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一帶一路」,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落地巴基斯坦

2020-12-19 中國網

5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援建的「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在中巴經濟走廊最南端的瓜達爾港落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等與巴方嘉賓共同為新落成的急救中心揭牌,並見證《中國紅十字會與巴基斯坦紅新月會合作備忘錄》的籤署。中巴急救走廊是中國紅十字會倡導發起的紅十字與「一帶一路」同行的示範項目,瓜達爾博愛醫療急救中心是中巴急救走廊首個急救單元,也是整個中巴急救走廊的起點。作為該項目的資助和具體承辦方,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瓜達爾港完成了急救中心主體建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孫衛東,巴基斯坦港口航運部部長米爾•哈希爾•比贊久,巴基斯坦紅新月會主席賽義德•伊拉希等為新落成的「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揭牌(攝影:劉關關)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碩鵬

     「急救中心」落成巴基斯坦「瓜港」,堪稱奇蹟(小標)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碩鵬

 

 

記者:請介紹一下中巴急救中心的落成背景,以及在中巴經濟走廊中的戰略意義。

孫碩鵬:中巴急救走廊是中巴兩個紅會共同倡導的,主要目的是發揮紅會在災難救援、人道救助方面的優勢和作用,助力中巴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以往,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巴經濟走廊的巨大效益和戰略地位上,好像經濟走廊已經建成了,很少意識到,這條經濟走廊至少現在經過的都是亟待開發的「蠻荒之地」,有的還是地緣政治十分複雜的「敏感之地」,應急救護和公共衛生是剛需。而且經濟走廊也不能只盯著經濟利益,應該把民生和社會服務都要帶動起來,這才是建設經濟走廊最終的目標。而紅十字會在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這是我們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最好的切入點。

中巴急救走廊有兩大支點,中方的支點選擇在喀什,它是緊鄰著巴基斯坦的一個城市,各項醫療條件很成熟,我們在喀什將規劃建設急救走廊應急指揮調度中心。巴方的支點選擇在瓜達爾港,它是經濟走廊的最南端,也是整個經濟走廊的一個發展引擎。但是,瓜港是一片正在開發的「處女地」,包括醫療服務在內的公共設施幾乎就是空白。瓜港我去過幾次,目前是移動信號沒有,市政設施沒有,電力供應時有時無,一天停幾次電。現在它有8萬居民、近2萬駐港企業和單位人員,港口開發後,入駐企業和單位會越來越多,人口將會激增,醫療服務的需求是很大的。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按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要求,我們決定在瓜港建設一處醫療急救中心,外加急救車、急救隊伍、急救信息系統,組成一個急救單元。瓜港急救中心將成為中巴急救走廊首個急救單元。然後沿著中巴經濟走廊陸續建設若干急救單元,最終形成沿著中巴經濟走廊的應急救護、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帶,也就是形成一個急救走廊。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平與巴基斯坦紅新月會秘書長吳拉姆•穆罕默德•阿萬分別代表中巴紅會籤署《中國紅十字會巴基斯坦紅新月會合作備忘錄》(攝影:劉關關)

 

記者:中巴急救中心建設中難點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通過什麼途徑解決?

孫碩鵬:前期考察階段,我們認為在人煙稀少的瓜港建設一個急救中心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我國與瓜港遠隔萬裡,在這片「處女地」上憑空而起一座建築,建築材料如何解決?當地連一家建材五金店都沒有,更沒有磚廠、預製板廠,所有建築材料都是外運來的。後來,我們接洽到廊坊一家做輕鋼結構的企業(朗世坤成房屋科技公司),這家企業可以實現將模塊化的房子在國內生產,運到援建地然後組裝起來。最重要的是輕鋼結構建築不是板房,是高科技、新材料的永久性建築,已經通過了美國和歐盟房屋標準。還有一點就是抗震性、耐久度強,特別適合做急救中心。最後這家企業將急救中心所需用房及輔助設施都無償捐贈給我們,而且後來還出資僱工在瓜港組裝施工。

