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都知道,兒童最初的語言學習,是從接收到表達的過程。其實,音樂學習也是類似的,孩子在「吸收—表達—再吸收—再表達」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進行音樂學習。通常,孩子出生後,爸爸媽媽就可以給予孩子豐富的音樂刺激,幫助他們建立對音樂的初步感知。
今天,Mymo和大家一起聊聊兒童音樂早教的誤區,再說說爸爸媽媽必須要做的幾件事兒。
誤區一
給孩子播放音樂就夠了
一些家長認為多聽音樂就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樂感,讓他們學會唱歌。但聽和看只是孩子接收音樂的最基本條件,參與豐富的音樂活動才是影響音樂能力獲得的重要因素。
誤區二
沒有注意甚至不懂孩子的音樂表達
及時的回應和鼓勵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他們重複這項行為的可能,如果家長常常忽視孩子在音樂表達上的變化或進步,孩子可能會慢慢對音樂失去興趣。
誤區三
以表演為目的
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進行早期音樂教育主要是幫助他們建立對音樂的感知和興趣,進而獲得音樂基本能力,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某一首歌曲,可以登臺表演。
誤區四
學習樂器就能獲得音樂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音樂潛能,只有通過參加豐富的音樂活動,孩子才能學著唱準調、找準節拍,獲得音樂基本能力。
誤區五
音樂早教,有老師就夠了
在進行早期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導和調動,家長的參與和示範才是影響孩子獲得音樂基本能力的關鍵因素。
熟悉美吉姆的爸爸媽媽都知道,美吉姆音樂課強調將音樂課帶回家,把日常生活變成孩子的音樂課。那家長應該如何充分發揮家庭的作用,讓孩子的音樂學習事半功倍呢?
創造音樂學習元素豐富的環境
孩子對音樂的熱愛源於早期體驗,豐富的音樂互動環境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但是,音樂元素豐富的環境,不是為孩子按下音樂播放鍵就足夠的。除了讓孩子聽不同文化背景、各具特色的歌曲和童謠,爸爸媽媽還要為孩子準備一些適齡的樂器或者在家中自製「樂器」,和孩子一起玩音樂遊戲,用音樂講故事,探索樂器,隨樂而舞,一起享受音樂的樂趣,在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慢慢培養起孩子的興趣。
為孩子做好示範和榜樣
許多家長都覺得自己「五音不全」、唱歌跑調或跳舞找不到節拍,擔心自己會誤導孩子。其實,家長的參與和示範是影響兒童音樂能力獲得的關鍵。孩子通過模仿和體驗進行學習,他們熟悉爸爸媽媽,會本能地觀察、模仿家長的行為。
因此,家長的親身示範和對孩子的積極帶動,更能讓孩子在音樂活動中大膽體驗,從而建立起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爸爸媽媽在家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美吉姆線上課程的英文兒歌課,並不斷重複跟老師學到的音樂活動,來培養寶寶的音樂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獲得音樂基本能力。
通過積極的互動和回應支持孩子
在進行音樂早教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的及時回應和鼓勵,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在家裡進行音樂活動時,家長一定要與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比如,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表情,和孩子進行眼神、肢體的密切接觸,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孩子參與。
另外,家長千萬別忘了「打開」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及時發現並鼓勵孩子的音樂表達,當孩子能夠跟著做動作、哼唱時,家長要及時鼓勵他們,強化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對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