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的冬天來的比較晚,直到十一月底連續陰天四五天後,終於在11月29日颳起了風下起了雨。12月1日早晨起床,雨停了,天空還飄起了雪花,氣溫明顯下降。突然來了興致想去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去轉轉。因為是臨時決定,所以沒有做功課,計程車師傅把我送到了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門口(回去後才知道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分為南園和北園),於是我就在北園裡轉了一圈就回去了。
這裡是歷史上有名的金陵大學的校址,歷史上的金陵大學是1888年的美國基督教會以美會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金陵大學是中國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持有金大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所以金大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分布於海內外,使金大飲譽國內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1952年院系調整,合併為現在的南京大學。2006年,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北園正門。上書「南京大學」,兩旁立柱為「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均為毛主席手書集字,大氣磅礴,氣勢恢宏,把南京大學的大門襯託的更加氣派。
進入校門後是標誌性的梧桐大道,因為當時拉有橫幅就沒拍,拍了空中的梧桐枝葉。
我貼著中央大道右邊繼續向前走,走到有小路處,我右拐了,以下是沿途風景。校園裡的植物和建築經過兩天的雨水衝洗後,顯得非常乾淨,看著很舒服。校園的景觀真是360度無死角絕美的立體畫卷,隨意來一張都是經典。
右拐後向前走,就看到了右手邊的小禮拜堂,現在叫小禮堂,建於1916年,由中國建築師齊兆昌、美國費洛斯與漢密爾頓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它的造型酷似《西遊記》裡孫悟空為躲避楊二郎的追蹤所化身成的小廟,只是屋後少了旗杆。下面第一張圖片是堂前鍾亭,是南大百年校慶期間重建的,原鐘亭解放前被毀。
站在小禮堂前,向南看去,有一幢不知名的建築在一排松樹掩映下顯得古樸別致。
走過小禮堂,就來到立「金陵苑」字樣的植物景觀處。
沿著「金陵苑」對面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就看到了南京大學地標性建築塔樓,名為北大樓,建於1917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大樓為歇山頂式,筒瓦屋面。中部有一座高五層樓的塔樓,塔樓頂部為十字形脊頂,將大樓分割成對稱的東西兩半。樓體是由明代城牆磚砌築而成,這些有著600年歷史的牆磚以及盤繞其上的爬山虎,讓整棟樓顯得格外的寧靜古樸和厚重。
西大樓在塔樓西南側,緊挨著塔樓,原名裴義理樓,建於1926年,由齊兆昌設計。裴義理,加拿大籍美國人,林業學家。之所以歷史上稱之為裴義理樓,是為了紀念裴義理教授創辦農林科的卓著功勳。建築為歇山頂,筒瓦屋面,大樓底部為明代城牆磚砌築,上部為青磚砌築。建築在門口幾棵植物的襯託下,民國味更濃了。
聽說塔樓東南側還有個東大樓,初名科學館,建於1913年,由建築設計師齊兆昌設計。圖書館,建於1936年,遙對北面的北大樓,由中國建築師楊廷寶設計。北園裡還有賽珍珠故居和何應欽故居。由於匆忙,再加上室外還飄著小雪,天氣還是蠻冷的,所以這四個建築就沒轉到。
西大樓的南邊是大禮拜堂,現在叫大禮堂,由美國芝加哥帕金斯建築事務所於1917年設計。建築仿造中國古代廟宇,外牆用明代城牆磚砌而成,磚銘印記至今依稀可辨。這棟建築由於牆體沒有爬山虎纏繞,房前屋後的植物不是很多,所以能清晰的看到斑駁而古樸的牆體,建築的年代感和滄桑感顯露無遺。
從西大樓和塔樓間的小道往北走,就有一條東西小道,往東走是塔樓的背面。
沿塔樓背面小道一直往西走,看到了在西大樓後面的學生宿舍(後來才知道的,所以只拍了個側面)。
沿路繼續向前走,看到操場前的小道左拐前直走兩三百米處,右手邊有條較寬的路,這條由西往東的道是通往剛進大門的中央大道的。沿路主要是植物居多,且高聳筆直,看上去很有年代感。經過兩三天的雨水衝洗,樹幹的顏色呈深褐色,樹葉的顏色顯得更加的明亮,深綠色的松葉、金黃色的銀杏葉、綠色的香樟樹的葉子,還有紅松在一起,顏色豐富且有層次感。粗壯的樹幹上爬滿了青苔,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置身於民國建築群中,恍若穿越一般。讓我想像了一百多年前這些建築的存在是何等的氣派,感受了這曾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的學府的秀麗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