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尹國聖教授發布新冠肺炎AI成果,準確率達88%

2021-01-10 雷鋒網

雷鋒網消息,近日,香港大學統計與精算學系系主任尹國聖教授聯合其他多位學者發表一篇最新論文,介紹了一個最新的新冠肺炎在線診斷系統(點擊查看論文原文)。

據了解,該系統對新冠肺炎診斷的準確率88%、AUC值93%、敏感度86%、特異度90%,

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員,還有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助理教授劉斌博士、研究生高曉雪、何孟霜、劉霖以及劉斌博士的同事呂鳳毛(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助理教授)。

目前,論文正在評審中,但是COVID-19診斷系統已經在線、免費使用,Python程序及數據完全開源(開源地址:https://github.com/xiaoxuegao499/LA-DNN-for-COVID-19-diagnosis)

尹國聖教授表示,通過對非典疫情及各類流感病毒的研究,香港大學一直都走在世界科研的最前沿。2003年非典期間,深圳和香港的科研人員就曾聯合宣布,從果子狸等野生動物體內找到非典病毒前體。

基於生物統計和臨床試驗方向的多年研究經驗,從2020年1月底,尹國聖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始嘗試一些新冠肺炎方面的研究,基於CT圖像診斷是其中一項工作。

但是,由於沒有公開的CT圖像數據集,團隊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尋找開放的樣本並對樣本進行標記。

後來,medRxiv上有一項工作,整理了一些關於新冠病人CT圖像分析的論文預印本。該論文從medRxiv和bioRxiv文章的預印本中提取了746張病人的CT圖像,並訓練了一個新冠病人二分類的神經網絡。

然而,其結果顯示的預測效果還未能達到臨床標準。

尹國聖教授認為,一個原因是樣本量較小,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充分利用CT圖像樣本自身豐富的標註信息。這批CT數據跟傳統的醫療圖像數據最大的差別是,每個樣本都來自一篇醫學影像學論文。

在這些文章中,臨床醫生對新冠病人的胸部CT病灶特徵做了詳細的描述,有些還和其他常見肺部疾病的病灶特徵做了仔細的對比分析。

因此,在尹教授看來,「這批數據,雖然樣本數量有限,但信息量極大,是一個具有代表性,價值很高的數據集。」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樣本附帶的文本信息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發現760篇論文涵蓋了對於新冠肺炎的五種病灶(Lesion)的描述,其中每個病人CT影像上均會出現其中一種或者多種病灶。通過對新冠確診病人的CT圖像的診斷描述進行分析,這五種病灶是影像學上對新冠肺炎診斷的主要標準。

於是,團隊設計出一個基於CT圖像的Lesion-Attention深度神經網絡模型(LA-DNN)。

模型一方面學習圖像中可以區分新冠病人和非新冠病人的特徵,另一方面把模型的「注意力」集中在病灶區域,即學習多標籤病灶,這就是團隊提出的LA-DNN(Lesion-Attention Deep Neural Networks)模型,如同臨床醫生通過CT圖像判斷病情時會側重關注異常的病灶區域而略過正常區域一樣,模型同時訓練兩個任務,相互協調,從而使得模型性能得到顯著的提升,其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臨床標準。

同時,團隊也採用了遷移學習,即利用預訓練的VGG、DenseNet等神經網絡來作為模型的骨幹網絡。

尹國聖教授向雷鋒網說到,新冠CT圖像診斷系統上線後,團隊仍然在繼續收集新的樣本,在線系統的訓練樣本比最初的樣本數量翻了一倍,並定期重新訓練模型,在線系統的效果比論文中的結果又有提升。

