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新聞,在育兒圈引發轟動:
3月份,這位寶媽曾購買過一家叫「芝士小餛飩」的付費課程並加入睡眠訓練群。4月16日下午,該名新手媽媽在該「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想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群友答「不是大哭就沒事」,然而約兩小時後,這位媽媽在群裡發出「孩子嘴唇發紫「,最終孩子不幸身亡。
剛看到這個新聞時,喬媽內心翻湧不已:才3個月的嬰兒,這樣一個軟軟糯糯的小寶寶,就這樣一點點被死神奪走了生命聽視頻裡這哭聲,那小小的背影,一顫顫的,一回回地嘗試翻過來,好幾次聽不下去,真的當了媽以後尤其聽不得孩子的哭聲,一聽見就眼淚直流。真的好想透過視頻去幫寶寶翻個身……
2分鐘的視頻我花了30分鐘看完,眼淚流了30分鐘,眼睛直接哭腫。
最難過的是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健康可愛的生命一點點地消逝……
一想到,這位小天使在天上挑了那麼久的媽媽,結果才來到人世3個月,就這樣被送走了……眼淚一次次地無聲流……
據網上曝光的聊天記錄,當天下午1點01分,這位媽媽上傳了一段視頻並提問「這個哭聲是不是要去幫她翻過來呢?」「我在門口急死了,好怕她悶到呀」。
她連續問了多遍但群裡的「老師」並未回復。下午1點57分,這位媽媽聽到了寶寶臉抵在床上的聲音,著急地在群裡求助。群友們積極支招,有人答「不是大哭不幹預」,「一聲比一聲高,肢體僵硬,沒有肢體動作(才是大哭)「……
也有謹小慎微的回答「深呼吸想一想我們在握著你的手陪著你「
2點10分,這位媽媽說,「沒聲音了,我怕她悶死」。有群友卻稱「寶寶解鎖了(趴睡)」,還有群友稱「你又可以追劇了」……
也有懷疑的聲音「感覺臉正朝下呀」
直到下午3點,她叫寶寶起床吃奶走進房門,才發現孩子已經不對了。而距離她發現孩子沒聲,已經過去了1個小時……
最終寶寶窒息身亡……
試想:1.媽媽說「好怕她悶到「的時候,偷偷過去看了一下或者讓家人進去看一下真的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3個月的孩子視力還是模糊的,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家人進去幫忙看既能避免孩子識別出媽媽氣味又能確保安全) 2.群裡寶媽們,不懂別瞎指揮,半吊子的醫生,半桶水的經驗指導同理,都是劊子手。 3.媽媽,聽到她抵到床了,還在群裡詢問。這個時候如果不能腦補一下自己頭抵床的感覺嗎?女兒不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4.群裡也有懷疑寶寶危險的聲音,但是淹沒在群裡引導的聲音裡。歸根結底,這位寶媽若還能保持一點點思想的獨立性,若還能存有一點生活中的常識就還能有點自主判斷的能力,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群裡主導的寶寶育兒理論,總結起來有趴睡理論、分床理論和哭聲免疫三個觀點。
第一個是「趴睡理論「:寶寶在幾個月的時候,會有一個「翻身倒退期」,這階段寶寶晚上睡覺會不停的翻身,直到寶寶會趴睡了,才算完成「解鎖趴睡」這個任務,結束倒退期。
這個姿勢確實能夠幫助寶寶胸廓和肺部的發育,讓寶寶的肺活量得到提升。新生兒出現吐奶,嘔吐物也更易排出。
再就是,4個月前的寶寶驚跳反射強,當寶寶受到光線、聲音和抖動等刺激時,容易受到影響醒過來。趴睡姿勢可以減少該反射對睡眠的影響,也就是會睡得更踏實一點。但6個月前的寶寶還是最好不要採用這個姿勢!
