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日,小米市場部負責人魏來宣告了小米盒子正式全面進入美國市場。經過了漫長而艱難的磋商,小米終於通過小米盒子這款產品,作為成功進入世界最先進電子數碼消費市場的試金石和裡程碑。小米在國內通過強悍的硬體配置,優秀的軟體體驗和線上銷售的價格優勢起家,在中國的手機廠商中佔領一席之地。
「硬體,軟體,電商」的三駕馬車,在美國似乎不適合也無法照搬過去。
先說軟體,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第三方安卓定製系統的MIUI,在國內的用戶中收穫無數好評,其優秀的本地化UI設計和無微不至的細節體驗,讓每一個使用過MIUI的人就再也難以離開它。經歷過歐洲和美國兩地的體驗,當地的人們對於我們的定製並不能完全買帳。中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經顯而易見的取得了世界的領先,以支付寶和微信為首的完整移動生活生態在其他國家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在以美德為首的發達工業國家,在手機單方面,受到他們的「傳統」觀念或制度的限制和生活習慣使然,更傾向於使用原生的,簡單的東西,習慣於在一個統一的體系下「Google Play」進行工作和生活。通過軟體之路進軍,挑戰深入這些國家人民的既有生活習慣,難度很大~
再說電商,小米在國內B2C電商排名位置非常靠前,雖沒有具體統計,但其成績應僅次於天貓和京東兩大電商是大家的共識。在中國的大環境下,依靠著國內發達的物流體系和優質而低價的人力成本,通過網絡銷售和人工寄送,減去了中間多層代理商,能夠非常好的控制銷售成本,更好的讓利消費者。然而同樣的方法在這些國家是完全不適合的,高額的人工費用讓線上的低價變得可有可無。例如,在德國小米官網,小米移動電源的售價是12.99歐元,然而郵費卻高達13歐元。同樣的產品在美國官網售價24.99美元,來到結算時郵費也達到了驚人的14美元。走電商這條路,同樣會水土不服。
所以,三駕馬車唯一在對外道路上可行的也就只剩下了硬體一條路可走~
在硬體方面,小米自己牢牢把握在手中的產品也有三個方面:
手機方面,不能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的痛相信大家每個人都很清楚。小米自從小米3以來就在海外的消費者中享有很好的口碑,特別是當我來到歐洲和美國後,更加發現,有許多發展很好的非官方渠道可以購買到小米手機和其他產品,冒著沒有官方保障和更高的價格,許許多多海外的米粉依然堅定購入。只願小米手機儘快解決以專利為首的多種問題,儘早進入國外市場。
至於路由器,原因也很相似。銷售渠道不明朗,難以和深耕多年的傳統強勢品牌對抗,更難的是和當地的消費者傳統消費習慣的對抗,其普及難度更甚於手機。路漫漫~
電視&盒子也許是一開始看起來最不可能的產品。電視?如此大件的產品除了以上相同的問題之外,更多的是在海外難以控制的成本和價格。
開拓美國市場的重任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小米盒子的身上。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做安卓電視盒子的公司,小米在盒子領域的積累已經相當優秀。強悍的硬體輔以愈加強大和智能的資源與系統讓小米盒子在國內盒子市場中的優勢地位明顯,幾百塊錢的陳本,可以讓家中的老式電視重獲新生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具有廣泛的電視盒子使用人群,幾大著名的公司都在不斷更新和提升他們的產品,其中以蘋果的Apple TV, Google的Chrome Cast和Amazon的Kindle Fire TV Stick最具有代表性~電視媒體在美國依然享有著極高的地位。
小米盒子作為一款試水產品,擁有著強悍的配置和超低的價格,其在海外市場長期積累的良好口碑,也可以先藉此簡單而有便宜的產品驗證真偽。
然而,來到美國以後,小米盒子在軟體和內容方面的優勢不復存在,一身強悍的硬體,該如何使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小米盒子,打響了小米產品正式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槍。這既是宣誓之舉,又是試錯之作,海外的路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