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就業時差」:畢業時間與國內高校不同步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海歸的「就業時差」

2018年10月27日,北京,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辦的「2018秋季留學英才招聘會」吸引了4300多名海歸留學生應聘,求職者拿著簡歷在會場外排起了長隊。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24%,這是近10年我國留學歸國人數的年均增長率。2018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66.21萬人,而留學歸國人數達到51.9萬人次。

在情感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因素下,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成為「海歸」。但當這些即將畢業或者剛剛畢業的留學生回國找工作時,他們才發現,與國內高校不同步的畢業時間、海外高校的招聘信息差異、身在外國而無法及時跟進的招聘流程,都讓他們體會到了無法跨越的「就業時差」。

海歸就業:「我太難了」

10月下旬,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在北京亮馬河大廈舉辦的「2019秋季留學英才招聘會暨高端人才洽談會」。雖然招聘會上午9點才正式開始,但早晨7點多就已經有求職者在大廳開始排隊。招聘會開始後,不少留學生和學生家長湧入會場,樓下大廳也排起了幾百人的長龍。「投了幾個」成為「海歸」們的特定暗號。

招聘會的火爆只是海歸就業熱潮的一個切面。前不久,啟德教育與前程無憂、應屆生求職網聯合發布的《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留學歸國人數由2007年的4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51.9萬人次。海歸學歷分布中,碩士研究生最多,佔81.1%;其次為博士研究生學歷,佔比為12.5%;再次為本科及專科學歷,佔比為6.4%。高學歷留學生已經佔據了海歸主流。

究其原因,海外政策「推力」與國內經濟「拉力」共同影響了留學生的回國決策。《報告》數據顯示,84.8%的海歸表示「家人、朋友都在國內」是其回國就業的主導因素。其他影響海歸回國就業的主導因素包括 「國內經濟發展勢頭好,政治穩定」「人脈關係網在國內」「所學專業國內就業前景好、就業機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報告》中,九成以上的海歸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數據顯示,「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是海歸回國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次是「海內外求職者眾多、競爭壓力大」。

趙猛在英國碩士畢業後,曾在英國工作了一年多,最終他還是選擇回到了國內工作。

「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自己和當地人的文化、生活習慣都不同,國內的發展機會更多,所以還是決定回來了。」趙猛說。本來以為自己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也投了很多簡歷,但是沒想到最後都石沉大海,「挺有信心的」的趙猛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不了解國內的就業環境」。

幾次碰壁之後,趙猛開始總結經驗。他發現,相比而言,在國外就業是一種單純的專業匹配,但是國內的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對此,《報告》指出,僱主認為「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不適應國內的工作環境」「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專業能力不足」是海歸就業的主要阻力。

靈魂拷問:「我該啥時候找工作」

如今,找工作也需要合適的時機。

而在這些就業難題中,不少海歸發現,自己的畢業流程沒有辦法與國內的企業招聘時間匹配在一起,形成了「就業時差」,而這個「時差」讓不少海歸錯失了理想的工作機會,有時也不可避免地延長了求職時間。

國內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是「秋招」和「春招」。「秋招」通常在每年的9月到11月,「春招」則在每年的3月到4月。對於國內的大學生而言,在這兩次招聘季結束後,大部分需要求職的學生都能找到工作,並在6月底畢業後入職。

然而,這樣順理成章的流程對於「海歸」來說就顯得非常尷尬。因此,不少海歸發出了「靈魂拷問」:「我是哪年的應屆生?我應該什麼時候找工作?」

新東方發布的《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指出,約八成留學人群會在畢業後期或歸國後開始找工作,另有約15%的留學生在留學前期便開始找工作。這部分具有「超前意識」的學生多以「非研究型」專業的研究生居多,會更加積極地尋找實習實踐的機會。

