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別人家寶寶肚子鼓鼓的覺得很奇怪 ,肚子不是應該扁扁的嗎?看看自己的肚子也是扁扁的呀。當自己的寶寶出生之後才發現,小孩子的肚子好像都是鼓鼓的呢,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吃了一頓飽飯之後,肚子就像個小西瓜一樣,特別明顯。
新生兒出生15天,肚子特別鼓,是怎麼回事?
正常來說,新生兒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吃和睡,一般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護理不好,小寶寶也會出現一些常見的小麻煩,不讓爸爸媽媽偷懶。就比如說,肚子鼓鼓的,這已經足夠嚇壞新手爸爸媽媽了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新生兒的肚子會鼓鼓的。
1.正常的生理現象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因為胸部還沒有發育完全,其實是以腹式呼吸為主的,在進行腹式呼吸的時候,寶寶的腸子裡面會開始充氣,蠕動,畢竟小寶寶的肚子也不是很大,被這些氣體這麼一撐開,就會覺得寶寶的肚子鼓鼓的。
怎麼辦?
對於寶寶的這種現象這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寶寶正常吃奶,正常睡覺,體重正常增加,爸爸媽媽是不用管的。等寶寶長大一點,慢慢的開始站立起來就會變成胸式呼吸,肚子也就沒那麼鼓了。
2.疾病引起的
這種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我們普通人是解決不了的,比如說新生兒一些腸道的疾病,如果患有這方面的疾病,小寶寶也會出現腹部鼓鼓的情況,當然,一般還會伴隨其他症狀。
爸爸媽媽也不用太擔心,這種先天性的疾病在寶寶出生的時候醫生也能看出來一些不同,況且,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還需要體檢,有問題的話醫生肯定會告知的,所以這個也可以忽略。
3.寶寶便秘
寶寶如果體內的水分不足就會引起便秘,比如說母乳餵養的寶寶,因為媽媽吃了較多上火或者油膩的食物,而寶寶的腸胃功能又還沒有完全發育好,又比如說,奶粉寶寶餵養不當,奶粉不適合寶寶的體質等等,導致寶寶上火,腸胃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寶寶便秘。
如果寶寶便秘了,寶寶的肚子看起來也會有點鼓,當然啦,由於小寶寶的生理特徵,肚子本來就是有點鼓的,所以就算便秘也不能一眼就看出來。
但如果寶寶便秘了,在排便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排便困難而哭鬧,或者排便的時候小臉一直憋著,用力排便呢。
而爸爸媽媽應該做的就是要幫寶寶儘快緩解便秘的情況,不過,寶寶便秘一般多發生在奶粉寶寶的身上,畢竟母乳的含水量還是比較多的,吃母乳的寶寶很少會便秘,反而大便的次數還會比較多比較稀。
半個月大的小寶寶一般兩個小時吃一次奶,媽媽可以在兩次奶的中間適當給寶寶喝點水,給寶寶的腸胃補充點水分,每次5毫升左右就合適,每天2一4次。寶寶還小,這時候每次吃吃奶量大約也只有60~90ml左右,如果水餵多了,就會影響奶量的攝入。爸爸媽媽平時可以給寶寶按摩腹部,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在幫寶寶按摩的時候,最好距離寶寶上次吃奶時間一個小時左右,把寶寶放在床上,爸爸或者媽媽倒點潤膚油到自己的手上搓熱,然後以寶寶的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的方向輕輕按摩10--15分鐘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爸爸媽媽需要注意了:如果寶寶正在哭鬧,或者正在進行的時候哭鬧,最好馬上停止這個行為,或者如果寶寶正在睡覺,我們就不要打擾寶寶,換個時間就好。母乳餵養的媽媽要檢查自己的飲食,儘量清淡一些,不要吃過於辛辣,刺激,上火,油膩的食物,多喝點水,降低母乳的濃度,增加母乳的水分。人工餵養的寶寶最好檢查一下,看看寶寶適不適合吃這一款奶粉,如果衝奶的比例沒有錯誤 ,但寶寶還經常上火的話,可能寶寶需要換一款奶粉了。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一下衝奶粉的比例,不要太貪心,私自多加一點奶粉,這樣沒有任何好處,還會害了寶寶。
4.寶寶脹氣
其實寶寶肚子鼓鼓的,很多爸爸媽媽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寶寶脹氣。因為寶寶平時哭鬧,或者媽媽飲食不當等原因都會引起寶寶脹氣。如果寶寶脹氣,寶寶會經常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鬧,這樣寶寶辛苦,爸爸媽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如果寶寶脹氣了,爸爸媽媽也要做一些事情讓寶寶儘快把這些氣體排除體外,寶寶才會舒服一些。
可以給寶寶按摩腹部,方法就像上面那樣。可以給寶寶做排氣操,要不然就簡單的做一個寶寶在空中蹬自行車的動作也行,也能很好的排出氣體。可以讓寶寶趴在爸爸媽媽的肚子上,時間不要太長就好,注意:要保證寶寶能夠呼吸順暢。可以給寶寶飛機抱,讓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把氣體排出來,注意安全就好。給寶寶餵奶的時候不要讓寶寶太餓了,哭鬧了才給寶寶餵奶,要避免寶寶哭鬧的時候進行,還要注意餵奶的姿勢,避免讓寶寶吃到更多的空氣。用奶瓶給寶寶餵奶的話要注意檢查奶孔的大小,千萬不要用太大的奶孔,再給寶寶喝奶的時候要把奶水充滿奶嘴,避免空氣進入到奶嘴被寶寶誤吸。母乳媽媽還要儘量避免吃會產生氣體的食物,比如說豆類,洋蔥等。
半個月大的寶寶肚子鼓鼓的,可能只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說脹氣,如果媽媽發現寶寶各方面都正常,寶寶也沒有放屁,哭鬧,扭動身體等情況,可以忽略不管。如果寶寶經常哭鬧,吃不好睡不好,體重沒有正常增加等,寶寶應該是不舒服了,爸爸媽媽最好檢查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然後及時處理。
我是懶媽媽,一個二胎寶媽,多平臺原創作者,混跡於育兒圈多年,專注於孕產,育兒方面的解答,關注我了解更多。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