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 | 華農解析水虻基因組圖譜和腸道微生物組降解規律

2021-02-17 生信寶典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吉斌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黃勇平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對武漢亮斑扁角水虻純化10代的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獲得了高質量水虻基因組圖譜,並對水虻轉化不同有機廢棄物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分析,揭示了水虻能在畜禽糞汙等惡劣環境中高效利用有機廢棄的機制。

研究結果於2019年11月25日在線發表在細胞生物學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IF=17+)上。

隨著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和餐廚剩餘物、畜禽糞汙等廢棄物的圍城,糧農組織號召全世界利用食用昆蟲將有機廢棄物質高效資源化,滿足畜禽和人類對飼料和食物的需求,並能淨化環境。水虻優良品系的開發和水虻轉化有機廢棄物的工業化應用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

華中農業大學喻子牛、張吉斌教授課題組從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引入水虻養殖技術,採集全國不同地區的野生水虻進行室內馴化,通過3年的努力,成功獲得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轉化有機廢棄物的亮斑扁角水虻武漢品系,並解決了水虻大規模飼養的關鍵技術,建立了水虻與微生物聯合轉化有機廢棄物新工藝。

為了對水虻武漢品系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課題組對系野生型雜合性高的亮斑扁角水虻武漢品系進行純化,培養出亮斑扁角水虻武漢純化品系。

隨後,張吉斌教授課題組與黃勇平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獲得了高質量水虻基因組圖譜,並通過對水虻轉化不同有機廢棄物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分析,揭示了水虻能在畜禽糞汙等惡劣環境中高效利用有機廢棄的機制。

該研究進一步研發了一種基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高效方法,獲得了水虻不具有飛行能力的品系,並增強了飼養能力的表型,為水虻應用基礎研究、優良品系的開發和水虻轉化有機廢棄物的工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華中農業大學蔡珉敏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吉斌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黃勇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外專局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19-0252-6

推薦閱讀



學習津貼

單篇留言點讚數的第一位(點讚數至少為8)可獲得我們贈送的在線基礎課的9折優惠券

越留言,越幸運。

主編會在每周選擇一位最有深度的留言,評論者可獲得我們贈送的任意一門在線課程的9折優惠券(偷偷告訴你,這個任意是由你選擇哦)。

高顏值免費在線繪圖

往期精品

畫圖三字經 生信視頻 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體會 TCGA資料庫 Linux Python 

