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群裡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育兒攻略」,因為她們每天都在思考著、探討著怎麼保護脆弱的寶寶,但是這些看起來靠譜的方法可能是你不知道的誤區,還可能在無形中坑了寶寶。秋天氣溫變化大,今天為大家分享幾個秋季育兒的誤區,順便提醒各位寶媽謹慎避開雷區別坑娃!
場景:小麗的孩子是年初出生的,今年第一次經歷秋冬季節。因為秋天的晝夜溫差大,小麗的婆婆會給寶寶穿的很嚴實,晚上蓋的也很厚,生怕孩子著涼了。因為太熱了,總是能看到小傢伙一頭汗。但是她們很不解,孩子穿的已經很厚,卻更容易感冒了。
解釋: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排汗和散熱功能差。在較寒冷的季節,當孩子被捂出汗後,不僅容易造成脫水、腦缺氧等嚴重後果,而且,發熱的身體遇上冷空氣衝擊更容易感冒。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屋內穿的太多出汗,一到低溫的室外,冷熱不均,就感冒了。
指南:有種寒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其實寶寶的沒有大人想像中那麼怕冷,媽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給寶寶穿多少、蓋多少。例如可以摸摸寶寶的鼻尖,如果感覺比較暖和,那麼寶寶是感覺到暖的,如果比較涼那麼寶寶的感覺就是冷的。還可以摸摸寶寶後頸或背部,如果有些潮溼就證明已經熱出汗了,應該適當減少衣服。而且,有時寶寶的小手冷是正常現象,因為寶寶的末梢神經還不完善,不要著急給寶寶添衣哦!還有一點,切勿用厚衣物蓋住寶寶的嘴巴、鼻子,應該讓寶寶多呼吸外界的新鮮空氣,避免發生窒息;即便寒冷也要適當開窗通風。
場景:秋天來了,陽光的殺傷力明顯比夏天弱。很多家長紛紛帶著孩子外出野餐、秋遊或者就是曬太陽,趁機幫助寶寶補補鈣,基本不用什麼防曬,更沒想到過護膚。我們小區裡就有不少家長喜歡在陽光底下遛娃,當我提醒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回答通常是太陽不大沒關係。
解釋:曬太陽雖然能幫孩子補鈣,但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可忽視。即使秋天的陽光沒有夏天熱,但毫無遮攔地暴露在陽光下,容易曬傷,而且增加皮膚癌的發病率。寶寶的皮膚稚嫩,鎖水功能差,曬太陽會讓皮膚大量失水。
指南:因為新聞曾對眾多有害護膚品曝光,使得很多家長對護膚品產生了芥蒂,覺得寶寶沒有必要護膚。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不管太陽有多溫柔,都要為寶寶準備一些防曬裝備,防止陽光直射。可以到正規機構購買放心的護膚品,為寶寶合理護膚,保持寶寶的健康肌膚。
場景:很多人覺得夏天掉下的肉,秋天一定要補回來。我家婆婆覺得孩子在夏天裡遭罪了,吃也吃不下,所以秋天買了很多肉,說要給寶寶好好補補。其實無論春夏秋冬,家長們都十分重視寶寶的飲食和營養,特別是熬過了夏天,更要給寶寶「補一補」。而且大多數人認為,胖寶寶免疫力更高,不容易生病。
解釋:媽媽過量的餵養,會讓寶寶體內的脂肪堆積過度,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除了心臟器官承受的壓力過大,還容易引發各種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除此之外,肥胖的孩子對甜品、高脂肪食物的欲望更強,可能會越吃越胖,而肥胖的身體常常會損耗掉更多的身體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
指南:秋天氣候乾燥,寶寶可以多吃一些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含維生素A、C的食物,對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幫助。秋季多吃大蒜、蘿蔔、韭菜等也是可以增加寶寶抵抗力的。天氣轉冷後,脾胃虛弱的寶寶要少吃溫度低或寒性的食物。夏天寶寶食慾下降,秋天吃的好一點沒問題,但要根據寶寶的身體狀況進行,注意不要過量哦!
場景:還記得我家寶寶6個月的時候,正好給她斷奶,不料斷完奶就發燒了,我特別緊張,因為6個月以前是基本沒有生過病的。我立馬帶著她往醫院跑,那時正好是秋季,很多小寶寶都生病了,我們在醫院排了很久的隊。結果排了半天隊,醫生卻告訴我們不用治療,物理降溫就行,連藥都沒開。
解釋&指南:事實上,如果寶寶發燒的體溫沒達到38.5℃,而且沒有其他特殊症狀,那就可以物理降溫,不需要去醫院,也不用著急吃退燒藥。家長可以用溫水毛巾進行擦浴或者洗溫水澡,讓孩子多喝水散熱,最好不要用冰塊、酒精降溫。注意如果體溫降不下去或者有升高,可以使用退熱貼或服用退燒藥,用藥以後體溫還是不降,再去醫院。當然,如果除了發燒還伴隨著其他症狀,例如寶寶呼吸急速、嘔吐等,馬上送醫院。
怎麼樣,你踩坑了嗎?秋季氣溫變化大,也是各種傳染病高發的季節,除了要注意以上雷區別坑娃,還要充分做好寶寶的健康護理工作。
1、秋冬季節氣候乾燥,寶寶容易發生口乾、鼻幹和咽乾等缺水症狀,需要及時補水,最好是喝熱水哦。
2、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早晚開窗通風。
3、看天氣添衣,不要等到生病了再來添衣,當然也不需要過度緊張,天天把寶寶包成個粽子。
4、秋天晝夜溫差大,夜間空調可以設置定時。
5、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合理曬太陽,增強抵抗力,可有效預防感冒、呼吸道疾病,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避免出汗太多造成感冒。
6、秋冬腹瀉很常見,讓寶寶勤洗手,少吃冰冷或寒性的食物。
總結:寶媽們愛子心切,常常會輕易相信別人的「育兒攻略」,但沒有深究這些「育兒攻略」的可信度,一不小心就把寶寶坑了。所以,建議各位多做育兒知識科普,或者諮詢專業醫生,這樣才不容易「掉坑」哦!
歡迎下方評論交流,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