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兒子成龍鳳,諸葛亮兒子卻成庸才,其教育方式有啥區別?

2020-12-24 看三國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佼佼者,他們是各自勢力的指揮官,兩人競爭勝負也直接影響天下大勢。後來諸葛亮雖然病死,但歷史並不認為他是輸家,只會寫他因為積勞成疾離世。隨著司馬懿離世後,三國也進入了後期時代,他們的兒子們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但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和諸葛亮的兒子能力對比差距明顯,司馬昭最終竊取曹魏統治權將司馬家推上巔峰,而諸葛瞻卻戰死沙場,諸葛瞻的主子劉禪甚至要看司馬昭的臉色才能活命。很多人以為這種差距是教育問題,其實是時代問題。

教育對比

諸葛瞻算是諸葛亮老來得子,諸葛亮在公務最繁忙的時候生下他。還沒等諸葛瞻牙牙學語,諸葛亮連續開啟南徵戰役和北伐戰役,因為常年行軍在外,諸葛瞻實際上是母親黃月英養大,諸葛亮對他的陪伴很少。公元234年諸葛亮離世,這個時候的諸葛瞻年僅7歲。諸葛亮生前生活很儉樸,沒給諸葛瞻留下太多遺產。劉禪念諸葛亮的功勞,特意動用國庫支援他們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後來還接諸葛瞻到皇宮居住、念書。

劉禪雖然比較昏聵,但小事情還是做得很好。劉禪以國家的名義在全國範圍內尋找能力最高品行最好的大賢來擔任諸葛瞻的老師,等他長大後又安排軍中宿將教授諸葛瞻兵法、韜略,想把他培養成諸葛亮一樣的人才。歷史上雖然沒看見諸葛瞻的成績,但他二十歲入仕,二十三歲參軍,三十二歲成為蜀漢衛將軍,軍中地位僅次於姜維,從這些現象也可以看出諸葛瞻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

司馬懿有好幾個兒子,最知名的當屬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歷史上也是他們兩兄弟跟隨司馬懿南徵北戰,最後掌權家族。司馬懿還未加盟曹營之前就已經生下他們兩兄弟,當時的司馬家已經是河東郡的名門望族,司馬懿本身就接受那個時代的精英教育。當司馬師兩兄弟長大以後司馬懿已經貴為曹魏重臣,他們的教育水平只會比司馬懿更好,不會變差。

魏明帝時代司馬懿開始統兵,此時司馬師兩兄弟已經成年,司馬懿特意調兩兄弟隨軍,親自教他們兵法、韜略。空城計時司馬師曾經建議先派遣部隊入城查看,行軍作戰時也有自己的作戰安排。司馬昭曾經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魏軍差點在上方谷被諸葛亮全殲,幸好三父子得以逃脫,雖然戰敗但讓兩兄弟收穫很大。自此,兩兄弟作戰風格非常穩,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雙方的教育對比,從認知上來說應該是勢均力敵,畢竟都是接受那個時代的精英教育。但從實際操作上,司馬師兩兄弟更勝一籌,畢竟人家有統兵、領兵經驗。

成長環境對比

對比完教育再來對比成長環境。可以說諸葛瞻的成長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安定,缺乏很多經驗。諸葛亮雖然死了但留給諸葛瞻很大一筆政治遺產,蜀中上下不看僧面看佛面,都會明裡暗裡支持諸葛瞻。再加上劉禪刻意栽培,諸葛瞻十七歲就成為蜀漢的駙馬,二十歲成功進入蜀漢朝堂。

而且劉禪出於保護諸葛瞻的需要,並沒下放諸葛瞻到基層歷練,而是把他交給大司馬蔣琬培養。蔣琬培養了諸葛瞻三年時間後,劉禪又調任諸葛瞻到軍中歷練。諸葛瞻在軍中同樣不是從基層爬起,而是作為一個參謀,通過歷練、軍功快速晉升。那個時期蜀漢並沒有對外作戰,國內也算一片祥和,諸葛瞻實際上並沒多少作戰經驗,意味著軍事能力一般,這才導致後來在綿竹關被鄧艾殲滅。

而司馬師兩兄弟的成長經歷對比諸葛瞻來說顯得非常豐富。司馬懿加盟曹營後站隊曹丕,當時曹丕和曹植、曹彰爭奪繼承人,這種政治鬥爭非常慘烈,輸的一方很有可能被夷三族。所以能夠看見,作為曹植幕僚的楊修,當曹丕上位後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殺了楊修三族人。司馬懿把自己放在險境,在司馬師兩兄弟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教授兩兄弟為人處事。