對於一些留學英國、澳大利亞的學生來說,正值秋招的11月前後是舉行畢業典禮、拿到學位證的時期,這就無法避免地和很多企業的秋招「擦肩而過」,即使趕上了,也要等到第二年的7月才能入職。如果提前一年做準備,不少留學生面臨的情況則是:剛開學一個月,如果要回國參加招聘面試等環節,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非常高。

鄧文(化名)從北京一所大學本科畢業後,到澳大利亞攻讀金融學碩士。今年10月底他拿到了畢業證書,「我7月底就回國找工作,算是回來比較早的了。」

鄧文沒有參加2019屆的秋招——2019屆的秋招是在2018年的秋季進行的,他當時正在學習,不方便回國。「現在一些企業也讓我們參加2020屆的秋招。這樣,我就要等到明年7月才能開始工作。」鄧文說。

「一路下來,我已經給四十來家企業投了簡歷,大部分石沉大海。因為在澳大利亞沒有太多的實習機會,能寫在簡歷上的基本還是本科的那些經歷。最近收到了一些面試通知,但是還沒有心儀的。最近這幾天比較焦慮,又開始在網上投投投……」鄧文說。

據介紹,對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留學生來說,畢業典禮通常在5月到6月舉行,如果不能提前回國,畢業時大多數公司校園招聘的崗位早已被國內畢業生瓜分完畢。

與此同時,「應屆生」的身份也讓留學生感到迷茫。由於不同國家的畢業時間不一樣,對海歸應屆畢業生來說,有的直到辦理留用手續時,仍沒有拿到畢業證。這就導致一些企業在校招時認為海歸不屬於應屆生。

多方支招:常回國看看

在這樣的「就業時差」下,不少專業人士和海歸表示,若想回國就業,就需要及時了解國內的就業進程,儘早回國做準備。

柯冬曾在俄羅斯一所大學就讀本科,今年7月畢業之後,他才開始在國內找工作。

「雖然一開始就確定了要在國內工作,但是中間我一直沒有機會回國。另外,在招聘信息的獲取上,我感覺自己也比國內的同學少很多。國內的學校會得到很多就業信息,但是在俄羅斯,除了極少數的好大學會有很少的中國企業去招聘以外,剩下的學校幾乎不能給學生提供任何就業信息。」柯冬說。

柯冬表示,自己在國外也看到一些用人單位選擇視頻面試,但是這種不用回國的遠程面試往往得不到回應。「所以,我建議決定回國工作的同學,早點回來熟悉、了解國內的求職環境」。

前程無憂海外招聘總監馮磊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針對「就業時差」,一方面留學生要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時間節點做什麼準備;另一方面,目前有的企業也針對海歸做了招聘計劃的調整,會在畢業的時間節點上有一些放寬的政策。

儘管如此,海歸就業的準備工作還是離不開一個「早」字。

馮磊表示:「很多海歸回來找工作之前都習慣先處理畢業事宜,然後再回國找工作。其實等這個流程走完之後,很多人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往屆生,不能進網申。因此,海歸要儘早做投遞簡歷、網申等準備,這樣對自己更有利一些。」

「就業時差」是海歸就業的客觀阻力,但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海歸還需正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海歸在求職經驗這方面也有劣勢。我們之前有個統計,國內高校的畢業生每年在招聘季要參加10到15場左右的宣講會、面試會,海歸平均只參加3場。」此外,馮磊表示,比較理想的求職時間應當在畢業前的一年開始,但是對於留學英國、澳大利亞的學生來講,他們可能剛剛度過三分之一的學習生活就要準備就業。這也是一個挑戰。