高通量分析 免費在線畫圖 測序歷史 超級增強子

生信學習視頻 PPT EXCEL 文章寫作 ggplot2

海哥組學 可視化套路 基因組瀏覽器

色彩搭配 圖形排版 互作網絡

自學生信 2019影響因子 GSEA 單細胞 

後臺回復「生信寶典福利第一波」或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教程合集



相關焦點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了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的馴化。 據科研人員介紹,目前我國天然橡膠年產量不足年消費量的20%,遠低於國際公認的30%安全保障線,巴西橡膠樹的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研究是國際上競爭激烈的熱點領域。2013~2016年,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的研究團隊利用二代或者二代與三代測序雜合組裝技術共發表了4張橡膠樹的基因組草圖。
  •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33:40 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Emiley A. Eloe-Fadrosh小組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 分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協同代謝關係,「代謝組+」聯合助力!
    美格基因即將推出代謝組業務,運用「代謝組+ 」的多組學策略助力微生物研究,將微生物研究推向更高水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多組學聯合助力微生物研究的經典文章,文章運用宏基因組+宏轉錄組+代謝組學解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間協同代謝關係,以下文章來源於宏基因組。
  • 可降解激酶基因組的揭示有利於降解劑的研發
    可降解激酶基因組的揭示有利於降解劑的研發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4:14:25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Eric S. Fischer、Nathanael S.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 6 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Cancer Cell基於多層組學整合分析的瀰漫胃癌蛋白基因組圖譜研究
    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s)是一種多組學分析體系,包括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翻譯後修飾組等,從多組學層面重新定義疾病的分型、挖掘潛在的治療靶點,最終在蛋白水平上發現與腫瘤相關的基因突變、表達變化及關鍵分子調控機制,以進行更精準的用藥指導和藥物開發。
  • Cell子刊發布人體腸道病毒基因組:一份全新噬菌體基線資料庫
    ,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病毒等等,它們共同在宿主中發揮重要作用,並與人類一同進化。 2003年,人類腸道病毒組的首次宏基因組研究已經揭示,人類腸道中含有大量病毒(超過10^12種)。而且,這些病毒大部分都是複雜、多樣的噬菌體,它們通過捕食細菌和水平基因轉移,在形成微生物群落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 CellPress|構建可降解激酶組圖譜為加速降解藥物開發提供資源
    儘管被FDA認可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劑數量不斷增加,但只有7%的人類激酶組已經用於治療探索,並且還有更多的激酶靶標等待發現。本文中,作者構建了一個可降解激酶的實驗圖譜,它可把所有的激酶分支作為靶標,並且包含超過200種激酶,這些資源都放在了網絡上(https://proteomics.fischerlab.org)。這些資源可以加快化學探針的開發、藥物發現和蛋白質降解途徑的基礎研究。
  • 我國科學家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資助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並揭示其獨特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這是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Cell:首個激酶組圖譜為開發靶向癌症相關激酶的降解劑奠定基礎
    對於希望利用一種強大的新技術來降解稱為激酶的細胞酶的科學家們來說,選擇可能有點令人難以作出。約有514種不同的蛋白激酶在人體細胞中工作,佔整個人類基因組的2.5%。了解其中的哪些蛋白激酶可以被降解,以及哪些藥物分子可以最好地執行這種降解,可能會加快開發靶向攻擊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的激酶的治療方法。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MOLLY 等設計了含有阿拉伯糖、果膠、木聚糖、糊精、澱 粉5種不同碳源的培養基研究不同營養組分對腸道菌群的影響。通過測定了菌群數量、揮發性脂肪酸、19種酶活性等數據和人體內數據相比較,發現數據之間比較吻合,證明了此模型能可以模擬人體腸道來研究微生物菌群互作和變化規律。此模型較之上述模型多了模擬食糜從胃到小腸的這個過程,更加接近人體正常生理學的過程。
  •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55:55 美國康奈爾大學Iwijn De Vlaminck和Hao Shi研究組合作繪製了微生物群落的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 科學網—小葉茶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首次完成
    染色體級別的「碧雲」茶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高立志供圖 本報訊 近日,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www.biorxiv.org)在線發表了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採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技術,在20多個代表性小葉茶品種中選用雜合度較低的小葉茶良種「碧雲」,將組裝獲得的約2.85Gb 的基因組序列掛載到了15 條假染色體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茶樹中國茶變種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中國農大孫振鈞團隊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通過全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蚯蚓全球分布的分子機制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1-01659-4  成果簡介 2021年1月29日,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孫振鈞教授課題組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 Nature Genetics:科學家破譯金絲猴基因組,解析植食性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諾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金絲猴的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為解析金絲猴適應植食性的分子機制、系統發育和進化提供了遺傳基礎,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11月2日在線發布於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 2018年6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他隨後注意到表達這種標誌物的細胞能夠分成兩組---一組表達高水平表達piwi的細胞(適當地被稱為piwi-high細胞)和另一組表達低水平表達piwi的細胞(被稱為piwi-low細胞)。當Zeng研究過這兩個細胞群體中的成員時,他發現僅那些piwi-high細胞符合neoblast的分子定義。因此,他拋棄了piwi-low細胞。
  • Cell年度巨獻——2020年閃閃發光的醫學評論和研究
    但是,這些答案需要有足夠質量和數量的數據來減輕偏差。缺乏患者同意限制了回訪特定患者以驗證獲益的能力。在所有分子醫學、幹預或真實世界的試驗中,需要有足夠的患者進行篩選和入組,以確定罕見或複雜的關聯和益處。我們開始了解分子醫學的基礎層:基因組學的臨床意義。
  •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微生物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相關軟體和資料庫的研究進展
    in microbial genomics and functional genomicshttps://doi.org/10.1093/bib/bby013作者:Feng Gao作者簡介:https://scholar.google.co.jp/c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