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網】2020年中國校園招聘即將接近尾聲,2020年公開數據顯示,今年海歸求職者增長了六成,而這屆國內高校畢業生也比去年增長40萬,疫情中的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2020屆海歸成為「最慘的一屆」。
留學生調整求職計劃 多種原因促成回國決定
上海澎湃新聞網報導,受疫情影響,今年回國尋求職業發展機會的海外應屆留學生規模激增,歸國參加求職的留學生將突破70萬。許多留學生都是在疫情之後迅速調整計劃,從留學國家就業轉向國內就業市場。
選擇歸國就業的原因,每個人相似卻各有不同。有人因為疫情影響選擇延期升學,回國尋找工作崗位;有人在當地就業市場的收縮下遭遇毀約;有人考慮到國外變動的政策和個人未來發展規劃,決定回國。
路晨是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信息系統碩士專業留學生,今年畢業的她原本計劃在美國實習工作一段時間再做打算。然而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她改變了主意,於4月底回國。
「安全問題是我必須考慮的」,國內對於疫情的防控強於國外;美國疫情短期內難以有所好轉,這給求職造成了困難。思考再三,路晨決定放棄畢業後在美國實習,而是回國找份實習工作,邊積累經驗邊求職。
在2020年中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六保六穩」,其中「就業」成為最關鍵的詞之一。隨著疫情防控取得成果,企業復工復產、工商戶重新營業,就業形勢有了一定程度緩解,給海歸在內的眾多求職者更多的心理底氣。
多地出臺政策 補貼、落戶多舉措吸引留學生
為了穩定和擴大就業,中國許多地方政府也出臺不少政策,向歸國留學生提供就業支持。以杭州、蘇州、成都、重慶、西安、南京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正在加大投入,推出各種政策吸引海歸。
杭州網報導,杭州在疫情發生後率先推出「戰役引才、杭向未來」的八大舉措,向應屆畢業大學生一次性發放生活補助,同時給予每年1萬元的租房補貼,同時,提高高層次人才購房補貼,A類頂尖人才「一人一議」購房補貼最高可達800萬元。
蘇州通過建設海歸子弟學校、提供就醫綠色通道、發放姑蘇英才卡等多項舉措,為不同層次人才解決來蘇後可能面臨的房子、子女教育、醫療等後顧之憂。
《重慶時報》報導,重慶為支持留學生畢業後來渝中區創業,接續開展「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夢想秀」「留學生企業活動周」等活動,連續4年舉辦海歸人才招聘會,200餘家企業為海歸提供眾多優質崗位。目前已有140餘家留學生創業企業成立渝中區海歸創新創業開放聯盟、渝中區海歸創業協會。
想要長期留住人才,歸根到底比拼的還是城市競爭力。儘管引才政策對許多歸國留學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能為他們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舞臺。心留住了,人就留得住。
留學配套機制不斷完善 海歸技能優勢受到重視
近年來,留學生服務體系運行機制不斷完善,通過良好的工作環境和配套服務保障,讓海歸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政策實惠。在疫情期間,許多用人單位搭建網上平臺,為求職者提供應聘窗口。
相關招聘機構所發布的數據顯示,僅在春節假期後2月3日-13日期間,求職者使用平臺內提供的「視頻面試」功能次數較2019年秋招旺季首周就增長超20倍。而根據《2020春節後求職情況調研》的數據,除關注企業經營情況是否受影響外,近三成職場人關注企業是否有啟動視頻面試的計劃。
中新網報導,南京市甚至為此舉辦了「2020南京創新周——全球網絡互動人才招聘會」,超過80家企業通過該項目招攬人才,用人單位提供了315個中高級崗位,涉及人工智慧、電子電路、生態環境、生物製藥、信息技術等專業,平均年薪20-30萬,最高年薪50萬。
在「歸國潮」之下還有一個現象是:海歸就業出現了人才競爭力兩極分化的現象。面對海歸人數大幅增長的招聘市場,用人單位對留學生的要求已與1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一位外企人力資源主管表示,她們公司非常看重歸國留學生的語言技能優勢,很契合外企工作所需。公司在今年春招中籤下了好幾位畢業於全球排名前50高校的海歸,給出的待遇條件並未受到疫情影響,相較往年還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