馮磊建議,海歸還要在求職渠道上打開視野,對自己的求職目標進行分類,準備好各種資質技能,做好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高校招聘重「海歸」 國內博士畢業再到國外讀博
    高校招聘重「海歸」 國內博士畢業再到國外讀博 2016年11月21日 11:34   來源:北京日報
  • 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有何區別?為何有些高校更青睞於海歸呢?
    科研條件和氛圍上國外比國內先進一些有研究表明,雖然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在職業生涯上有很大差別,但是就學術成就來看,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國內在學校不一樣,畢業要求也不一樣。國內985-211-和一般高校的博士,研究水平差異是很大的。尤其是實驗室的差異。好的專業基本都是sci.要求一區二區文章,一般高校的國內中文核刊的都有。國外博士沒有工作量要求,也一樣是要求文章。國內也有工作量的要求。綜合來看,國外好的實驗室畢業的博士質量都是很高的。國內一些專業也很好,不比國外差。
  • 中國將迎「史上最大海歸潮」海歸就業難在哪?
    這意味著,2014年就業季預計將有超過30萬名海歸同國內727萬名應屆畢業生一起參與就業競爭,海歸就業變得比之前更加困難。除了越來越多的求職人數,造成海歸就業難的原因還有什麼?  難點一: 校招季不等人  當被問及高校畢業生和海歸規模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就業難這個問題時,留美海歸曲凱告訴筆者:「『僧多粥少』這個大環境短時間是改變不了的,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不過曲凱最擔心的不是求職人數的暴增。曲凱認為,競爭人數導致就業變困難是一個問題,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令他在找工作時很無奈,那就是錯過校招季。
  • 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海歸就業觀察
    比拼就業硬實力(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1))「六穩」「六保」,首要是穩就業、保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尤其引人關注。面對疫情影響及國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就業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本版於今日推出「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從心態、技能、行業、地域等多維度剖析海歸就業現狀,敬請關注。
  • 海歸就業觀察: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
    面對疫情影響及國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就業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本版於今日推出「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從心態、技能、行業、地域等多維度剖析海歸就業現狀,敬請關注。考驗真才實學數字顯示,從2004年—2018年的15年間,中國留學回國人員年均增幅達24.2%,高於13.3%的出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人才回流態勢。
  • 留學生可以在國內高校借讀?清華、上交等等我
    上網課的留學生學歷學位認證不受影響。小夥伴們在國內踏踏實實上網課就好,不用擔心畢業之後因為境外停留時間不夠學位不能認證!2. 國內高校可以接收留學生借讀學習。當然,這也是建立在中外高校達成協議的基礎上。
  • 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1)撕掉標籤:比拼就業硬實力
    面對疫情影響及國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就業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本版於今日推出「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從心態、技能、行業、地域等多維度剖析海歸就業現狀,敬請關注。考驗真才實學數字顯示,從2004年—2018年的15年間,中國留學回國人員年均增幅達24.2%,高於13.3%的出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人才回流態勢。
  • 海歸平均月薪曝光!70多萬的留學生還有就業優勢嗎?
    儘管海歸近年來層出不窮,但是在就業方面,留學生在市場上仍舊佔據一定優勢。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描述了留學生的就業情況,可以說明一些問題。數據顯示,企業招聘海歸的平均月薪為10996元,對比出真知,《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月入5440元,將近2倍的薪資差距,可見海歸在薪酬方面還是有著較大優勢的。
  • 海歸就業更考驗真才實學 需比拼就業硬實力
