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修表師」:手持「鐵飯碗」 鐘錶修不完

2020-12-14 中國江西網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故宮修表師」:手持「鐵飯碗」鐘錶修不完

  亓昊楠

  亓昊楠

  不單單是單霽翔,故宮的大師們這次組團來到廣州。5月22日晚上,故宮修表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亓昊楠出現在廣州圖書館對面的IFC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和觀眾分享他在故宮修表的故事。

  修表技藝曾傳男不傳女

  亓昊楠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以前,宮廷裡的修表師主要分三類人。第一類人是西洋傳教士,紫禁城裡專門設立了做鍾處,聚集了一批技術精湛的工匠,專門承接皇帝下達的做鍾任務,這些外國來的傳教士是鐘錶的設計人員,也是加工的技術指導;第二類人是匠役,匠役分南匠、北匠,南匠指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工匠,北匠指北京的工匠,他們都是做鍾處的技術骨幹;第三類人則是做鐘太監,是制鐘處的基本勞動力,從事制鐘的具體活計。隨著時代更迭,會修故宮鐘錶的匠人越來越少,「傳承人主要是工匠家的孩子,傳男不傳女,但因為修表辛苦,做得不好還有可能被推出午門斬首,所以清朝以後,只留下一位徐文磷先生,是我們古鐘錶修復國家級非遺的第一代傳承人」。

  「我的師傅是王津,在故宮修了40多年鐘錶,當時因為人手少,退休後還被返聘回來,繼續修表。」亓昊楠說,修鐘錶一直是一個冷門且辛苦的職業,「我之前師傅也收了兩個徒弟,但都因為辛苦,沒幹多久就走了,我想著做這一行將來餓不死,就堅持了下來。」

  亓昊楠向記者展示了很多修復好的鐘表,有些鐘錶上是一個塔,每到準點報時,塔就會隨著鐘點升降;還有個鐘錶上有個會抽菸的小人,只要準點報時,這個小人就會抽菸,不但會把煙吸進「肚子」,過一會兒還會把煙吐出來。神奇的鐘表引得觀眾嘖嘖稱奇。