接下來,問題又出現了,在沒有直通航線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把這些輕鋼材料運到瓜港?最後我們找到一家合作夥伴(中遠集團),他們免費將9個滿載輕鋼材料的貨櫃一路從上海運到瓜港,共歷時19天。

物資到瓜港後,我們需要存放,更重要的是急救中心需要建設用地,怎麼辦?遠在萬裡之遙的異域瓜港,拿到一塊地談何容易。這時,我們的一個重要合作夥伴,也就是負責瓜港投資建設的中國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在關鍵的時刻出場,他們找到瓜達爾港務局,爭取到了一處佔地面積達3000平米的地段,它處於兩條主幹道中間,交通便捷,既能為當地民眾服務,也能為駐港中資企業以及其他投資方服務。最終,急救中心就建在這上面。

接下來,又有問題等我們,我們發現瓜港當地的市政基礎設施非常落後,比如,醫療設施需要兩套下水系統、垃圾處理系統,需要供水系統,需要24小時供電系統,這些條件在當時全不具備。最後,還是中港控都包下來,最終一個個解決、落實。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例如,建築工人,除了我們從國內僱傭的工人之外,為了急救中心的順利落成,中港控叫停了其他項目,將工人調配到該項目中,還有就是從國內緊急調配十幾名技術工人,飛到瓜港。朗世坤成出了全部工人的工資,為此,我們測算了一下,僅建設人工成本,可能又多花了一百多萬。

最後的問題是設備和醫療人員。還是我們的合作夥伴步長製藥捐贈全部設備款項,成都啟典移動醫療系統設備有限公司捐贈了一輛高水平的移動診療急救車。這些設備和車輛在國內完成採購後,將陸續運到瓜港。接下來,我們還會派出醫療隊與巴方急救人員入駐急救中心,開展醫療急救服務。

總之,瓜港急救中心的落成,堪稱是一種奇蹟。這個急救中心粗粗算一下,不算地皮,光設施和設備還有運輸、基礎配套工程等,價值1000多萬,全部來自社會捐贈。這些讓我們深受感動和鼓舞,我們認識到社會蘊藏著巨大的公益資源,無論千山萬水,無論重重困難,公益的「航路」始終是暢通的。瓜港奇蹟的發生也讓我們更有信心去實現其它急救中心的落地。

 

 

 

 

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與捐方代表在新落成的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前合影

 

記者:剛才談到輕鋼房、設備的運輸難度,為什麼沒考慮利用當地的資源去建設?

    孫碩鵬:剛才我有提到,當地沒有建築材料,全部依靠外運。而且所有的基礎設施幾乎都是中資企業在建,他們都在做大型項目,沒有時間、材料、包括經驗來建急救中心。最經濟的辦法是採取現在這個辦法,採用輕鋼模塊化建築,在國內設計生產,運到瓜港在當地組裝施工,雖然耗時略長,但其實成本並不高。並且我們國內的企業都是捐贈行為,但若在巴方從工人到鋼材結構等等都需要成本。

 

記者:剛才談到瓜港其實市政基礎很薄弱,項目評估時沒有考慮這一點嗎?

孫碩鵬:如果基礎設施都特別好,那就不是我們紅會工作的地方。並且,我們選擇瓜港,是看到了其未來的戰略地位和現在的人道需求,現在醫療衛生服務是剛需,今後需求會更大。有人道需求,就有紅十字。而且,我們選擇將中巴急救走廊首個急救單元落地瓜港,也是想做一個試點和示範,這裡現在條件不好,但是畢竟中資企業多,具備合作共建的基礎,取得經驗後,再向其他地域推廣。

 

 

瓜達爾港落成的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全貌(攝影:劉關關)

    

    將以瓜港急救中心為起點,沿中巴經濟走廊布局「急救走廊」(小標)

 

記者:瓜港急救中心在建設落成後將如何運營?