曹丕上位後司馬懿平步青雲,他有權利可以幫自己的兒子走後門撈軍功或者政治資本,但司馬懿並沒這麼做。而是讓兩人從一個小小的伍長做起,通過淮南戰爭、匈奴戰爭、雍涼戰爭以及抵禦諸葛亮的北伐之戰中成長,通過軍功一步步提拔,穩紮穩紮相當出色。後來司馬懿班師回朝,為了防止兩兄弟驕傲還持續打壓他們兩人,外派司馬師去淮南種田,司馬昭到河北種地,這段時間又讓兩人學到了很多東西。

從成長環境對比就能發現雙方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差距,諸葛瞻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樣很少被璀璨,而司馬師兩兄弟則是一刀一槍殺出來的,明顯後者更具備優勢、競爭力。

際遇對比

最後一個就是際遇對比,也可以說是時代對比。司馬師兩兄弟生長在曹魏,曹魏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資本、機遇都要明顯高過處於蜀漢的諸葛瞻。在歷史的慣性下,諸葛瞻個人能力再強也阻擋不了蜀漢被曹魏殲滅的命運,這也意味著諸葛瞻不論能力再高也無法比擬佔盡天時地利優勢的司馬師兩兄弟。一對比起來就是龍鳳和庸才的區別。

小結

其實從司馬師兩兄弟和諸葛瞻的成長經歷,結局就也能看出生活環境對一個人有多重要。一個人出生在門閥士族,這會是他的優勢,畢竟這個人的起點就比別人要高得多。但假如起點一樣,同樣出身於門閥士族的少年,需要對比的就是個人的努力以及成長環境。