    面對疫情影響及國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就業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本版於今日推出「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從心態、技能、行業、地域等多維度剖析海歸就業現狀,敬請關注。考驗真才實學數字顯示,從2004年—2018年的15年間,中國留學回國人員年均增幅達24.2%,高於13.3%的出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人才回流態勢。
  • 獵聘:近六成海歸留學生希望在國內工作,一線城市是海歸就業首選
    隨著留學生歸國發展成為主流,海歸留學生群體備受社會關注。近日,國內精英職業發展平臺獵聘發布《2020海歸留學生就業洞察報告》,分析了海歸留學生求職情況、海歸留學生就業觀、企業對海歸人才的需求分布等內容,旨在為企業及海歸留學生的招聘求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 Lockin 發布海歸就業報告:市場寒冬來襲 海歸期望薪資大幅降低
    中新網4月3日電 近日,由Lockin China聯合全球高校中國就業聯盟(GUCCU)舉辦的第四屆全球高校(中國)職業發展論壇(GUCDC)在青島舉行,論壇期間全球青年人才職業發展平臺Lockin 發布了《2019海外人才職業發展分析報告》。
  • 比拼就業硬實力(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1))
    面對疫情影響及國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海歸就業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本版於今日推出「海歸就業觀察」系列報導,從心態、技能、行業、地域等多維度剖析海歸就業現狀,敬請關注。考驗真才實學數字顯示,從2004年—2018年的15年間,中國留學回國人員年均增幅達24.2%,高於13.3%的出國留學人員年均增長率,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人才回流態勢。
  • 職問受邀參與愛爾蘭大使館招聘會 消弭英國留學生「就業時差」
    截止目前,該招聘會已成功舉辦三屆,成為愛爾蘭留學生歸國就業的重要平臺之一,深受愛爾蘭駐中國大使館的重視。職問作為國內領先的新式職業發展平臺,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推進全球化的布局,在助推海歸學子就業上成果頗豐,現已幫助近千名海外學子獲得理想工作。
  • 英國海歸回國就業情況指導
    尤其是對於打滿全場的留學生來說,更是苦不堪言,不但上課、畢業遙遙無期,連找份實習工作都遙遙無期。不過,最慘的還是即將面臨畢業的留學生了…這次疫情卻讓大量實習生成為企業的「臨時工」,率先遭到違約,讓你還沒開始就結束。
  • 海歸求職者增長六成 中國如何應對就業壓力?
    【歐洲時報網】2020年中國校園招聘即將接近尾聲,2020年公開數據顯示,今年海歸求職者增長了六成,而這屆國內高校畢業生也比去年增長40萬,疫情中的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2020屆海歸成為「最慘的一屆」。
  • 英國海歸人數最多?2018海歸就業形勢全剖析
    根據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藍皮書的調查結果顯示,海歸回國的原因十分感性,情感需求是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原因。海歸認為與家人、朋友團聚是他們選擇回國發展的首要原因,另外,對於家鄉美食的懷念也促成了他們畢業回國的想法。
  • 最難就業季?海歸別慌,留學生歸國優勢大盤點
    而受訪海歸最近一份工作的平均月薪為11794元,比起海歸收入中位數高出近3000元左右,這代表著海歸個體收入差距不小。 可見,海歸薪資優勢依舊明顯。 擁有美國公司實習經驗海歸 性價比比較高的海歸; 在美求職有優勢;在國內求職有優勢; 在美國年薪10-15萬美金(100萬 人民幣)左右; 海歸可以有更多崗位選擇,薪酬較高; 畢業即海歸
  • 「海歸」學子競爭得過本土學生嗎?且聽就業指導專家怎麼說
    來源/視覺中國「你好,我是畢業於美國某某大學,碩士學歷。現在決定回國找工作」——近期,各高校舉辦的畢業生招聘會上,不時出現「海歸」留學生的身影。由於近年來「回國潮」出現,80%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加入了大學生求職大軍,因此引發了「究竟留學值不值」「海歸能競爭得過本土學生嗎」的討論。對此,在松江大學生招聘會現場,某招聘網負責人認為,不能簡單地以「海歸」生和本土生來區分高校畢業生。「海歸」生中有人才,有專業優勢,勢必是就業市場的強者;反之,如果留學只有一兩年,只是混個文憑,就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 碰上最難就業季?海歸別慌,留學生歸國優勢大盤點
    而受訪海歸最近一份工作的平均月薪為11794元,比起海歸收入中位數高出近3000元左右,這代表著海歸個體收入差距不小。 可見,海歸薪資優勢依舊明顯。 擁有美國公司實習經驗海歸 性價比比較高的海歸; 在美求職有優勢;在國內求職有優勢; 在美國年薪10-15萬美金(100萬 人民幣)左右; 海歸可以有更多崗位選擇,薪酬較高; 畢業即海歸
  • 《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發布: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
    據《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稱《調查報告》)顯示,由於國內的安全環境與經濟韌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