值,從低層做起,否則將在等待觀望中喪失最佳就業時機,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一位已成功找到找工作的年輕「海歸」小玲告訴記者「找一份穩定且高薪的工作的確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在屢次碰壁後,我覺得還是實際些,先找個單位站穩腳跟,多學些東西、充充電,積累經驗後再做其他選擇。」對此張車偉建議,年輕「海歸」們應先積累經驗,增加人力資本,提高競爭力,再尋找、發現適合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規避就業風險。「海歸」在職場中屬於強勢群體,絕不存在找不到位置的情況。自身資源變為財富是一個從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的過程。如果把人的職業生涯比做跑步,在學校受的教育只是讓你站在了起跑線上,而真正的起跑是畢業後要面對、學習、轉變的一切。在職場中單一型人才比複合型人才飽和得快,應變能力也較差,所以小「海歸」們應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質,爭取早日充實、完善自己。有真才實學的「海歸」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永遠是用人單位歡迎、爭搶的對象。

 

相關焦點

  • 會計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不足50%,素質參差不齊,存在三大問題
    會計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不足50%,素質參差不齊,存在三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會計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相繼出臺了新的《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條例》《會計準則》《政府會計制度》《會計人員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新的會計制度以及經濟的發展都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當前會計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影響會計職能的發揮,甚至影響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 「海歸」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
    ,從「海歸待業」演變而來的「海待」一詞也逐漸被人們所熟悉。        求職現狀難就一個字        上世紀90年代初,「海歸」們大都是因為學習優秀留學出國,畢業後又在所在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對西方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質比較好,面對國內人力資源需求,獲取高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許多國家吸引留學生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入學條件寬鬆,造成「海歸」良莠不齊。
  • 海歸也分三六九等?看你屬於海歸哪一派
    劇中兩名主角安迪和曲筱綃雖然同是海歸,但實力卻相去甚遠。劇中兩名主角安迪和曲筱綃雖然同是海歸,但實力卻相去甚遠。安迪畢業於世界頂尖名校,有著豐富的海外工作經驗,並被重金邀請回國擔任企業高管。曲筱綃則是富二代出國「坑爹」的代表,不學無術,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吃喝玩樂上。其實,這種現象也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 「大海歸」 VS 「小海歸」
    回國後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萬,67.2%起薪不足6萬。  而美國海歸的起薪普遍較高,近50%年薪超過6萬,高於平均水平;擁有世界百強名校背景的海歸目前平均年薪是20.9萬,高於普通院校;外企海歸目前的平均年薪為18.8萬;男性海歸的平均年收入也明顯高於女性。
  • 啟德教育:缺乏工作經驗成海歸求職最大挑戰,留學早規劃夯實競爭力
    ,結合僱主的招聘行為與用人行為,共同展開針對海歸就業力的深度研究。這也是啟德教育第7次發布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通過結合就業市場最新的供需信息,為廣大有求職需求的海歸群體提供就業參考,並為有意赴海外留學或者正在海外留學的學生群體提供國內就業的動態趨勢。
  • 指南 | 海歸好找工作嗎?2019最新就業力調查報告來了
    每天,小編都收到大家如下類似的問題:「我去英國讀研回來,好找工作嗎?」「花錢送孩子出國,以後找工作有優勢嗎?」「國內的公司會認可我國外的學歷嗎?」小編的英國朋友也在感慨,中國的公司真多,在英國沒有什麼多機會,年輕人找到一份工作後,感覺成長不快,多年以後才可能慢慢升職加薪。
  • 海外留學生畢業回國工作還是在國外工作
    在我們普遍認識裡,能去海外鍍金,回來都是高級人才,各大企業搶著要。理想確實豐滿,現實也很骨感。有些研究生海歸工作待遇和普通本科畢業生沒什麼區別,這讓海歸很不甘心。所以就有了「海帶」、「海廢」等詞。「海帶」是指海外歸來的待業人口,等待著一個理想的工作;「海廢」則具有自嘲意味,指留學生鍍金歸來,待在家中廢人一個。這也是對工作難尋的一種諷刺。確實,求職者和工作是雙向選擇。就國內求職市場而言,不至於找不到工作,那為什麼許多海歸變「海帶」或「海廢」呢?
  • 海歸與海不歸的糾結:今非昔比回國身價大跌?
    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海歸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還出現了不少"海帶"與"海參"(意指"海待"與"海剩").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薪金在3000元-5000元之間,多數屬於"小海歸"之列。這些小海歸往往是高中或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出去留學,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但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僅與國內應屆畢業生類似。
