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無知的媽媽被刷屏了。一位媽媽為了早日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習慣和能力,買了一個育兒大V的嬰兒睡眠付費課,按照機構的要求,嘗試讓三個月的嬰兒獨自趴著入睡,傳說這樣可以「解鎖趴睡」技能。
一開始,孩子是側著睡的,但後來,不知怎的孩子自己把身體翻了過去,可能因為不舒服,孩子大聲哭了起來。這位媽媽沒有上前調整孩子的姿勢,而是在群裡諮詢「我寶寶剛入睡突然翻身,平時引導她趴睡都不肯的,這個哭聲是不是要去幫她翻過來呢?」
除此以外,還錄下視頻問群友:「孩子這樣的哭聲沒事吧?」「沒聲音了,我怕她悶死」,「好心的」群友還安慰她「你這問題又不大、為啥慌張「,」不是大哭就沒事」,結果兩個小時後,這位媽媽進去給孩子餵奶時,發現孩子口鼻流血,已經沒有氣息了,此時距離她發現孩子沒聲音,已經1個小時了,孩子是被活活悶死的。
什麼樣的哭才算大哭呢?三個月大的嬰兒本身就沒多少力氣,再加上趴睡和長時間哭泣,孩子的體力本身就有很大的消耗。正常的媽媽看到這種情況,都會趕緊把孩子抱起來哄哄,查明孩子哭泣的原因。
這位媽媽心也是大,任由3個月大的孩子撕心裂肺地大哭,不為所動,還想著趁機解鎖更多育兒技能,真是太可笑了。
在孩子不舒服大哭時,她也只是在監控裡遲疑,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所謂的群友「求分析」,媽媽的本能都去哪啦,不是應該不管三七二十一,趕緊到孩子旁邊看看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有沒有被悶到嗎?
十月懷胎的小嬰兒,就因為媽媽愚蠢的「趴睡訓練」,孩子就這麼沒了,我想問,這位媽媽,你後悔嗎?
孩子能趴睡嗎
趴睡是讓孩子模仿他在子宮的狀態,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但3個月大的嬰兒頸部肌肉還沒發育好,比較柔軟,他們有的才剛剛學會抬頭,基本還不會翻身,趴著睡會影響孩子呼吸,容易造成窒息,當孩子趴睡時,家長要時刻在旁邊看護,以免發生意外。
寶寶趴著睡最起碼要等到寶寶6個月以後,6個月前的嬰兒對身體控制的能力比較弱,手部力量不足,趴著睡的話,如果孩子口鼻被遮擋,他沒有力量把遮擋物拿走,容易造成寶寶窒息。對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來說,仰睡是最安全的姿勢。
等寶寶可以自由翻身後,家長可以嘗試讓寶寶趴睡,但在這之前,一定要注意,除了讓寶寶仰睡外,還要經常檢查寶寶的口鼻,看有沒有被遮擋,睡覺前把毯子、枕頭、毛絨玩具類等可能導致氣流堵塞的東西拿走。
沒有人天生會做媽媽,育兒路上都是一步一個坑走過來的,就連育兒能手馬伊琍都曾踩過坑。她曾經在微博上發過一篇長文,大女兒愛馬一歲的時候,她對愛馬進行「哭聲免疫訓練」,才過兩天就讓愛馬學會了睡整覺,非常有成就感。
可是女兒1歲半的時候,她的睡眠情況直轉急下,愛馬睡著後都會醒,哭著拍著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後,會慢慢的哭著睡著。這個時候馬伊琍也是聽了所謂的「哭聲免疫訓練」,孩子哭的時候,她會麻痺自己,漠視孩子的無助,只是默默的看著女兒,盼望她快點睡著,後來還是外婆看不下去,堅持讓馬伊琍把哭泣的女兒抱起來。
過幾年孩子長大了她才發現,自己當初的育兒觀念是多麼荒謬,孩子哭了就是需要家長的安撫,只要爸爸媽媽過去擁抱孩子,他內心有了安全感,很快就不哭了。
所以後來馬伊琍生二胎的時候,果斷拋棄了以往的各種育兒觀念,孩子哭了就抱,餓了就喂,小女兒滿一歲孩子就自然而然的睡整覺,也不吃夜奶了。
育兒要參考專家建議,但更要聽自己、聽孩子的
孩子的共性大於個性,有時候聽專家的沒錯,但是當孩子不舒服哭鬧的時候,要聽自己、也要聽孩子的。
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好的教育」,會聽從一些專家的指導,甚至加入一些所謂的寶寶訓練班。
一對父母帶著3個月大的嬰兒到醫院做常規體檢,檢查過程孩子非常乖巧,不哭不鬧,孩子的表現讓父母非常滿意,還驕傲地告訴醫生孩子已經可以睡整覺了。但是醫生做常規檢查的時候,發現孩子比較冷漠,不跟人做眼神交流,而且身高體重比同齡孩子小一些。
仔細詢問家長才發現,原來父母加入了一個「嬰兒訓練班」,訓練班裡在教父母如何擺脫寶寶的綁架:如果寶寶哭了,你讓他哭個夠,慢慢他就能學會自我安撫,如果你能讓寶寶遵從規律的作息,你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顯然,這對父母對訓練班的效果很滿意,本以為孩子的表現能讓醫生豎起大拇指,不想卻遭到了醫生的強烈反對。醫生告訴他們,由於他們長時間忽略孩子的需求,現在孩子對父母的信號已經不再敏感了,孩子的成長指數也在下降,如果想要孩子恢復正常,就要按照原來的方式照顧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參加什麼訓練。如果一旦孩子與父母親密接觸的「插頭」被拔掉了,寶寶也就不再茁壯成長了。
幸運的是,這對父母聽從了醫生的建議,一個月以後再來檢查的時候,寶寶發育情況良好,回歸了正常兒童的水平,也逐漸回歸用哭泣來表達正常需求了。
當孩子還是一個小嬰兒時,哭鬧是他跟大人唯一的交流方式。這個時候的他非常脆弱,不會說話、不能自己進食,甚至不會自己睡覺,所有的一切都依賴大人,所以當他餓了、困了、不舒服的時候,都會大哭。
當孩子哭泣,父母沒有回應時,孩子通常有兩個選擇,要麼哭得更大聲,要麼對父母失望,閉上嘴巴,不再哭泣。孩子不哭,當下來看孩子確實變乖了,變得好帶了,但是從長遠看,孩子會認為哭泣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父母不會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慢慢地關閉了與父母間的信號連接,長大後跟父母的關係也不會那麼親密。
希爾斯家庭曾跟新手父母分享過一條最實用的養育訣竅:任何情況下,如果你希望知道該對寶寶做出什麼反應,馬上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寶寶,我希望爸爸媽媽怎樣反應?」跟著直覺走,你基本上就不會出錯。
如果孩子從嬰兒時期得到充分的情感回應,長大後才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獨立,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跟孩子要不要趴睡、多大能睡整覺、幾歲跟家長分床,沒有一點關係。作為新手父母,要做的不是參加訓練營,讓孩子從小接受「軍事化的訓練」,而是遵從自己的母親天性,給足夠的觸摸、溫暖的擁抱、暖心的回應,跟孩子一起親子互動,這才是養孩子的正確姿勢。
為人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但這個起跑線並不是孩子看了多少本書、認識多少字、做了多少數學題,而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陪伴,這才是讓孩子終身幸福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