孫碩鵬:整體運營分三個階段。

第一步是援建階段,主要是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援建,還有醫療隊的派駐。瓜港急救中心如果實現正常運轉,需要約15名醫護人員,其中包括公共衛生政策人員,紅會聯絡員等等。並且我們還要考慮當地的宗教習慣,實行男女分隔診療,所以男女隊員都要有。關於派隊問題,我們的合作單位,比如,武警總醫院,上海華山醫院,北京999等都很支持,國家衛計委的國際司也很支持,我們希望納入到國家整體援外計劃,給予一定的政策保障。我們把援建階段規劃為兩年左右,這是與巴基斯坦紅新月會一起探討出來的。我們提出兩年的想法的一個著眼點是立足瓜港現在的條件,還不具備吸引當地醫生在這工作,巴基斯坦的醫療資源也很不均衡。同時,要鍛鍊中方的醫療隊,因為我們整個急救走廊需要大量的中方醫療隊志願者,我們最終要探索一套「援外志願服務模式」,在一定的周期內實現定期輪換。

第二個階段是共建階段,包括有幾個步驟,第一,我們的醫療隊與巴方醫療隊共同開展工作。第二,就是我們慢慢撤出一些人員,留下來的人員幫助巴方實現過渡。最終,要實現自主運營。也就是我們要將急救中心完全交予巴方運營。

自主運營階段,包括一些運營機制問題,比如,這個急救中心不是野戰醫院,不是救災設施,不能完全免費。我們要考慮向有醫保的人員,還有富人收費,向窮人免費。還有作為公益性質的醫院,要通過巴基斯坦紅新月會爭取一些政府政策補助和保障。我們還將繼續向社會募集一些資金、藥品、設備。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探索出一條自主運營、自負盈虧,又不喪失公益性質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記者:瓜港急救中心有哪些技術上的創新?

孫碩鵬:整個中巴急救走廊,我們都考慮到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因素。我們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引入「網際網路+醫療」的模式。比如,我們可以藉助遠程醫療系統,實現與應急指揮調度中心和國內大醫院聯網,指導調控診療活動。我們還在瓜港急救中心配置了智慧醫療救護車,不僅具備院前急救轉運的功能,它還是一個移動性的醫療服務站,可以直接開到村落,或者居民區,去開展一些健康的篩查,一些疾病的處置,還能做手術。

 

    記者:瓜港急救中心將為中巴急救走廊上的其他醫療服務單元的建設提供哪些經驗借鑑?

孫碩鵬:瓜港急救中心建設經驗包括中巴紅會的合作,政府的支持,社會的捐贈,合作共建等等,如果取得經驗以後,我們會沿著中巴經濟走廊鋪設其他的醫療急救單元。我們大致規劃了七個這樣的醫療急救單元,它們都是布設在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的城鎮或村落,貼近民眾開展醫療急救服務。瓜港經驗,也源於紅基會在國內有比較成熟的醫療服務設施,特別是基層醫療服務設施援建的經驗。紅基會現在已經援建了2400多個博愛衛生院站,我們要把這些經驗和模式推廣和延伸到「一帶一路」。我們還要借鑑國際紅十字在災區和武裝衝突地區工作的經驗,借鑑無國界醫生等經驗,可以組織一些人道服務性質的醫療衛生人員深入到醫療中心去開展志願服務工作,這樣也給國際志願服務提供一個平臺。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中巴急救走廊上其餘的急救中心會因地制宜建設?

孫碩鵬:一定是要因地制宜的,因為瓜港太特殊了,它是一個蠻荒之地,什麼都沒有,但其他的站點並不盡然。我們與巴紅會探討了很多方式,比如說如果有些地區可能有醫院,那我們需要補充設備、人員,急救單元便搭建起來了。還有的地方有中資企業建設後留下的辦公場所,也可以改造為急救中心,等等。所以,要從實際出發,多措並舉,實事求是地把急救走廊搭建起來。

 

   參與,可以讓國人立體了解一帶一路的作用(小標)

 

記者:建立中巴急救走廊只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絲路博愛基金的一個項目?是否有其他規劃也將圍繞著一帶一路展開?