假若這個人一直得到歷練,成長過程中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專業並歷練心態,另一個人則安安穩穩地成長。沒有太大意外的話,得到歷練的人成就將會比安穩的人更大更高。假如把諸葛瞻和司馬師兩兄弟互換位置,那諸葛瞻的才能也會比司馬師兩兄弟更高。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的兒子成人中龍鳳,諸葛亮的兒子卻名不副實,只因教育不同
    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意思是說,孩子們小時候就表現得十分聰明,其實不算好事,父母應該引起重視,注意引導,否則奇才很容易變成庸才。換句話說,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相信大家都見過一些小時候特別聰明的孩子,他們長大後的表現,總讓人覺得和小時候差異太大。
  • 為何司馬懿兒子都是人才,諸葛亮兒子平庸無能,背後原因讓人深思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綜合能力是超過司馬懿的,司馬懿自己也說了,在他視察蜀軍大營後,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是天下奇才,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的才能在整個三國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兩人後代之間差距就比較大了。諸葛亮與司馬懿司馬懿一生有九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伷、四子司馬亮、五子司馬乾、六子司馬京、七子司馬俊、八子司馬肜、九子司馬倫。
  • 司馬懿在教育兒子這件事情上高於諸葛亮?一個政治精英,一個草包
    這涉及到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其實也並不是說司馬懿想讓自己的兒子成才,而諸葛亮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草包,而是兩者在各自的政權裡,對自己後代的定位不同,從而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司馬懿而言,他所處在的一個政權是曹魏政權,在當時政權內部的派系十分複雜,所以司馬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龜縮自保息事寧人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他的兒子是庸才,孫子卻很生猛?
    縱觀整個歷史,諸葛亮的兩個兒子籍籍無名,尤其是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無論從母親和父親的基因來說,都應該是一個優秀的男人,可結果卻不盡人意。為何諸葛亮的兒成了庸才呢?說到這裡就要說說孩子早期教育這個問題,現在的父母都實行胎教,目的就是不讓出生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三國時期,司馬懿子孫皆為人中翹楚,而諸葛亮子孫都是無能廢物?
    他多次救蜀國於危難之中,也難怪劉備會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國。但是,令人嘆息的是,翻開歷史史籍,諸葛亮的子孫卻一個個都是無能之輩,於廢物無異,但是司馬懿的子孫卻是各個人中龍鳳,名聲響徹雲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兒子個個庸才,孫子非常生猛
    不過諸葛瞻並不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他還有一個養子諸葛喬,原為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次子,後來諸葛亮一直沒有兒子,便過繼給了諸葛亮當養子。 正是因為諸葛亮這兩個兒子不給力,讓很多人覺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兒子卻個個庸才,不過所幸的諸葛亮有一位孫子卻異常生猛,此人便是諸葛尚。
  • 司馬懿告誡兒子的2句話,每句都是大智慧,讓孩子受用一生
    司馬懿告誡兒子的2句話,每句都是大智慧,讓孩子受用一生諸葛亮聰明蓋世,為什麼蜀國最先滅亡?司馬家族卻能一統天下!答案是,司馬懿更加的會培養人才。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再無人才,人稱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在三國裡,最會教育孩子的應當數司馬懿了,司馬懿非常重視在實戰中教育孩子,每次打仗都會帶上兩個兒子,在戰爭中學習韜略。在司馬懿告誡孩子的兩句話中隱藏著大智慧,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吧。「笑到最後的贏家,都是不著急沉得住氣的人。」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已被識破?司馬懿思考再三,沒有殺諸葛亮!
    《三國》這部電視劇被眾人熟知的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機智過人,這兩個人在打仗上面來說,都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兩個人不在一個國家,但他而人都互相賞識,同時他們也非常的熟悉對方。而《三國》裡有一出空城計廣為人知,講述了諸葛亮在馬謖丟掉街亭後身處險境,而司馬懿率領15大軍趕到諸葛亮面前,諸葛亮攜帶兩個學童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卻不敢入城。
  • 司馬懿比諸葛亮成名更早,劉備為啥不去請他出山
    很多人印象中,對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年齡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司馬懿的年齡要比諸葛亮大許多。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兩人的年齡不相上下,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司馬懿生於179年,兩人只差了兩歲,屬於名副其實的同一代人。兩人的家庭出身倒是差別不小。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為什麼琴弦斷了,司馬懿15萬大軍反而驚慌?
    說《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假對決《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司馬懿兒子的結局怎麼樣
    司馬懿的所有妻妾加起來不過四人,兒子共九人,他們分別是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亮、司馬伷、司馬京、司馬乾、司馬駿、司馬肜、司馬倫。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其生母為張春華,他是西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在曹魏時期權傾朝野。司馬師文韜武略樣樣俱全,他的資質在司馬懿九個兒子當中比較突出。
  • 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為何兒子普普通通,孫子卻很生猛?
    引言三國時期,除梟雄曹操跟仁主劉備之外,還有一位智謀無雙的軍事諸葛亮,縱觀他的一生善用兵法打贏不少戰役,而且為北伐戰爭心力憔悴最終病死途中。然而諸葛亮只育有一個兒子,名叫諸葛瞻,他是否能遺傳父親的基因變得很聰明呢?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
  • 三國858:諸葛亮忌憚司馬懿之才,馬謖獻上一條反間計,孔明採納
    諸葛亮平定了南方,回到成都,便練兵積糧,準備進取中原。一天,接到報告:魏主曹丕病故,長子曹睿即位,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司馬懿自己請求防守雍、涼二州去了。諸葛亮大驚道:「司馬懿大有才能,倘把雍、涼兵馬練成精兵,便成大患,還是乘早出兵伐魏。」
  • 三國演義之離間計,司馬懿智鬥諸葛亮,七出祁山功虧一簣
    諸葛亮要按軍法將苟安治罪,是大家求情,才免了苟安的死罪,但還是打了他八十軍棍。苟安心中不滿,當天半夜帶著五六名隨從逃跑了。」司馬懿聽到這裡,連連點頭,高興得喜笑顏開,連聲說:「我已經有了打退蜀軍的辦法了!」大家不解,問他有什麼辦法,司馬懿對大家說:「過一會兒,傳苟安進來時,只要如此如此,不愁大功不成!」
  • 司馬徽為什麼不向劉備舉薦同族的司馬懿,卻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據史料記載,司馬徽曾不遺餘力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後來諸葛亮和龐統也真的為劉備所用,並建立了一番功業。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 三國名士出山:臥龍、鳳雛的由來,司馬懿的選擇
    小說雖有誇張的成分,但諸葛亮還在臥龍崗,經過水鏡先生和徐庶的推薦,其才名已讓劉備如雷貫耳。水鏡先生的朋友圈《三國演義》和有關史料介紹,水鏡先生叫司馬徽,來自人才輩出的潁川郡,與同族的司馬懿似乎有關係吧,那他為什麼沒有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呢?其一,兩人雖然同族,但不是一個地方的,司馬懿是河內郡的。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趕巧了,魏國大將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也率軍20萬兵前來攻打諸葛亮。可是魏延和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正好岔道而行,雙方沒遇見,因此魏國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徑直挺進到距離諸葛亮60裡的地方。魏國司馬懿大軍魏國的探子回來向司馬懿報告說,諸葛亮所在陽平城中兵力不多,力量虛弱,都是些老弱士兵,沒啥戰鬥力的。
  • 諸葛亮布下空城計,安排5人在城門前掃地,司馬懿一看就明白用意
    百姓的生活裡也是安居樂業和民心安穩,劉備去世後囑託諸葛亮一定要幫自己的兒子成就大業,諸葛亮不負皇恩,一直選擇堅持,不管是面對年老的身軀還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他知道:這就是他的使命和任務,是他選擇從茅廬出來後的一生的所在。
  • 歪說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戰場對詩,司馬懿膽量不大,酒量更差
    空城計我們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知道,司馬懿評價諸葛亮打仗有個特點,那就是終生不弄險,什麼意思,不冒險,沒有九成甚至沒有十成把握的事,諸葛亮不會去做。出徵前給後主劉禪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古文寫的,咱也看不懂,反正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哥要去打仗了,要不然你爹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