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簡介】
南京大學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併,仍名南京大學。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籤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的協議;2011年,教育部和江蘇省籤署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南京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一流大學」建設名單,15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簡介】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為其前身之一金陵大學的校園,肇始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由美國基督教創設的匯文書院(美以美會),其後陸續合併了基督書院(基督會)、益智書院(長老會),於宣統二年(1910年)定名為金陵大學。金陵大學初創時,校址仍在幹河沿的匯文書院內(現金陵中學校址),另設鼓樓醫院(馬林醫院)、附屬中學,同時在鼓樓西側大規模徵地。
金陵大學中心校區是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的,最初由美國紐約卡迪與格雷戈裡聯合建築師事務所(Cady & Gregory Architects, New York)在1913年完成了初步規劃,其後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 Architects, Chicago)接手,完成了金陵大學校園最終實施規劃,以及主要單體建築的設計工作。
金陵大學按照美國式大學校園模式進行空間布局,主要建築都坐落在鼓樓西側如同天然衛城般的小山崗之上,計劃中的校舍沿著一條南北向的校園主軸線分列布置,利用基地南北向的高差設置不同的臺地和幾何式綠地、廣場,主要建築使用自南京明城牆上(當時正處於部分毀損狀態)取下的大型灰色磚塊,帶上了莊嚴華貴的氣派,並率先融入中國北方官式建築風格。在中外建築師、工程師和工匠的協同合作下,主要校園建築物至1925年基本告竣,規模宏大、中西合璧,與鼓樓巍然並峙,成為當時南京最高大之建築群體。
抗戰前夕,金陵大學西遷成都華西壩(華西協和大學校址)。1937年12月,金陵大學校園被「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設為難民收容所,處於國際安全區的中心位置,為難民提供了避難之所,金陵大學附屬醫院是這場激烈動亂和恐怖暴行時期唯一保持正常運作的醫療機構。1941年汪偽政府在金陵大學校址興辦偽「中央大學」。1945年日本投降,金陵大學重新接管校產。1951年,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改稱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文理學院併入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遷至金陵大學校址辦學。金陵大學舊址建築群保存至今基本完好,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鼓樓校區各出入口】
1,漢口路正門(簡介見後文)
2,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京西路(近金銀街),可供車輛出入南大安中樓附近
3,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天津路門,東北樓北側,近鼓樓醫院,僅供行人,需校園卡門禁
4,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京西路(近費樓),僅供行人與校內車輛進出
5,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廣州路大門,正對南園八舍
【百年鼎】
南京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歷經多個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調整出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併,從四牌樓遷至鼓樓。2002年南京大學百年校慶,由江蘇省政府贈送。
【北大樓】
北大樓原為金陵大學文學院兼行政樓,又稱賽弗倫斯樓,由美國帕金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西南角有建成年代的勒石(1919年),外牆全部採用明代城牆磚清水砌築,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大樓】
東大樓原為金陵大學理學院, 以金陵大學的主要捐贈者之一的斯韋齊先生命名,是金陵大學鼓樓新校址最早落成的建築物(1917年),東大樓作為金陵大學的三大院之一,是金陵大學舊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大樓】
西大樓原為金陵大學農學院,為紀念金陵大學農林系的創建者裴義理教授命名。金大農科為中國高等農業教育之肇始。西大樓是金陵大學三大院中落成最晚的一座(1925年),與東大樓共同圍合出中部的榮譽廣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禮堂】
大禮堂原為金陵大學賽奇禮拜堂,由美國賽奇基金會捐建,1918年落成。大禮堂的外部造型仿照了中國傳統的廟宇,磚木混合結構。曾有法國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等在此做過演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禮堂】
小禮堂原為金陵大學特威南禮拜堂,由土木建築工程師齊兆昌先生設計(1932年9月)。東側原有鍾亭一座,後毀於兵燹,銅鐘遺失,百年校慶期間予以重建。小禮堂是金陵大學教職員工專用的禮拜堂,見證過多位民國著名人士的婚禮。