對於該成果未來的應用方向,尹教授表示,希望前線抗擊疫情的醫務人員使用該系統,分享數據、開展合作研究,幫助進一步測試和改進系統。

「目前,中國的疫情得以控制,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仍然存在很大壓力,希望該系統可以在疫情仍然嚴重的區域發揮作用,減輕核酸檢測的負擔。」雷鋒網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學尹國聖教授:統計學家眼中的醫學AI丨CCF-GAIR 2019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 準確率達96% 達摩院最新AI算法將輔助新冠肺炎臨床診斷
    △AI自動識別新冠肺炎病例CT胸片記者從阿里雲方面獲悉,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的AI診斷技術,可在20秒內對疑似案例的CT影像進行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96%。被稱為鄭州版「小湯山醫院」的鄭州岐伯山醫院將於2月16日起正式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目前已引入該算法輔助臨床診斷。目前,除核酸檢測外,CT影像臨床診斷結果也可作為新冠肺炎病例判斷的標準。據介紹,新冠肺炎患者的CT胸片的影像特徵表現為單肺或雙肺多發、斑片狀或節段性磨玻璃密度影等細微變化。
  • 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甘肅科研成果助推確立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標準:重視CT影像表現  中新網蘭州2月14日電 (記者 魏建軍)甘肅省科技廳全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科研攻關專家組14日發布消息稱,甘肅抗擊疫情的重大科研成果,即重視CT影像特徵診斷新冠肺炎(NCP),助力中國NCP臨床診斷標準確立。
  • 南華大學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肺炎重要研究成果
    南華大學研究生在《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新冠肺炎重要研究成果。紅網時刻 通訊員 夏文輝 衡陽報導近期,南華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研究生2019級伍謙、2018級劉紫嫣等在《Nature Microbiology》(中科院JCR分區1區,影響因子:15.540)發表題為 「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 中國新冠肺炎AI診斷技術支援日本醫院
    JBC工程師正在開發阿里雲新冠肺炎AI的日語應用版本。 鍾欣攝中新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劉育英)記者3月31日從阿里巴巴獲悉,日本醫療科技機構JBC近日開始向日本醫院提供中國的新冠肺炎AI技術服務,這將幫助醫生通過CT影像快速進行新冠肺炎篩查。該技術由阿里健康聯合阿里雲、達摩院研發提供,20秒即可完成一次CT診斷,準確率達96%。
  • 新冠肺炎診斷AI 輔助:達摩院出品,96% 準確率
    病毒檢測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一環。病毒檢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隔離、診斷、救治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率。AI診斷技術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領域又傳來好消息。阿里巴巴昨日表示,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AI診斷技術,AI可以在20秒內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96%,大幅提升診斷效率。2月16日啟用的河南鄭州小湯山已經引入該算法輔助臨床診斷。
  • 華中科技大學與華為雲聯合推出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
    華中科技大學與華為雲聯合推出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 2020-02-12 2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港浸會大學推出新冠肺炎愈後康復研究計劃
    (抗擊新冠肺炎)香港浸會大學推出新冠肺炎愈後康復研究計劃中新社香港9月22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浸會大學22日召開網絡發布會,宣布將推出研究計劃「香港新冠復康行動」,以改善新冠肺炎痊癒人士的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功能和肺部問題的臨床症狀。
  • 美國史丹福大學前校長甘迺迪因新冠肺炎去世 享年88歲
    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導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官網消息,當地時間4月21日,史丹福大學第8任校長唐納德·甘迺迪(Donald Kennedy)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8歲。唐納德·甘迺迪是神經生物學家,1980年成為史丹福大學的第8任校長,在擔任校長的12年裡,他為史丹福大學成為美國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奠定了基礎。甘迺迪曾在1977年至1979年擔任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局長,在2000年至2008年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雜誌》主編。
  • 資訊 《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發布 準確率達99.99%
    近日,《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第二期成果在京通過專家鑑定。該項目是教育部、國家語委為落實《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建議》設立的專項項目,是兩岸語言文字交流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項目由廈門大學、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承擔,第一期成果於2014年11月發布,已免費提供社會使用。
  • 小小聽診器將對診斷起大作用,同濟醫院新冠人工智慧分級診斷研究獲...
