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疫情蔓延下,留學生的就職現狀如何?近日,在線職前教育平臺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海外留學生紛紛轉向國內求職,歸國就業留學生暴增7成,達80萬;近4成海歸年薪不足10萬。
據統計,2020年回國求職的80萬海歸還要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站在同一賽道,向有限的崗位發起衝擊。後疫情時代幫助海歸提升就業競爭力成為了新課題。
3成受訪海歸歸國後第一份工作未達預期
南都記者了解到,上述報告基於今年6~8月期間的定量研究調查,受訪海歸群體中,接近6成為女性,超6成受訪者已經或即將取得的最高學歷為碩士,其次是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學歷。受訪的歸國留學人員主要來自美國(28.6%)、英國(26.3%)澳大利亞(13.2%),與留學目的地比例接近;受英國留學熱度提升的影響,英國海歸比例逐年上升。
對於歸國第一份工作,「工作城市」是受訪海歸在求職時最優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是「薪酬福利」、「個人發展空間」,數據表明,88.1%的受訪海歸能夠在半年內拿到offer。而12.8%的海歸認為自己應該拿到30萬以上年薪,而真正拿到這一數字的僅佔5%;有接近4成海歸的實際年薪不足10萬,這一比例相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
面對年薪大幅縮水的現狀,30.9%的受訪海歸認為歸國後第一份工作未達預期,薪資和平臺是他們不滿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於海歸來說,英語表達能力、宏觀視野和適應能力,是其三大競爭力。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國內大學生群體競爭力快速增強,與海歸的優勢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另一方面,相比海歸,國內畢業生對於工作預期相對較低,更容易融入就業環境,對企業的工作要求接受度也更高。
與國內應屆生相比,受訪海歸求職時普遍面臨「求職信息滯後」、「對國內就業形勢不了解」、「畢業時間與國內招聘時間不匹配」和「對國內求職形勢不熟悉」的挑戰。對於求職時所需要的幫助,集中在「職業規劃指導」和「求職技能提升」上。
科技行業起薪在20萬以上佔比最高
依據報告,北上廣深,依舊是海歸最熱門的就業城市,獲得高薪的機會更高(如下圖所示),同時這四地也是超7成未就業受訪海歸歸國期待就業城市。而新一線城市也將成為海歸尋找職業發展機會的新趨勢。
在海歸就業行業排名中,金融和科技行業高居前兩位,但受宏觀環境影響,金融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因此金融行業的海歸就業佔比同比上年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相關從業人員需求不斷攀升,一躍成為歸國留學人員主要的就業領域。其他行業中,新經濟下的大文娛、在線教育等行業的海歸就業佔比都有所上升。
對比不同行業的薪資可以看出,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等科技行業薪資穩步上升,起薪在20萬以上的佔21.4%,領先其他行業,金融行業及諮詢等專業服務領域也具備相當的薪酬競爭力。
從不同崗位的收入情況看,技術/研發以及金融崗起始薪酬在20萬以上的人數佔比最高,近3成技術崗位的受訪海歸第一年的薪酬超20萬;人力/行政類非核心崗位則在高薪中佔比最低。
8成僱主認為海歸優越感過高
在海歸人才偏好方面,美國海歸更受僱主歡迎,英國、澳大利亞留學生緊隨其後;專業上,超5成受訪企業最傾向金融、管理等商科背景的學生,但計算機、電子、數據等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激增(如下圖)。企業更加傾向選擇2~4年海外經驗的海歸候選人——2年以下的留學項目由於學制問題、時間短,留學申請難度較低,被認為含金量不高,而5年以上的被認為可能難以融入國內的市場和企業環境。
結合以往的招聘經驗,82%的企業認為海歸的候選人就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在於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外語能力突出是最大亮點。但在分析受訪企業對海歸人員的評價時發現,有高達86%的企業認為海歸優越感過高。
報告稱,對於企業招聘來說,「高素質」、「高層次」的海歸往往是求之不得,綜合能力較弱的海歸受歡迎程度較低,甚至有超過60%的企業並不認為海歸在專業領域上比內地學生更優秀。如此一來,海歸群體在今年特殊的求職環境下遭遇挑戰也在意料之中。
報告認為,如何讓群體數量逐年增長的海歸人群「學有所用,心有所依」,不僅只是海歸們自己要解決的難題,更是當前就業機構、僱主企業和全社會需要共同攻克的新難題。而海歸若想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保持優勢,軟實力和硬技能的提升是關鍵。
採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