孫碩鵬:對,比如我們第二個項目就是「一帶一路」先心病患兒人道救助行動,我們選擇的是阿富汗和外蒙古,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開。先心病患兒篩查救助,在中國有成熟的模式。我們紅基會更是做了十幾年。先心病最大的特點,一次手術就變成了健康的孩子了,所以非常有必要。我們要借鑑國內救助的模式,組織醫療人員深入受援國篩查救助。這個項目要馬上開展起來,我們已經與蒙古國和阿富汗紅會接洽,蒙古國救助行動這個月就開始啟動。阿富汗的情況複雜一點,但是我們要創造條件,也要儘快組織實施,因為那些患病的孩子等不了。

 

    記者:絲路博愛基金是否能成為中國公益走出去的典範?如何看待這樣走出去的公益機構的價值?

孫碩鵬:不敢說典範,但是紅會作為一個國際化的人道組織,在中國公益走出去戰略中的確負有特殊的責任,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我們有遍布全球的紅十字組織網絡,到哪裡都能找到紅會,這是最大的優勢。又如,紅會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們可以進入武裝衝突地區、地緣政治敏感區域開展援助工作,我們有紅十字國際人道事務分工協作機制,有相對成熟的救災救援和醫療服務經驗,還有動員社會資源的條件,等等。可能,在這些方面其他公益機構不具備,這要求我們要做的更好。同時,我們也要跨界聯合,多與其他公益機構合作,讓紅十字人道交流協作平臺發揮更好的作用。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隨著「一帶一路」的加快推進,中國現在的民間援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一些公益同行做得非常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要多向同行學習,更要多合作,最終要形成一種全方位的援外工作格局。

關於中國公益走出去的重要意義不可低估,首先對於社會來說,它發揮了一個志願服務和公益資源整合動員的作用。援外工作包括整個「一帶一路」建設不能讓政府都包起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民間參與的熱情,認識到社會力量的強大,認識到公益資源的潛能,讓「一帶一路」真正成為政府主導、國際協作、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第二,真正體現了民心相通。公益機構走出去最大的特點是直接落地公益項目,直接對接民生需求,雖然對比基礎設施,公益項目投資看似不大,但是民心相通的效益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還有民間援外也體現了民眾之間的協作,這對於溝通情感、加深了解、深化友誼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就是助力中國公益的成長。就像投資市場一樣,公益事業的進步來源於社會需求,「一帶一路」社會需求的大量存在,能夠催生出更多元、更豐富的公益項目,能夠拉動公益資源,也能鍛鍊隊伍。其實,是擴大了公益市場。另一方面,公益走出去能夠學習借鑑其他國際機構的經驗,也包括學習借鑑受援國公益機構的經驗。其實,我們發現一些受援國包括紅十字組織在內的公益機構發展很快,能力很強,這也與所在國長期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相關。還是那句話,公益的成長進步歸根到底來自社會需求。

 

 

圖:中巴領導和嘉賓在新落成的急救中心內設置的笑臉展前合影(攝影:劉關關)

 

    記者:5月7日瓜港急救中心落成儀式上,絲路博愛基金給瓜港包括巴基斯坦人民帶來幾千張中國笑臉(舉辦笑臉展),這是出於什麼目的?

    孫碩鵬:「一帶一路」最終目標是通過友誼和愛將世界連結起來,最好的連結元素就是微笑。我們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我們把笑臉貼在牆上,她所傳達的信息,無論是誰,一眼就能看得懂。微笑是情感相通、民心相通的外在展現,是友好和友誼的最直接的橋梁。因此,我們發起了「愛微笑——你微笑時,世界很美」公眾倡導活動。我們紅十字會雖然面對更多的是危機危難的工作,但是我們一直努力地想創造一種微笑的人生,帶給大家一個微笑的世界。這也是我們每年「5.8」世界紅十字日,也是微笑日的時候,組織「愛微笑」公眾倡導活動的初衷。

                                              