    昨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門診,心內科曾和松教授正在為患者進行心肺音聽診常規檢查。曾和松教授說,聽診檢查是醫生的必修課,操作簡單,一支聽診器,室內溫暖安靜,患者配合,或坐或躺,醫生即可完成檢查。現今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傳播性強、致死性高,新冠肺炎的快速鑑別和實時、遠程診斷極為重要。
  • 量子共振檢測儀,無創檢測新冠病毒,準確率100%?
    流傳內容:4月24日,漢口華中國際廣場物業負責人向業主們推薦了一種新冠檢測新技術,量子共振檢測儀,30秒內無創檢測新冠病毒,準確率達100%,收費大約每人150元。鑑定結果:謠言要點:曾參與救治多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急診科醫療組長喻燦博士認為,目前全球檢測新冠病毒都是以檢測核酸為主,而檢測核酸就必須通過檢測人體的體液實現,由於核酸片段只存在於人體體液組織之內
  • 華人研究團隊推出AI「諷刺」檢測模型,準確率達86%
    最近,中國北京的信息工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推出的一款AI模型,『諷刺』識別準確率高達86%。而且,這項研究成果還登上了計算機語言協會(ACL)。聽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AI為甚麼要識別『諷刺』???對此,Facebook首席技術官Mike Schroepfer還曾表示,我沒有天真的以為AI可以解決每天個問題,但我認為它確實能幫助我們完成一些常見任務,以及一些人類無法勝任的、規模達十億的、繁重的任務。
  • 走近港科丨史維校長:香港科大用科研成果與新冠病毒作戰
    ● 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成果包括可幫助提供護理服務的自動機器人和可殺死多達99.99%感染性病毒的殺菌塗層。● 大學之間必須在解決像冠狀病毒大流行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上進行合作。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大學正在並且應該一直為這種集體鬥爭做出貢獻,以應對當前以及未來像這樣嚴重並且可能長期持續的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這意味著我們迫切需要從加快病毒載體的檢測、阻止病毒的傳播到研發疫苗上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不懈努力,為全球冠狀病毒控制工作做出了貢獻。
  • 讓AI加入戰「疫」!復旦科研團隊幫助新冠肺炎診斷更高效!
    核酸檢測準確率不高?CT影像靠人工鑑別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面對新冠疫情診斷的現實需求,復旦大學科研團隊正在攻關的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或許能夠給出更好的選項。1月29日,由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牽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和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正式啟動了2019-nCoV肺炎影像學AI智能輔助診斷相關研究工作。
  • 直播: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
    主題:全球抗疫,四海同心 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時間:2020年3月29日15:00~16:30主持人:張文宏教授參與專家:翁心華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終身教授李蘭娟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均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文宏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 新冠檢測新方法:MIT用咳嗽聲診斷無症狀感染者,準確率達100%!
    有數據顯示,世界50%新冠(COVID-19)病例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染。 無發燒、乏力、頭暈等明顯特徵的無症狀感染者,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新冠病毒傳播和復發的最大威脅。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聲稱其利用AI開發了一種無症狀感染檢測新方法。
  • 新冠檢測新方法:MIT用咳嗽聲診斷無症狀感染者,準確率達100%
    有數據顯示,世界50%新冠(COVID-19)病例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無發燒、乏力、頭暈等明顯特徵的無症狀感染者,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新冠病毒傳播和復發的最大威脅。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聲稱其利用AI開發了一種無症狀感染檢測新方法。有意思的是,該方法利用的是人的生物特徵——咳嗽聲。
  • AI 輔助診斷新冠肺炎:達摩院出品,96% 準確率
    達摩院出品:20 秒出結果,96% 準確率2 月 15 日,阿里巴巴達摩院和阿里雲聯合出品 「新冠病毒肺炎 AI 輔診助手」,它可以幫助醫生快速進行疑似病例診斷,從而讓 AI 在抗擊疫情中大顯身手。具體來說,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的 AI 診斷技術,可在 20 秒內對疑似案例的 CT 影像進行判讀,區分新冠肺炎、普通病毒性肺炎及健康的影像,根據紋理特徵計算疑似新冠肺炎的概率,並直接算出病灶部位佔比,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 96%。
  • 多名學人因新冠肺炎去世
    2月14日,西南政法大學前校長、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種明釗教授逝世法學家、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原西南政法學院院長種明釗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4日12時44分在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逝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