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挖苦簡化字的打油詩,就像《推背圖》,有句話一語成讖。
先看這首打油詩: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
可巧的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賊仍是賊!
仔細琢磨這些話,很多居然成了現實,咱就說那句「鄉裡無郎」。我三年前回了趟農村老家,村裡都剩下老年人了,幾乎看不到小孩。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帶走了孩子,鄉裡的小學由於沒有生源,也都廢棄了。
簡化字在掃除文盲,提高書寫效率方面,功不可沒,可到了如今的電子書寫時代,只需要點一下簡繁轉換,就能輸出繁體字,簡化字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繁體字能夠完整地體現出文字的演變過程,一筆一划都有著豐富的內涵,而簡體字不僅僅是簡化了筆畫,就連文字本身的含義也被逐漸削弱了。
漢字原無簡繁之分,繁體字的稱謂,是相對簡化字而言的,它應該叫正體字,簡化字是作為書寫工具的一種變通和輔助。然而漢字不僅僅是書寫工具,它還蘊含著深刻的意義,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樣一首唐詩,用繁體字書寫,和用簡體字書寫,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每年度評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漢字,作為「年度漢字,年度成語」,以反映時事、表達心願、抒發情感,只有繁體字才能傳遞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意義。
外國人都仍在沿用繁體字,我們的年輕一代,卻不識不用,良可惜也。甚至有人因為使用繁體字發表文章,而被網友狂噴。我個人認為,在日常使用時,當然應該用簡潔明了的簡體字,但翻印一些古籍,古典名著時,還是保留原有的風格,用繁體字的好。風景名勝,旅遊景點,也應該使用繁體字,體現文化氛圍,按照不同的用途,兩種字體並存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