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在聯防聯控部門帶領下,大家共同努力下
相關監測措施也實施起來
「額溫槍」大家都不陌生了
經過一個街口,對準額頭「滴」一下
36度多的額溫,讓大爺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再經過一個路口,對準手腕處「滴」一下
36度多的手溫,讓大娘露出了完成神聖任務的笑容
但是,我鬱悶了,那是測哪裡比較準?
而且,為啥我有時測同一位置都不一樣的溫度?
額溫計一般的正常使用環境應當是:
16℃至35℃的室內
在戶外使用時,天氣太冷或太熱都會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
建議在使用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酌情尋找適合的室內場所再次測量,具體按照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進行。
如暫時沒有理想的測量環境,比如在空曠低溫的室外環境中,建議可以採取以下兩種辦法:
還有,大家測的方法也並不一致,那怎樣才是正確的測法?
此外,被測者長時間開暖風或被測者長時間處於室外低溫環境中,都可能導致其額頭表面溫度的暫時偏高或偏低,應當等人體溫度平衡後再進行測量。
該特別注意的一點是:
一些紅外額溫計具有物溫模式和體溫模式,測量人體溫度時,應確保紅外額溫計處於體溫模式。
說完額溫槍,那我們說說我們一時測額,一時測手,究竟哪個最準?
在醫學上,評估人體是否發熱,可以觀察的是:
腋下、口腔、肛門以及耳溫。
由於耳部深處更接近腦的內部,因此耳溫對發熱表現的更加敏感。肛門更貼近體內,因此升溫的程度也更高一些。
相對來說,腋下溫度與體內溫度相差的幅度會更大一點。
由此,檢測不同部位得出的發熱溫度是不一樣的。
在以上的常規檢測部位中,除了耳溫外,均不適宜用於大人群的防疫檢測情況。而耳溫作為檢測標準是由於近似認為它更接近動脈,且能夠體現腦部溫度,因此同樣能夠體現腦部溫度的額溫,就更具有判斷發熱的臨床意義。
不過,由於耳內腔道狹窄,耳溫計在使用過程中難免出現接觸現象,有交叉感染的風險。如果加用一次性耳套,則會增加測量成本。
相對來說,手腕由於處於人體的末端位置,對於人體真正溫度的體現能力更差。
另外,額溫槍在設計最初,會根據額頭表麵皮膚溫度與人體體內溫度差異進行校正,並不適宜用於手腕測溫。因此更加推薦「額溫槍」就應用於額頭測溫,而不是手腕。
但是,額溫槍也是可以測手腕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如果要用額溫槍測量從室外進入室內的人的體溫,或者在室外進行體溫測量時,最好測量被衣服覆蓋的部位,比如手腕或者脖子,讀數會更準確一些。
(特別在室外,剛被大風吹完。還是測手腕吧😂)
除了有衣物保溫之外,手腕本身的溫度也相對穩定。在清醒的時間裡,腕部溫度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比起暴露在外風吹日曬的額頭,波動還不算太大。
好吧,說完最近大家天天見的額溫槍,下次咱們說說從小見到大的水銀溫度計它的那些事,敬請關注。
疫情當下,「健康荔灣」與您,攜手向前
記得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