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某個在線教育機構在北京發布《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這也是2019年國內首份對於海歸就業情況的全面調研分析。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出國留學人數已經超過66萬穩坐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寶座。另一方面,學成之後選擇回國發展的人數和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從2007年到2018年的12年間,留學歸國與出國留學人數佔比從30.5%到上升到了2018年的85%。
留學生歸國就業形式如何呢?
《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 30%的留學生認為第一份工作完全未達到預期;而在企業端,27%的受訪企業認為海歸的自我評價過高。近三成海歸2018年實際工資不足10w,而有近五成海歸期望2019年可以拿到10-15w的年薪。
很多人通過「近三成海歸2018年實際工資不足10w」就認為,留學並沒有用,工資待遇依舊很低。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2018年超過70%的海歸2018年實際工資都是超過六位數的。
報告同時還有數據表明「約七成企業仍然重視海歸招聘,68%的受訪企業表示有海外校園招聘的意願;65%會針對暫未回國的候選人設置專門的面試流程;64%的受訪企業願意為海歸提供額外的福利待遇。而外企和民營企業,在此意願上更為強烈。」
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數據來分析,那麼做出的結論可能是斷章取義,過於偏頗了。我們通過一個橫向的對比,就可以得出一個全面,客觀的結論。
2月初發布的《2018高校就業報告》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和復旦大學就業率高達98%,但平均薪資最高的清華應屆畢業生,年薪也只是勉強過10萬,2017屆畢業生平均月薪9065元,2015屆畢業生,即畢業後兩年平均薪資10969元,2013屆,即畢業四年後,平均薪資12614元。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清華的應屆生都是年薪百萬。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作為國內世界排名最高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年薪跟70%的海歸相當。而且,這裡的留學生,是指全部的留學生。像美國,英國等含金量較高的留學國家,那麼他們的畢業生工資水平肯定會更高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清華作為我們的頂尖學府,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平均工資肯定是要低於清華的。
那麼留學歸國群體和國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孰優孰劣,自然不言而喻。
海歸就業的優勢有哪些呢?
2018年8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公布的《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群體在國內就業方面存在的優勢主要包括「語言及跨文化溝通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生活適應能力強,更加獨立」,選擇比例分別為 73%、59% 和 37%;此外,也有受訪者認為海歸的就業優勢還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強」(25%)、「更了解海外市場,容易在海外市場建立品牌或銷渠道」(16%)、「更具創新能力」(16%)等。
留學成本回收方面,35% 的海歸認為 4-6 年可以收回留學的經濟成本,29% 的海歸認為 1-3 年可收回成本,認為需要 7-10 年或 10 年以上收回成本的海歸均有 16%,也有5%的海歸人員認為為1 年以內即可收回成本。
海歸回國就業都會選擇哪些行業呢?
三成海歸選擇網際網路行業
中國留學生現在呈「大進大出」的狀態,每年大概有60萬學生出國留學,但是有50萬的留學生都會選擇回國就業。國內金融、科技、網際網路等各行業發展迅速,不斷形成一種「拉力」,吸引著留學生回國。
在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2019年海歸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中,梳理了最新海歸人才就業趨勢中,也為「新海歸」回國求職提供了參考。
這裡特地精煉了大部分同學們關心的內容:應屆海歸平均期望薪資為9265元
2019年應屆海歸平均期望薪資為9265元,同比增長5.6%,其中本科生為7925元,研究生為10429元,比國內應屆本科及碩士生分別高出32%和20%。
騰訊阿里最受海歸求職歡迎
隨著中國本土企業實力不斷擴大,本土公司也越來越受海歸求職者的歡迎。曾備受留學生追捧的埃森哲、花旗銀行、德勤等公司吸引力集體下降。
騰訊和阿里巴巴連續3年成為留學生最嚮往公司前兩名。華為也成為海歸吸引力增速最快的公司。
數據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