因為較小的嬰兒對於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趴睡,寶寶自己都沒有力量去抬起頭換個姿勢,所以沒有辦法確保呼吸順暢,也容易出現因口鼻被遮擋而窒息的情況,甚至造成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的發生。
事件中的寶寶很明顯地死於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
因此,關於睡眠姿勢,我一般給寶媽們推薦兩側交臥。
1、仰臥姿勢能讓父母更容易觀察寶寶的臉部情況,而寶寶的四肢也容易活動。但是一旦寶寶發生吐奶嗆奶情況的時候,就比較危險了。
2、兩側側臥交替是最為理想。因為如果單純只睡一側,容易造成寶寶的頭部變成「歪扁頭」。而寶寶能夠兩側交替著,就能夠使得頭型變得更加優美,也能避免各種風險
3、家長需要時常變化寶寶的睡姿。比如你現在睡寶寶左側的,過些天可睡寶寶右側,同時幫助寶寶翻身,變換寶寶的睡眠姿勢,讓他們能夠睡的更舒適。
仰躺的姿勢可以在寶寶3個月以後再使用。當然在寶寶頭部力量增強可以自主翻身後和活動以後,SIDS的風險就沒那麼高了,所以是否可以趴著睡、仰躺著睡的分界線是:睡眠過程中寶寶是否可以自主翻身。
一般來說,寶寶們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翻身自如了,這個時候寶寶愛用什麼姿勢就用什麼姿勢睡覺吧,寶爸寶媽們要做的就是保持床上沒有雜物即可,尤其是毛巾小毯子等容易捂住孩子口鼻。
群裡「老師」會提供訓練嬰兒睡眠訓練,讓嬰兒跟母親分房睡,睡在完全漆黑的空間裡,說是讓媽媽可以享受輕鬆追劇的獨處時光。
其實,分床這件事對于大寶寶來說都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這種剛出生沒幾個月的小寶寶了。
記得曾經有一個寶媽諮詢的問題是:孩子6歲了,每晚不肯一個人睡覺,非要跟大人一起睡,怎麼辦。
其實關於這種問題很多寶媽都會在想要孩子獨立和心疼孩子之間糾結不已。
喬媽我認為孩子的安全大過天。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同樣重要。
在斷奶期,老觀點都說要母嬰分離的喬媽,更不贊同枉顧孩子對於安全的需求強行分離。
這一點幾年前馬伊琍也有同感。
所以喬媽是這樣回答的:做了各種努力,孩子扔不接受的話就不要強行分房了。
第三個理論「哭聲免疫法」孩子哭了別抱她,哭久了就不會再哭了。聊天截圖中多次出現,不用管,苦哭啞了嗎?網上也有媽媽爆料,自己家寶寶手被開水燙傷了整隻手被包著的時候也在堅持趴睡。發燒38.5的寶寶在堅持趴睡。如果幹預會被群裡專家批評稱「無需求哭聲」,幹預拖了寶寶後腿。
關於哭聲免疫的內容,喬媽我的看法如下: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發明者——「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利用了整日整夜為寶寶瘋狂的媽媽期望從育兒的苦海裡暫時解脫的心裡才風靡起來的。
但是時間跨度拉長來看,很多家長在盲目進行所謂的「哭聲免疫訓練」後,發現孩子睡眠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好轉,相反還影響了孩子安全感的和親子關係。其實想想就知道,哭是孩子用來表達自己需求和情緒的方式,不讓孩子哭難道不是切斷了孩子跟你溝通的渠道嗎?最終孩子不哭是因為真的沒有需求了嗎?不過是知道哭也得不到滿足所以不哭了吧?這是孩子拒絕再和你親近的標誌呀!
明星馬伊琍在養育的過程中,就聽信過所謂專家的話,用「哭聲免疫法」去訓練,後來就後悔不已。而這一次嬰兒趴睡死亡事件,她也第一時間發聲。
哭聲免疫法的核心思想都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喬媽向來注重結果,不管過程如何理論如何,我會傾向於追根溯源,看主張人自身的結果。所以,讓我們來看看華生的三個孩子長大後的情況:大兒子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小兒子一直顛沛流離靠救濟過日,女兒多次自殺未遂,甚至連外孫女都是酒精成癮者是的,並不幸福對不對?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個事件的發生,不管是寶寶的家人還是某育兒機構,都難辭其咎。但是群裡的媽媽們?助長這種偽育兒科學大行於世的我們更需要深深檢討,所以下一篇喬媽想跟大家聊聊:如何鑑別育兒偽科學,應該以什麼心態去學習
希望以上的悲劇不再發生!希望全天下的寶寶和媽媽都能開心幸福
再次呼籲各位媽媽:為人父母不需考試,但是育兒始終是一場修行,只有做真正的成長型父母,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修煉自己,我們才能收穫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