相關焦點

  • 「中巴經濟走廊」行穩致遠
    在中巴「一帶一路」合作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瓜達爾港建設收穫了強大動能。  2014 年 2 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來訪的巴基斯坦總統馬姆努恩·海珊達成共識,瓜達爾港被列為促進中巴「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項目。3個月後,習近平主席會見海珊總統時再度提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瓜達爾港是當前應該重點落實好的項目之一。
  • 藍迪國際智庫平臺企業人工智慧宮頸癌篩查項目將落戶巴基斯坦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8月29日,中巴經濟走廊瓜達爾聯合工作組第四次會議在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召開。藍迪國際智庫平臺企業人工智慧宮頸癌篩查項目在會上推薦,並作為中巴經濟走廊政府支持項目被寫入會議紀要。藍迪國際智庫項目主管賈夢妍,藍迪國際智庫平臺企業代表武漢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小蓉出席會議。
  • 第五屆「一帶一路」中巴科技與經濟合作論壇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辦
    本報訊 12月3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巴基斯坦科技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工商大學聯合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巴基斯坦科技信息中心舉辦了第五屆「一帶一路」中巴科技與經濟合作學術論壇。
  • 巴基斯坦教授阿萬 培養建設「一帶一路」的下一代
    57歲的澤米爾·艾哈邁德·阿萬是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的漢學教授。最近,他要在學校開設一個中國學碩士專業,專門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創立於1981年,是巴基斯坦工程技術類排名第一的高校。學校共設18個學院,在校學生1.6萬人。這裡走出的畢業生為巴基斯坦的基建、工業和航空領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 國開行:「融智」先行服務「一帶一路」
    正所謂「運籌帷幄」,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作為我國中長期投融資主力銀行和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堅持通過「融智服務」,開展與沿線國家的規劃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國開行充分發揮專家銀行的融智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凝聚國際共識、商籤合作文件、謀劃重大項目、實現早期收穫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國開行作為唯一金融機構,全程深度參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寮國、柬埔寨、科威特等8個國家的雙邊合作規劃以及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緬3個經濟走廊規劃工作。
  • 專訪:中巴經濟走廊將促進巴基斯坦工農業發展--訪巴基斯坦中巴經濟...
    新華社伊斯蘭瑪巴德1月2日電專訪:中巴經濟走廊將促進巴基斯坦工農業發展--訪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事務局主席阿西姆·巴傑瓦 新華社記者唐斌輝蔣超 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事務局主席阿西姆·巴傑瓦1月1日在伊斯蘭瑪巴德接受中國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中巴經濟走廊將推動巴基斯坦工農業發展,提振巴基斯坦經濟,同時也將促進巴基斯坦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
  • 「一帶一路」十大電力項目總裝機容量20.97GW!巴基斯坦佔45%!
    近六載徵程結碩果,電力合作閃耀「一帶一路」     5年多來,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努力下,能源電力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已成為各方開展能源合作新的重要平臺,為各方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加強中巴全天候戰略...
    雙方滿意地回顧了中巴關係發展歷程和取得的巨大進步,認為中巴友誼經受了時間以及兩國國內、地區和國際環境變化的考驗。雙方同意根據2005年籤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立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打造新時代更緊密的中巴命運共同體。
  • 海外人士熱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促進協調合作 實現...
    巴基斯坦計劃發展部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總監哈桑·達伍德:巴基斯坦從中受益匪淺巴基斯坦計劃發展部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總監哈桑·達伍德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巴經濟走廊著眼於為巴基斯坦帶來更廣闊的互聯互通、更高標準的基礎設施、更可持續的發展以及更緊密的人文交流,眾多在建走廊項目將幫助巴填補在通信
  • ...加強交通運輸對外開放合作 推動「一帶一路」交通重點項目落地...
    央視網消息:記者24日從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上獲悉,今年「一帶一路」交通互聯互通深入推進,一批重點工程順利完工。交通運輸部表示,今年協調推進中巴經濟走廊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巴兩大公路(喀喇崑崙公路二期赫韋利揚至塔科特和喀拉蚩至白沙瓦高速公路木爾坦至蘇庫爾)、巴基斯坦首條地鐵「橙線」軌道等重大工程順利完工,中歐陸海快線貨運量持續增長,《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規定的6條線路開通。
