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胎心是很多孕媽媽關注的檢查項目,每次檢查胎心快一點時,她們就會很擔心。甚至有時醫生隨意說一句話就讓她們緊張不已,總覺得醫生好像在暗示自己什麼事情。比如下面一個孕媽媽就是典型的例子。
01案例分享
孕婦(小美)拿著B超單子很擔憂,因為她已經懷孕第20周,上面寫著胎心150次/分,而群裡其他孕媽媽的胎心都不到140次/分。
「醫生,我這個胎心是不是快了呀?」小美不停地問醫生這句話,醫生告訴她這是正常胎心的,讓她不要擔心,最後她才憂心忡忡地回家了。
02關於胎心小知識
從懷孕的第6-7周左右,就可以看到胚胎的原始胎心搏動,當然這個時間每個人有差異。當胚胎在母體中生根發芽以及生長發育一個階段之後,就會出現最原始的胎心搏動,不同妊娠期的胎心率快慢也不相同,從某一方面可以反映胎兒的健康狀況。
正常胎心率:為120-160次/分,強勁有力、強弱適中、節律整齊。其實第一次聽胎心的孕媽媽也不難發現,那個聲音聽起來猶如「鐘錶的滴答」聲。
之所以胎心正常值會有一個範圍,是因為胎兒在運動的時候往往胎心也會隨之增快,睡覺的時候胎心自然會相對降低,但正常胎兒胎心都不會低於110次/分,高於160次/分。
胎囊、胎芽、胎心,先後順序
說到胎心,很多孕媽媽容易想到胎囊、胎芽,往往這幾個帶「胎」字的名詞,往往分不清先後順序。
當胚胎發育到1個月(30天)左右到40天,就會形成胎囊,胎囊的直徑約為2釐米,到了孕10周時,約為5釐米當胚胎發育到40—50天左右,胎囊會發育成胎芽當胚胎發育到到孕50天—60天左右,才有了胎心。從以上的發育的次序來講,先是有胎囊,然後有胎芽,最後才會出現胎心。
03胎心140次/分是「分水嶺」?
胎寶寶的性別一直是不少孕媽媽們關心的話題,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她們就開始各種討論,包括利用胎心來判斷胎兒性別。
胎心低於140次/分是男孩,高於140次/分則是女孩。這是一些孕媽媽群裡判斷胎兒性別的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卻備受推崇。往往因為「過來人」稱「很確」,所以讓正在孕期的孕媽媽們深信不疑。
可是,所謂的「胎心看男女」確實一點也不靠譜,毫無科學依據。胎心又稱胎心率,是胎兒心率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調節,通過信號描記一瞬間的胎心變化,構成的監護圖形的曲線,往往可通過胎心來了解胎兒有無缺氧表現。
可見,胎心與胎兒性別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其實,早就有研究發現胎兒的心率快慢,無論是男還是女均沒有明顯差異。
真正影響胎心的因素
一般來講,真正影響胎兒心率的因素較多,包括:
①胎齡:孕5周時,胎心率往往與母體接近;孕9周內,胎心則會慢慢增加到170-200次/分;孕中期時間內,胎心會逐漸放慢至平均120-160次/分。
②胎動:胎動活躍時,胎心相對增高;胎兒安靜狀態下時,胎心則相對較慢。
③胎兒宮內缺氧:也是影響胎心異常的常見原因。
④母體原因:比如孕媽媽過度勞累或感冒發燒等情況下,也會引起胎心異常。
⑤其他原因: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藥物等原因引起胎心異常。
04如何正確監測胎心
孕媽媽們與其糾結胎心快來看性別的問題,不如更多關注胎心是否正常的問題,正確監測胎心,確保胎寶寶健康成長。
一般在懷孕18-20周左右,孕媽媽可以使用都卜勒胎心儀,探測胎兒的心跳,偶爾快一些或慢一些,或者不太規律也沒有太大的關係。進入孕晚期,孕媽媽就會發現胎心越來越有規律。
妊娠15周之前,可用超聲都卜勒胎心儀進行自我監護。對於孕15-28周的孕婦,每天可以監測3次,每次1分鐘是安全的。對於孕28周以後的孕婦,胎兒分化完全,可以加長監測的時間和次數。
需要警惕的幾種情況
①胎心短暫停跳或過高:有時檢測胎心時發現有短暫的停跳,或胎心值猛然飆到180次/分,就應該引起警惕!尤其是頻繁以及長期出現這種情況下,孕媽媽需要及時就醫。
②B超檢查有臍帶繞頸的時候,孕媽媽可以加長監測的時間和次數,如果一直檢測到胎心過快,應考慮到胎兒是否因為臍帶繞頸引起胎兒宮內缺氧的問題,加上胎動過快或過慢時,不要在家耽誤時間,及時去看醫生。
③對於孕35周以後高危孕婦(如:合併妊高症、糖尿病、甲亢等孕婦),應住院用胎心監護儀持續監護胎心,如有必要,醫生可能會讓你加長持續監護的時間,往往加長1小時。
05聽胎心的位置在哪裡
胎心的位置隨著懷孕孕周不同而不同,在三個月時胎心在恥骨聯合上方一點點位置。隨著孕周增加,胎心會慢慢往上移,這個也不難理解。胎兒長大了,胎心自然會隨之往上。而到了孕晚期,當胎兒入盆後,胎心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在孕媽媽肚臍偏上方或偏下方。
當然,如果胎位不正的寶寶,胎心的位置也不同,一般臀位的寶寶胎心比較高,經常在肚臍以上。頭位的寶寶胎心一般位置在肚臍以下。
06寫在最後
每當孕媽媽們聽到「噗通噗通」的跳聲時,有些孕媽媽會流下激動的淚花,因為胎心是一個新生命的節律跳動聲,是新生命即將綻放前期。最後,祝願每一位孕媽媽都能孕育健康聰明的小寶寶。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