相關焦點

  •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這群年輕人這樣說
    在故宮修鐘錶是怎樣的體驗?每個進入故宮鐘錶室的新人,先接觸的都是小鬧鐘、仿古鐘,從拆裝一個機芯的活兒開始做起。  「最基本的就是拆,拆完之後清洗,看有哪些地方需要修,修完再裝回去,再保養。」一個小小的鐘表,往往有非常多的零件和小細節,在這些拆裝練習中,他們需要熟悉不同鐘錶的結構,不斷練習基本功。  發條,是多數機械鐘錶的「心臟」。
  • 王津:再為故宮多修幾座鐘
    「沒有修不下去的鐘表,遇上難的就慢慢修。」王津說,修復古鐘錶文物的活兒可急不來,「鐘錶本身比較精密,你差一點兒,都沒法湊合,你要糊弄它,到最後肯定給你擱這兒了,轉不了」。這份耐性也是磨出來的。「故宮的鐘表,一輩子都修不完」故宮的晴天時,陽光穿過宮殿屋簷,鋪在青石板路上。王津偶爾騎上一輛86年的自行車,去故宮東邊的鐘表館看看。八十件展品靜靜陳列在玻璃櫃裡,有六十件經過他手,或獨立修復,或與其他鐘錶修復師一起。更多的古鐘錶,一輩子難得見一次,「修好了就進庫了,輕易不會出來展覽」。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上大紅,一直隱藏在深宮裡的鐘表、木器、織繡、青銅器等珍奇文物背後的修復師,第一次向普羅大眾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故宮古董鐘錶修復師亓昊楠與他的夫人、故宮紡織品文物修復組組長陳楊分別出現在第一、第二集當中。古老修復工藝引發的熱潮仍有餘溫。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西安65歲女修表匠在小店修表48年 自學英文單詞
    所謂「擇一事,終一生」,從修表匠們的身上能看出中國式的「工匠精神」,這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西安多位修表匠人,他們有的是繼承師傅衣缽、從學徒開始做起的老手藝人,有的是經過專業培訓、擁有品牌授權的高級技師——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工匠精神,不只是回到傳統,更不是守舊,而是從傳統出發,讓傳統在當代的技術背景下,重新賦予新的價值。
  • 世界讀書日 百度直播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故宮鐘錶男神」
    俗話說「成名要趁早」,然而古鐘錶修復技藝傳承人,被眾多網友親切地譽為「故宮男神」的王津,卻在年過半百時因為《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王津本人將自己的走紅歸結於:「打動觀眾的是文物」。愛一行,擇一事,鍾一生,修鐘錶這件事王津一幹就幹了40年,從稚氣未脫的16歲少年,到如今兩鬢髮偶有斑白,「喜歡就能幹一輩子」的初心未曾改變。在多年經手的文物裡,被提及最多的還是「變魔術人鍾」。「變魔術人鍾」被業界認為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錶之一」,有七套傳動裝置,總共一千多個零件。
  • 一眼能看出表的型號價格 他靠修表在重慶買了套房
    早上10點,「竹園鐘錶修理店」白色的招牌下,修表師傅蔣安坐在店中,瘦弱的身軀坐在工作檯上的木椅上。51歲的蔣安是一位傳統的鐘表維修師傅,從事鐘錶維修行業足足30多年,見證了鐘錶維修行業從曾經的門庭若市,到如今的門可羅雀。對於這麼手藝如何傳承,蔣安嘴上不說,心裡卻很著急。
  • 高祖父:為慈禧修鐘錶,為梁思成拍攝應縣木塔
    谷戀村與喬家大院相距不遠。高氏是村中大姓,佔90%以上。谷戀村經商與耕讀傳統相結合,在商賈輩出的同時,也湧現出大量文人。我的高祖父家中兄弟姐妹九人,在男丁中排行老五。為謀求出路,他十三歲進京,在亨德利鐘錶店做學徒,十六歲出徒。之後走西口到內蒙古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與當地人李大女結婚,育有兩子。長子高宗唐,次子高宗文。高宗文在十七歲時早逝。高祖父後在軍閥混戰中隨軍為軍官修表。
  • 匠心對話: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
    剛剛我的主持詞裡面是網易小夥伴們寫的,一定是大家所有人對你們的稱呼——「故宮男神」。 說到故宮的文物修復師,通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大家對於這個職業特別喜愛,也特別嚮往。我在一些論壇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時候,看到一些彈幕,很多人也想做故宮文物修復師,想問一下王津老師,成為一個故宮文物修復師有哪些要求?
  • 大連鐘錶維修如何有保障找修表哥鐘錶維修中心
    而防水變差是因為維修者劣等的技術導致表的後蓋密封不嚴而引起的,真是賠了錢還傷了表,讀者氣憤難當。在此提醒朋友們,在凡是沒有資格認證的街頭鐘錶維修攤點,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得到有保障的維修,必須去專業的的維修站點。那麼,一般來說,街頭維修攤點都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呢?
