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洪山體育館再次開放的日子不遠了。8月4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湖北洪山體育中心了解到,由洪山體育館改建的武昌方艙醫院從7月24日開始拆除,目前已基本拆除完畢,將逐步恢復場館功能。
而中心英東遊泳館早在6月18日就開始試運行,當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儘管有預約、限流等限制,每日健身人數仍達近千人;7月11日正式開營的陽光青少年體育夏令營開設了體育舞蹈、小籃球、羽毛球等8個項目,目前一期課程已經順利結束。「最近來遊泳館健身的人越來越多,從場外等候進館的隊伍就可以看出來大家高漲的健身需求。我們的體育場館也終於將恢復往日人氣了。」
昔日「方艙」恢復原貌
洪山體育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核心地段,是洪山體育中心的主要場館,於1986年對外開放。2019年,體育館剛剛完成升級改造,成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男子籃球比賽場館。
武漢新冠疫情發生後,為收治輕症患者,洪山體育館被改造成武昌方艙醫院,共收治上千名患者。
2月5日晚,救護車駛入武漢洪山體育館,首批病人入住武昌方艙醫院。30多天後,3月10日,最後一批患者病癒出院,至此,武昌方艙醫院正式宣告「休艙」。
7月24日,武昌方艙醫院開始進行拆除,隨著病床、臨時電力設施等方艙醫院配置被清除,偌大的場館一點一點恢復原來的模樣。
8月4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洪山體育中心了解到,目前拆除已基本完成,將逐步恢復場館功能。「在武漢疫情防控應急響應調整為三級後,為滿足群眾的健身需求,我們就做好了開放的準備。」
據洪山體育中心介紹,除體育館外,目前中心遊泳館、體育夏令營等已經開始恢復開放。「英東遊泳館是6月18日開始試運行,連續4天面向社會免費開放,6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的,是湖北省第一家正式對外開放的室內遊泳館。陽光青少年體育夏令營是在7月11日正式開營的,開設了遊泳、小籃球、體育舞蹈、中國象棋、羽毛球、兒童平衡車、武術、擊劍等8個項目。」
遊泳館可憑預約入館
洪山體育中心介紹,為迎接場館重新開放,中心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以已經正式開放的英東遊泳館為例,前期,英東館遵照室內遊泳館開放指南落實了一系列防控預案和措施,工作人員和救生員全部接受了相關培訓和健康檢測,同時進行了兩次全面的消毒消殺和泳池的徹底清洗換水。此外場館還啟動了內部維修清潔、空氣和水質檢測合格等準備工作,對淋浴間熱水設備和吊頂進行維修調試。
為了避免聚集,英東遊泳館提前購置了戶外大棚、紅外線測溫儀等設施,設置了留觀室,並安排了工作人員專門提醒泳客間隔1.5米排隊,引導泳客在排隊現場掃碼、測量體溫、鞋底消毒,再進行酒精噴灑消毒,核銷預約登記、測量血壓,「整個流程管控嚴格、有條不紊,泳客們也十分配合和支持。」
據洪山體育中心介紹,為了確保安全,正式開放後英東遊泳館仍然採取預約、限流的方式,限定館內每小時不超過280人,每天15時至21時開放,泳客必須先通過「湖北洪山體育中心」微信公眾號或電話進行預約,方可在預約的時段內購票或刷卡入館。
安全成為諮詢最多的問題之一
洪山體育中心工作人員透露說,目前英東遊泳館每日健身人數達近千人,「數量較去年同期相比肯定有一定減少,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仍然採取了比較嚴格的預約、限流的方式,每天開放時間也減少了3小時,以防止館內人員過多,產生聚集。另一方面是今年疫情的原因,對各個行業都有一些影響。」
不過,工作人員也提到,近期以來,前往英東遊泳館健身的人日益增多,「從場館外排隊等候的人群變多,就可以看出大家高漲的健身需求,我們的體育場館終於將恢復往日人氣了。」
據他介紹,疫情結束後,前來健身的人普遍對安全性比較關注。「針對大家的這種心理,我們一是全力做好消毒消殺工作,嚴格執行限流等管控措施。為確保消毒消殺到位,中心在遊泳館大廳及更衣室安裝了紫外線消毒燈,每天閉館後開啟。同時,每天開放前進行一次全面噴灑消毒,開放中對閘機、樓梯扶手等公共區域進行消毒劑擦拭消毒,閉館後再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潔消殺。合理管控更衣櫃和衝洗淋浴頭,間隔發放使用,實行一用一消毒。遊泳池全天開窗通風,更衣室全天開啟新風系統。泳池池水和淨腳池池水消毒按國家標準嚴格執行,每兩小時檢測一次,切實保障健身群眾安全。同時,我們也在遊泳館大廳滾動播放我們的消殺宣傳視頻,在微信公眾號多次公布消殺工作開展情況,消除群眾的恐懼和顧慮。」
談起昔日那段被改建為方艙醫院的經歷,洪山體育中心負責人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形勢一度十分危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洪山體育館瞬間改為方艙醫院,其功能分區、運行流線、保障需求發生極大變化,各方之間磨合時間短,場地、人員不熟悉,對接協調保障難度大。大家始終堅持生命至上,以救護為中心,全力投入方艙保障工作。從2月5日收治第一批病人到3月10日正式休艙,共收治病人1124人,創造了病例零死亡、病患零投訴、出院零回頭、院感零感染、安全零事故的記錄。對於湖北體育系統來說,貢獻了體育力量,彰顯了體育擔當。」
如今,中心工作人員已經恢復正常工作節奏,「感覺我們這個城市又重新生動、鮮活了起來,有重生的感覺。」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孔令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