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相信很多媽媽都會向家裡的長輩、身邊的孕媽、母嬰店的導購等,討教各種育兒經驗。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雖然是對孩子的關心,但有些可能並不科學,甚至是誤區。
今天為大家總結了幾個比較常見的誤區,希望媽媽們擦亮眼睛,學習並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避免掉坑。
枕禿、夜裡睡不踏實、出汗多、囟門閉合時間晚是缺鈣
枕禿是最常被認為缺鈣導致的症狀了,但事實上枕禿主要跟寶寶躺在床上反覆轉頭、摩擦枕部有關係。另外還和新生兒的毛髮生長周期也有一定的關係。
睡不安穩是寶寶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胃腸道不適、長牙、溫度變化、情感需求等各種原因都會導致睡覺不安穩,大多與缺鈣無關。
出汗多和寶寶自主神經功能發育不完善的生理特點有關,隨月齡增加會逐漸改善。而且還可能是寶寶鋪、穿、蓋,太多所致。
嬰幼兒前囟門一般在 18~24 個月時完全閉合,還有個別嬰幼兒會於兩歲後才閉合,與缺鈣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孩子缺乏維生素D的話有可能引起佝僂病,從而導致閉合延遲。
Tips:正常來說,如果孩子每天能夠入足夠的奶量,輔食或正餐也吃得很好,體重穩步增長、精神狀態也很好。那麼,食物中的鈣含量就足以滿足孩子生長發育需要,也就無需再額外給孩子補鈣。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13~24月齡幼兒每天奶量約為500ml;2~5歲兒童建議每天飲奶300~400ml。
不愛喝配方粉的孩子,可以嘗試喝鮮牛奶或酸奶,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奶量上的缺失。
過量鈣的補充會干擾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會導致鋅元素、鐵元素缺乏,嚴重過量的還會導致腎結石。所有營養素都不是補充的越多越好,而是優先從食物中攝取。只有當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量的營養素時,才能考慮用補充劑來補充不足。
頭髮偏黃、免疫力差、食欲不振,是因為缺鋅
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缺鋅的典型表現,其他疾病可能也會出現,甚至環境、氣候、心情都可能引發這些症狀,不一定是缺鋅導致的。
判斷孩子是否缺鋅,需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權威機構推薦聯合使用的生化指標(血漿 / 血清中的鋅含量),同時,還要結合日常膳食中的含鋅量,以及兒童發育的一些功能性指標(比如是否存在生長發育遲緩)進行聯合評估。
其實,只要飲食均衡、沒有其他影響鋅吸收的疾病,寶寶基本上不會缺鋅。
Tips:對於0-6月齡的嬰幼兒來說,可以通過母乳或配方奶來獲得足量的鋅。
6-12月齡的寶寶每日需要鋅3.5mg,每天保證600-800ml奶,再加上一個雞蛋,一個巴掌大小的紅肉(約1兩)可以滿足每天的推薦量。
1歲以後的寶寶每日鋅推薦攝入量是4mg,在之前的飲食基礎上,多給寶寶準備些海產品和堅果類食物,比如牛肉、生蠔、鱸魚、蛤蜊、基圍蝦、扇貝,或是每周吃一次動物肝臟。
如果擔心寶寶缺鋅,一般含鐵高的食物含鋅量也不少,不妨讓寶寶多攝入一些動物性食物,保證一日三餐的營養供給。
當然了,通常不缺鋅並不代表「絕對不缺」,如果孩子確實出現了明顯的疑似缺鋅的表現,如反覆皮疹等,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就醫,確定是否真的缺鋅。如果是,需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額外給孩子補充一些補鋅劑。
此外,有一種情況一定要補鋅,那就是腹瀉。
有充分證據顯示,在腹瀉時給寶寶補鋅,能夠顯著降低腹瀉的程度、縮短腹瀉的進程。
由於急性腹瀉時通過便便的鋅丟失增加,從而導致體內鋅缺乏,而鋅缺乏則使腸道通透性增加,腸道受損黏膜恢復緩慢,免疫功能低下,使腹瀉反覆復發,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世衛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共同推薦:寶寶腹瀉時每日補充20mg鋅(6個月以內的寶寶腹瀉期間每日補充10mg鋅),共補充10-14天,可以有效減少腹瀉嚴重程度,縮短病程。
這種情況下,可以遵醫囑給孩子補充一些補鋅劑。需要注意,補鋅的同時不能同時服用鐵劑,會干擾鋅的吸收。
補充維生素D曬太陽就可以了
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認為,給孩子補充VD,多曬曬太陽就可以了。什麼VD補充劑,都是多餘的。
的確,在日光的照射下,人體皮膚上的脫氫膽固醇或麥角固醇,人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會讓皮膚產生維生素D,並被吸收到體內來促進鈣的吸收。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個前提,那就是皮膚只有暴露在陽光下才可能通過以上步驟生成維生素D。而現在,因為衣服的遮擋或天氣的原因,很多孩子的皮膚很少被陽光照到,所形成的維生素D遠遠無法達到每天的需要量。
而且寶寶的皮膚很嬌嫩,受到陽光直曬很容易發生曬傷,增加皮膚癌的風險。所以靠曬太陽補維生素D並不適合孩子。
Tips:維生素D可以通過動物性食物獲得的,因為動物性食物中,比如豬肝、蛋黃、乳汁或魚肝油都會含有一些維生素D,但是這些量也是極其有限的。
還有一個獲取的渠道,就是口服維生素D。
具體劑量是,純母乳未加輔食前的寶寶,需要每天要補充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混合餵養或配方粉餵養,且沒添加輔食的寶寶,則要根據配方粉中的維生素D含量,以每天的餵養量來計算需要額外補充的維生素D含量。
添加輔食後,仍需要靠計算配方粉的奶量來決定寶寶吃多少維生素D。
如果寶寶維生素D攝取不足,鈣吸收會下降,就有可能間接造成鈣缺乏。
因為人體吸收鈣的主要部位是近端的小腸,在正常情況下,小腸被動地吸收鈣來滿足人體所需。而當被動形式不能提供足夠的鈣時,人體就會發出信號。這時候,小腸就開始更努力地主動吸收鈣,並且過程中需要一個「助推劑」來促進更高效的吸收,而這個助推劑就是維生素D。
維生素D也不能過量補充,不然鈣吸入到體內,骨骼用不了,就沉著在其他組織中,可能出現腎結石或其他器官鈣化的問題,還可能會出現癲癇。
DHA吃得越多越聰明
DHA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是脂肪家族的一員,本質上屬於脂肪。如果攝入的量超過了大腦及視力發育所需,就會被身體當做能量耗掉,補得越多越聰明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而且,寶寶的聰明程度與先天遺傳和後天的教育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並不是單單靠飲食就能決定的。
Tips:DHA被稱為「腦黃金」,雖然只佔人腦脂質的10%左右,但在與學習記憶有關的大腦海馬中約佔25%,並且對神經細胞軸突的延伸和新突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維持神經細胞的正常生理活動,參與大腦思維和記憶形成過,促進神經系統發育,構建出更加完善的大腦和神經系統。
DHA除了能促進神經系統發育外,還是視網膜光感受器外節盤膜的主要結構脂質,佔視網膜脂肪總量的50%以上,是視力形成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食物中長期缺乏DHA,可使視網膜組織中的DHA含量下降,從而導致視力下降。
由於DHA是大腦發育和視力發育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除了孕婦、乳母、嬰幼兒等特殊人群外,大孩子以及成人都需要獲得充足的DHA。尤其是平時用眼過度的在校學生以及職場人士,可以遵循醫囑,補充適當的DHA來保護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