【東北樓】
曾經為原金陵大學電教等實驗室所在地。
【天幹樓】
甲乙樓、丙丁樓、戊己庚樓、辛壬樓原為金陵大學學生宿舍,由美國著名農業機械發明家麥考密克家族捐贈,以中國傳統幹支法區分,採用中國民間常用的卷棚硬山式外觀,白石門楣上刻有幹支紀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校史館】
校史博物館原為金陵大學圖書館,由著名建築師楊廷寶先生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1936年落成。該建築是近代「中國固有式」風格的代表作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門楣由南大前身中央大學校長顧毓琇先生題寫。
【二源壁/金陵苑】
南京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設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更名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李瑞清題寫魏碑體「兩江師範學堂」校名;南大的另一源頭是始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李瑞清題寫柳體隸書「金陵大學堂」校名。
【鬥雞閘】
鬥雞閘為何應欽公館舊址、美國大使館舊址,始建於1934年,建築師沈鶴甫設計,辛峰記營造廠承建,後大半毀於戰火,1946年重建。1952年南京大學從四牌樓遷至金陵苑,擴建校園,鬥雞閘遂成為南大之一部分。
【裕光樓】
陳裕光(1893-1989),著名教育家、化學家。1927年執掌金陵大學,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一任華人校長,也是第一位擔任教會大學校長的中國人。其住宅位於平倉巷,毗鄰賽珍珠舊居「玫瑰園」。
【東南樓、西南樓】
1952年南京大學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後修建的傳統風格建築,1954年由經院系調整至南京工學院的楊廷寶先生領銜設計。
【大纛坪】
侵華日軍氣焰甚囂之時,曾於其駐華公使館懸膏藥旗。金陵大學師生憤而捐資助建大旗杆,升中國國旗,相鄰而立,遠高於彼,以示中華民族不可侮。1964年南大建造教學樓,移大旗杆於大纛坪,勒石以銘。
【中山樓】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寧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其中一處居所即為南園中山樓。此樓為磚木結構,屋頂為紅色鐵質的二層西式別墅風格建築。門口建有雨棚,四根西方古典式立柱託起二樓的露臺。
【賽珍珠故居】
賽珍珠(1892-1973)是唯一同時獲得普立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曾於南大前身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任教。其故居為三層小洋樓,坐西朝東,灰磚外牆,紅漆窗欞。1998年,美國前總統、南大名譽博士喬治·布希曾專程來到此地。
【拉貝故居】
「中國辛德勒」拉貝的故居位於小粉橋1號,主樓坐北朝南,青磚牆面,紅色平瓦,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時,拉貝等人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為數以萬計的中國人提供了暫時棲身的避難所。
【陶園南樓】
陶園於1911年由金陵大學購得,原為前清俞姓貴族舊宅。同年秋,便將城南戶部街小學移設於此,30年代陶園南樓落成後,又設中華文化研究所。
【八舍】
1955年南京大學建成鼓樓校區八舍,原為傳統風格建築,九十年代中期改建,去除大屋頂後加蓋兩層並加固外牆。長期作為全校單體最大女生公寓,給許多南大人的青春刻上了難忘的印記。
【南苑】
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京大學建成的北方官樣大屋頂對稱式傳統風格建築。
【漢口路大門】
1959年南京大學將校門從天津路原金大校門移設漢口路22號並修建新校門,校名為毛體集字,兩側為「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鼓樓校區天文臺】
1952年南京大學因院系調整新設天文系,並於1956年在南秀村建成天文臺。有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罹難地位於附近。
【金銀街民國建築群】
南京大學金銀街民國建築群,現設中華文化研究院及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後者曾為侵華罪魁之一崗村寧次的舊居。
【漢口路民國建築群】
南京大學漢口路民國建築群,南大前身中央大學代校長、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的工作室及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大校友羅根澤先生的舊居位於此。
【鼓樓醫院】
南京鼓樓醫院,又名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前身是1892年加拿大籍傳教士威廉·愛德華·麥克林博士(William E. Macklin,馬林)創建的「基督醫院」,目前為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也是全國成立較早的西醫院。
【南京大學校醫院】
南京大學醫院成立於1978年,是一所一級甲等醫院。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食堂】
位於南京大學南苑綜合樓,有第1-3食堂。
【提醒與注意事項】
請勿踐踏草坪;個人非常不建議這麼做。尤其是草坪恢復生長的階段;
請勿未經允許隨意進入科研院所及辦公大樓;
請勿大聲喧譁、亂丟垃圾、攀折花木;
貓咪雖可愛,擼貓須謹慎,要小心被撓;
在鼓樓食堂就餐,請遵守秩序排隊購買餐票;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