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真州府」和「儀徵大碼頭」首席攝影師周曉明摘轉原《儀徵日報》總編輯汪向榮先生發表在揚子晚報繁星上的散文,這是一篇介紹棗林灣旅遊度假區的美文。地震臺,一個偏僻而無人感興趣的地方,筆者卻能將其出神入化地描繪成如此精美的地方,這不得不讓我佩服汪先生的文採,確有過人之處,昨天本已經轉載此文,無奈一天勞累過度,傍晚就睡覺了,醒來之時,已經是下半夜了,就偷懶給自己放了一次假,將當天的事留到了第二天,看來,自己真的是老了,經常懈怠了。言歸正傳,還是請大家欣賞佳作吧——
《玄武巖上的「神奇耳朵」》
作者:儀徵 汪向榮
玄武巖是固化的火山冷凝體,但它根植於大地,連接著地殼,可在人力無法企及的深處充當著「傳感器」。一塊完整無損、沒有裂紋的玄武巖,能夠快捷而準確地折射地震釋放的衝擊波,傳播地球內部崩析、嬗變的信息。人類因此設計了一種俗稱「擺」的儀器,又叫「拾震儀」,安在玄武巖上,通過建立專門機房來採集相關信號,如震時、震中位置、震源深度等,並即時轉換成數位訊號傳輸給電腦進行統一處理、分析,其靈敏度之高連人無法感知的微震都能捕捉到。自然,這樣的機房一般是不讓外人參觀的,免得雜聲的幹擾。在正常狀態下,它甚至可以檢測到幾千公裡外的海嘯等自然災難。
我們言及的晚第三紀玄武巖(經同位素年代測定、古地磁年表校準,其始於今約230萬年,止於今約164萬年),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它隱於蘇中罕見的丘陵深處,被野草和厚土掩蓋,能與之結伴或耳語的除了飛鳥、野禽,就是風雨日月。人跡罕至恰恰使它得以完整保留地理信息和自然密碼。
四十多年前的邢臺、唐山大地震後,設立地震臺成為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水域面積在全國佔比最高的江蘇,最理想的設臺地址就是擁有玄武巖山體的丘陵山區,比如崑崙山餘脈江北蜀崗一帶。蘇皖邊界的盱眙入選了,孤山獨樹的靖江也入選了,而低丘最為密集、曾處長江入海口的儀徵當然不會漏過,蘇中第一、第二山峰都在其境內,銅山地震臺自然應運而生。
在地震臺工作,看似舒適、清閒,但守在偏僻的山坡上,遠離街市,日復一日,不能中斷地觀測紀錄、處理信息,枯燥單調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的。銅山地震臺5位工作人員年齡都在四、五十歲以上,他們已經習慣機械重複地傾聽地球的「心跳」,在與外界隔膜中安度時光。40年了,記不得已監測到區外多少次大小不等的地震紀錄,但他們很欣慰。因為儀徵並不處在地震斷裂帶上,在晚、近期也未發現明顯活動的跡象;而揚州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發生在明朝,震級為6級,其近一次地震則是2012年高郵、寶應的4.9級地震。
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地震監測工作逐步擺脫了被動、滯後的局面。銅山地震臺,作為揚州地震局測震臺網中心的分中心,雖然承擔揚州地區的震情監測、速報任務,但已實現全數位化,擁有數字測震、強震、電磁波三種最新監測手段,納入了省網統一管理、信息共享,具備了震情速報、地震信息交換和簡訊發布三大功能,其監控能力由過去的2.5級提高到2級,地震速報時間則由過去的30分鐘縮短為10分鐘。(刊載於江蘇《揚子晚報》繁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