  • 李希光:打通「一帶一路」雪山廊道
    這些年來,李希光全程考察了中巴經濟走廊上風險最大的地區俾路支、白沙瓦、斯瓦特、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和瓜達爾港,收集第一手材料。2015年3月,巴基斯坦海珊總統專門聽取了李希光的演講《「一帶一路」與伊斯蘭世界》。2010~2014年,李希光兩次去尼泊爾,分別給尼泊爾總統、總理、副總理、尼共毛派領導人普拉昌達和隱退的國王等講「一帶一路」與喜馬拉雅山廊道。
  • 【一帶一路央企建設者】之一: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中建巴基斯坦...
    編者按 絲綢之路跨越千年,一帶一路再譜新篇。多年來,中央企業及其建設者在一帶一路上演了一幕幕相遇相知、共建共享、合作共贏、文化融通的故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力軍,中央企業建設者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用真情、汗水和熱血,和沿線各國人民共同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 高峰論壇成為亞洲「一帶一路」建設「加油站」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國際觀察)高峰論壇成為亞洲「一帶一路」建設「加油站」新華社記者季偉 劉彤 周良烈日下揮汗築路的巴基斯坦工程師,穿行於馬來西亞首都街頭的輕軌列車,哈薩克斯坦裏海之濱的瀝青廠——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人與物背後,其實有著一條看不見的紐帶:「一帶一路」倡議。
  • 防災減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劉釗 攝  考察中巴經濟走廊災害風險,為尼泊爾地震次生災害做評估,在阿爾卑斯山考察地質災害風險……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及其團隊的足跡遍及「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國家,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減災計劃」)多方奔走。
  • 中巴友誼堅如磐石!巴基斯坦總統高度評價中國,汪文斌:完全贊同
    今年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建交69周年。建交69年來,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中巴關係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始終堅如磐石、牢不可破。據央視新聞12月16日報導,當地時間14日,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夫·阿爾維在伊斯蘭瑪巴德的總統府接受了央視記者採訪,在多個方面對中國表示了稱讚。
  • 《「一帶一路」手冊》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
    會議場景中國日報6月19日電 北京時間6月1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戰略智庫,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中國中心,泰勒弗朗西斯集團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手冊》(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Belt and Road)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在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成功舉行。
  • 巴基斯坦總統積極評價中巴經濟走廊建設 外交部回應
    有記者就巴方總統積極評價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一事向發言人提問。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完全贊同阿爾維總統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積極評價。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試項目,2013年啟動以來,一直保持著積極的發展勢頭。
  • 疫情考驗下「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
    儘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但「一帶一路」建設仍呈現十足韌勁,交出亮眼成績單。近日,由中國建築承建的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項目(蘇庫爾—木爾坦段)正式移交通車。「中巴友誼之路」的再次升級,是當前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務實合作的縮影。
  • 白衣天使在一帶一路 華山醫院「輸血」瓜達爾港
    瓜達爾,在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裡的意思是「風之門」,那又是什麼風把110年歷史的華山醫院同千裡之外的這個叫瓜達爾的小漁村吹到了一起?   中國紅會的設想是以位於瓜達爾港的「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為模板,複製多個醫療站點。在複製之前,先由中國醫生「輸血」,力爭兩年內把成熟的第一個站點無償移交給巴方……位於瓜達爾的,是第一個站點,是樣板工程,是成敗關鍵! 接待紅會來訪的馬昕副院長心知事關重大,立即留下了所有資料,形成詳盡匯報,提交醫院院長書記會討論——華山領導班子的意見是一致的,態度是堅決的——全力支持!
  • 中文成巴基斯坦官方語言?英媒:謠言意在離間中巴
    2月19日,巴基斯坦當地一家烏爾都語新聞電視臺Abb Takk首先發布「突發新聞」稱,巴基斯坦參議院通過一項決議,宣布中文成為該國官方語言之一。巴基斯坦參議院確實通過了一項決議,但該決議內容是,為減少「溝通障礙」,呼籲開設「中國官方語言」課程,面向參與中巴經濟走廊(CPEC)項目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