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涉及到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其實也並不是說司馬懿想讓自己的兒子成才,而諸葛亮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草包,而是兩者在各自的政權裡,對自己後代的定位不同,從而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司馬懿而言,他所處在的一個政權是曹魏政權,在當時政權內部的派系十分複雜,所以司馬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龜縮自保息事寧人,但是當司馬懿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功勞簿以後,他就成為了皇帝眼前的紅人。
並且在老一輩大部分都已經去世的情況下,司馬懿自己的野心顯露,而且司馬懿的利益集團並不僅僅是他和的兒子,還包括他們的下屬以及跟隨過他們的軍隊,還有氏族大家族,他們都想要分割曹魏政權的利益,而司馬懿就是他們的代言人,這也是為什麼曹爽一定要在,方方面面壓制司馬懿的原因,因為曹氏宗族力量認識到士族大家族崛起,並形成利益集團,對自身統治的緊迫性與危機性。
司馬懿作為這一個利益集團的核心人物,以及自己對於權利慾望的掌控和需求,他需要有兩個最得力的臂膀,所以自幼就耐心教導他的兩個兒子,司馬獅和司馬昭。並不一定是說,司馬懿在兩個孩子幼年童年的時候就教導他們謀朝篡位,而是希望他們能夠以司馬懿之子的姿態進入朝政,歷任高級官員,保證集團利益。
諸葛亮所在的蜀漢政權,內部的集團利益也很複雜,但是諸葛亮認為自己在內部派系的力量並不如司馬懿那樣,是本土集團容易獲得氏族元老的支持,而且蜀漢政權並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想到的是如何保證自己的後代在未來有一個較為安穩的日子,而並不是把他們推到政治鬥爭當中,諸葛亮的考慮,其實也是對的。
畢竟諸葛亮的勢力在蜀漢集團中是外來力量的一部分,在本地很難紮根。看一看蜀漢政權的構成結構,我們就知道了,東州集團,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三方之間的問題紛繁複雜,就是諸葛亮也疲於奔命,而蔣琬費禕一個因此而死,一個因此被暗殺。在諸葛亮死後,內部派系根本無法得到平衡,如果諸葛亮真的心疼自己孩子的話,一定會盡力保證他們遠離政治,但是司馬懿不同,他在曹魏是本土力量的代表,而且還是中央集團利益的代表之一,可以獲得大量的支持。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的秉性也有所不同,則必然導致兩者對於後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向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