  • 佛山71歲修表匠人滴答聲中守望舊時光
    「滴答滴答……」隨著齒輪轉動,指針均勻、有力的擺動聲縈繞耳邊,預示著:手裡這塊表的「心臟」又重新恢復跳動。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子表、手機出現,傳統手錶逐漸遠離生活,修表店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西南人民二路,還藏著一間開了38年的鐘表行。
  • 他懇求修好那塊老表,表不停就代表生命在延續!杭州修表匠老冉的...
    「少了個零件,今天還修不來。」他說。所有拆卸下來的細微零件都放在透明的小盒子,他又將這些原路返回裝進手錶。「冉師傅,幫我看一下,我這表指針不走了。」一個客人將手錶遞給冉德明。來修表的李師傅非常認可老冉的手藝。「城西也有鐘錶店,可是我從來不進去的。我認牢他的手藝。現在那些大牌的手錶,售後只會換換電池,技術肯定沒冉師傅好。像他這種純手藝的修表匠,杭州真沒幾個。」
  • 這位東莞人學歷不高 卻成為高級鐘錶維修技師!
    這位曾被媒體稱為「陀飛輪醫生」的錢國標只有初中學歷,年紀40出頭,初中畢業後先到廣東某模具廠學徒,15年前到東莞某工廠任精密模具工程師,十年前辭職專職從事名表維修,並成為一名獨立制表師,不僅修手錶,還設計製作手錶,目前正在申請設計專利和註冊商標。
  • 60歲老人開五平方米鋪子修表,比很多大商場裡的更內行
    如今,手錶成了身份的象徵,修表這一民間手藝開始走向復興。拿到店裡的,不乏伯爵、卡地亞、勞力士、百達翡麗、歐米茄、浪琴等各路名表。 杭州市中山中路312號,有一家「無名」鐘錶店。5平米左右的鋪子,一張老式修表臺,擺放著一盞檯燈和幾件零散的小工具,拿起手錶,戴上放大鏡,59歲的老杭州人王國達一坐下來便的一天。專業維修各類鐘表,兼賣掛鍾。5平米左右的修表鋪子就幽藏天橋底下,如若不是老熟人,還真的很難找到這裡。店鋪雖然沒有名字,但勞力士、歐米茄、卡地亞這些名表都能修。17歲開始在慶春鐘錶店打工,這一幹便是20年。
  • 持修是男是女本名叫什麼 歌手持修個人資料介紹
    持修是這兩年突然火起來的一個新人歌手,他來自中國臺灣,三年前被張惠妹挖掘並且籤約到了自己的公司,從那之後持修正式進入音樂圈。聽過持修的歌的人都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音樂人,只是對於不了解持修的人來說,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持修究竟是男還是女?因為持修總是留著長長的頭髮和齊劉海,而且本人聲音也很輕盈,所以常常會有人誤會他的性別。接下來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持修的個人資料,一起來認識下歌手持修吧。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紀實】故宮古鐘錶修復師——他用最好的年華傾聽時間流逝 (高清...
    今年55歲的「網紅」王津師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進入故宮工作已經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幾十年如一日和蒙塵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一件待修的鐘表運來,需要先拍照記錄、制定修複方案,經過拆解、清洗、補配、組裝、調試,直至運轉正常,才能進倉庫保存。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他們做得了研究,修得了文物,跟得上時代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從高空拍回故宮的全景圖看到,故宮是「歪」的,故宮為何修歪了
    對於故宮這個地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有很多人都會利用休假的時候去故宮裡走走逛逛,想看看故宮的風採。這裡經歷了兩個王朝時期,也經歷了大型的戰役,可是它卻依然還是毅立在那裡,風採依舊,讓我們只要站在這裡,就能感覺到到它當時的輝煌。
  • 廈門老字號鐘錶行的「不老」傳奇
    新華社廈門2月8日電(記者付敏)在廈門,有這樣一家老子號,在許多老店因為陳舊的商業模式無法盈利只能黯然倒下時,它卻延續著「不老」傳奇,日久彌新。這就是廈門本地人盡皆知的盛昌鐘錶行。  盛昌鐘錶行從1928年創辦開始,如今已經近88歲「高齡」。
  • 90後經管專業大學生傳承祖上修表手藝 月入萬元
    在張家,修表是一份祖傳的手藝,張瑄的太爺爺、爺爺都是修表匠出身,父親也精通修表。到張瑄時,已是第四代,所以,他的選擇,在無形中便有了家族傳承的神聖意義。 「當時好幾個單位招聘我,待遇很不錯,但是我都放棄了。」昨天下午,在他位於西大街的小店裡,這個25歲、長相帥氣的小夥摘掉罩在眼睛上的放大鏡,抿著嘴笑,「表面風光,實際上很枯燥,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一坐就是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