  • 東奧會計:海歸都找不到工作,2020年就業情況好尷尬
    作為會計專業的海歸,如果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與註冊會計證作為求職砝碼的情況下,想要一開始就獲得高薪確實不是容易的事,另外,隨著國內會計行業的發展需要,如果會計專業海歸能力僅僅停留在普通會計層面上,不具備高端會計人才的素質,除了薪資達不到理想中的金額外,之後的發展中也會隨時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局面。3.
  • 那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待業在家快崩潰了…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大學畢業,還在家待業的嗎?下面一連串的互動:我啊,我就一直待業在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能怎麼樣!有,現在就是不知道幹些什麼好。我呀,感覺畢業以來做了太多錯的選擇了,本來還有幾個offer,可挑來揀去現在啥工作都沒有了。
  • 秋招生存現狀:遲了一天,待業一年
    每到面試,HR都會問她待業期間在幹啥,她也答不上來……對於其他名企來說也是一樣的,社招崗位都有經驗要求,一般情況下,沒經驗的同學在簡歷篩選階段就會被pass了。另外,想進國企央企,例如: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等,應屆生基本是你唯一能進去的機會。
  • 海歸碩士:回國被開價1600元!細數3個海歸優缺點!
    2.企業更加看重的是應聘者的實戰經驗,而海龜在這一方面比較缺乏現在很多人選擇留學很多時候是為了給自己增加一些閱歷和見識,大部分人在留學期間是沒有詳細的職業規劃的。這樣的狀態就導致很多人在留學期間缺少相應的工作經驗,沒有實戰經歷在國內當然不會有競爭優勢。國內的很多研究生在讀研期間,會有計劃有目標地去參加實習為自己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海龜碩士在就業中面臨的競爭壓力巨大。
  • 獵聘:近六成海歸留學生希望在國內工作,一線城市是海歸就業首選
    獵聘調研數據顯示,當下海歸留學生最希望工作的地點中,選擇國內的佔比為57.89%,國外佔比為18.05%,另外有24.06%的被調研海歸留學生表示還在猶豫。當前,國內科技、經濟發展速度日新月新,與此同時,此次疫情讓更多海歸留學生感受到我國在抗擊疫情等方面的速度和魄力,因此不少留學生希望留在國內工作。
  • 今年歸國就業留學生80萬暴增7成,4成海歸年薪不足10萬
    近日,在線職前教育平臺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海外留學生紛紛轉向國內求職,歸國就業留學生暴增7成,達80萬;近4成海歸年薪不足10萬。據統計,2020年回國求職的80萬海歸還要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站在同一賽道,向有限的崗位發起衝擊。後疫情時代幫助海歸提升就業競爭力成為了新課題。
  • 急求職丨留學生回國秋招現狀:遲一天,待業一年!
    每到面試,HR都會問她待業期間在幹啥,她也答不上來……直到有一天,她在一家小型企業的面試中,抬起頭,發現面試官是自己國內普本畢業就去工作的同班同學……場面一度十分尷尬。被輕易忽略的應屆生身份,究竟是啥? 可能你也有類似想法,覺得找工作不用太著急,先玩夠了再說。這其實是個重大誤區:等回國後再找工作,你就完蛋了。
  •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90後成為海歸主體
    因此,金融業超過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再次成為海歸就業中最主要的行業領域。   95%海歸回國後半年內找到工作  曾經,有些海歸因為在國內找不到工作,被稱為「海待」。今年的《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95%的海歸都能在歸國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而國內的就業前景也更加吸引留學生們回國工作。
  • UniCareer: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
    這樣的困境也直接表現在海歸人才的薪資水平上:報告顯示,近三成海歸2018年實際工資不足10萬元,而有近五成海歸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萬元的年薪,從薪資水平上可以看出,海歸學生並不如往日風光。但相較國內畢業生,海歸學生求職窗口期較短,國內企業對國外高校了解卻並不多,這也樣容易造成海歸就業難的現象。分析海歸人才畫像時,UniCareer發現,受訪企業普遍更看重與「實際工作表現」相關的素質,比如實習/工作經驗、相關工作技能。數據顯示,約八成的受訪企業更傾向擁有2次及以上實習經歷的海歸。
  • 調查:27%的受訪企業認為海歸的自我評價過高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郝孟佳)昨天,《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在京發布。報告稱,30%的留學生認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達到預期;而在企業方面,27%的受訪企業認為海歸的自我評價過高。  《報告》顯示,海歸人才在國內就業遇到一定阻力,近70%的留學生歸國後遇到了文化理念、落戶就學、政策限制等難題。
  • 海歸「流利」英語繞暈外國人 眼高手低頻露怯(圖)
    青島男生小趙因當年高考失利,在家裡的財力支持下遠赴紐西蘭留學三年,去年他畢業回國後「海投」了上百份簡歷也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至今「待業」在家近一年。又到了留學的高峰季節,本月在島城舉行的留學說明會一場連著一場。
  • 海歸求職遇冷變「海待」 可到二線城市開拓事業
    當郭琪拿到長春市一家公司的Offer時,待業一年的他心裡並不覺得激動。2012年5月,他從海外留學回國,本打算在北京這類的大都市一展拳腳,卻意外地待業一年。無奈之下,他不得不把自己的視線從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移到其他的城市。  「現在的形勢就這樣,『海歸』不值錢了,工作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