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宣傳「拒絕『祖安文化』,提倡文明上網」。 資料圖片
「祖安文化」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個體的品德素養,還會對青少年文化生態、特別是網絡文化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它所帶來的審醜取向,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級傳播,深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定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別是家長,應多傾聽青少年的心聲,幫助青少年及時紓解不良情緒,提升媒介素養,引導孩子選擇更具有審美特徵的文化載體,從而代替「祖安」等黑文化的出現。
網際網路是各種亞文化的發源地,也吸引、聚集著大量未成年人。2020年5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93.1%。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研究報告》還顯示,未成年網民在網上遭到諷刺或謾罵的比例高達42.3%。令很多成年人特別是家長不易察覺的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網絡文化——「祖安文化」,逐漸在年輕一代網友中流行開來。該文化標榜「惡語相向」「不積口德」,其主要特徵就是「花式」爆粗口,如此一來,罵人彈幕、P圖搞視覺衝擊、惡意剪輯、惡意「錘人」、詞條侮辱、私信轟炸等惡行,在網絡頻頻上演。
「祖安文化」由何催生催化而來?如不加以遏制,會產生哪些更深遠的不良影響?如何進一步淨化未成年人的網絡空間,有效遏制這種荼毒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的「黑文化」?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祖安文化」是一種粗口文化
疫情期間,孩子們在家上網時長明顯增加。北京某初中學生家長劉女士在幫兒子調試網課時意外發現,自己眼中品學兼優的孩子,居然在網上頻繁地與其他網絡用戶相互攻擊、嘲諷。幾十條留言中,很多用詞和表述方式讓她驚訝,「乍一看沒什麼,但仔細識別發現都是罵人的話,甚至可以說非常惡劣」。詢問過孩子後她才知道,這種表達方式是正在未成年網絡用戶中流行的「祖安文化」。
「祖安」一詞源於某網遊同名服務區,該區玩家以擅長說髒話和罵人出圈,為了不被語言自淨機制屏蔽說話內容,該玩家另闢蹊徑,以獨特犀利、不帶髒字的語言文字來宣洩情緒,達到「嘲諷」目的,由此創造出一套髒話體系。
如今,「祖安文化」已經「火」出圈外,逐漸滲透進現實,侵蝕校園,致使語言暴力在青少年中流行,一些未成年人紛紛以「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自居,熱衷於比拼誰罵得更有創造力,藉此肆意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網際網路協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委員朱巍認為,「祖安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粗口文化,「『祖安文化』是為了避免被網際網路關鍵詞查詢屏蔽,改變了罵人的方式,以比較隱晦的方式來罵人,它跟現實生活中的粗口罵人是一樣的。」
朱巍認為,「祖安文化」有三個特點,一是只有在線上才能體現出特殊含義,所以基本只存在於線上的各種「圈」裡。第二,主要發生在一些亞文化的圈裡面,比如說「飯圈」,其主要成員都是未成年人。第三,「祖安文化」不只單純罵人,基本都伴隨著人肉搜索,繼而衍生成網絡暴力。
「『祖安』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受『飯圈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影響。在『飯圈文化』中,充斥著網絡水軍、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群體詆毀、煽動網暴、誹謗詆毀,甚至好像發展成一個生態鏈。在此過程中,這些未成年人所用的手段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危害網絡安全、危害個人人身安全的行為」,經過長期觀察,朱巍發現,「祖安文化」所呈現出的暴戾之力以及產生的社會危害度、對網際網路治理的影響和對被侵權人產生的傷害均非常大。
「祖安」的流行與網絡傳播的特性以及青少年的個性特徵有關
「祖安文化」本存在於網遊等小眾社群,為何會滲透進現實生活,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甚至汙言穢語成為一種創造力的比拼?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青年教育藝術研究院國內研究室主任陳苗苗認為,「祖安文化」的流行與網絡傳播的特性以及青少年的個性特徵有關。「網絡傳播使人際傳播不再受距離的限制,『祖安』髒話出現後,在青少年網絡社群中通過裂變式的人際傳播,迅速『出圈』。再加上青少年群體中一些『祖安』意見領袖線上線下推波助瀾,『祖安文化』就開始從網絡人際圈向外輻射和延伸,傳播到現實社交圈。另外,『祖安』髒話會被一些青少年群體加以模仿、推崇甚至創意改造,和青少年的個性特徵有關。」
陳苗苗列舉道,首先,青少年的情感具有爆發性、衝動性等特點。「祖安」誕生在網絡環境中,網絡的交往特點是無接觸,那麼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情感、語氣甚至動作的時候,要想表達出力量,就會在表達方式上做文章。從這點上看,簡單粗暴的髒話恰好能滿足一些青少年的需求,被一些缺乏辨識力的孩子使用、傳播、再創造。
其次,青少年喜歡標新立異。「祖安」詞彙特點和表達方式,雖然不夠美,卻有著標新立異的長相,容易吸引青少年。
第三,青少年需要歸屬感,在網絡圈子裡行走時,如果對方使用「祖安文化」,他會選擇從眾,增加集體認同感。
第四,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識力,且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所以不容易考慮到「祖安」的暴力、戾氣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甚至會侵犯對方的名譽權。
「『祖安』以說髒話為特色,有些青少年認為這有助於自己緩解情緒上的痛苦,但其實通過『祖安』來轉移壞情緒,實在是弊大於利。『祖安』不僅是不文明的語言表達,還會導致青少年對什麼是文化美產生錯誤的價值判斷,長此以往,邊傳播邊創造,容易把自身變成一個無禮之人。」陳苗苗提醒道, 「『祖安文化』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個體的品德素養,還會對青少年文化生態、特別是網絡文化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它所帶來的審醜取向,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級傳播,深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為青少年塑造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
今年8月至9月中旬,各地網信部門、教育部門集中清理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祖安文化」「黑界」等不良信息97.5萬餘條,累計關閉違法違規網站平臺6000餘家,處置相關問題帳號、群組64.7萬餘個。
「治理『祖安』不能僅停留在刪除相關信息,一定要追查發布帳號,線上線下統一治理,否則這種文化無法根除。」朱巍指出,以「祖安」為代表的這種線上文化,實際結合著多種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情況出現,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就要追究侵害未成年人權益之人的責任,從線上到線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採訪中,專家普遍認為,「祖安文化」與家庭氛圍無必然關係。但清除這種文化,可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找到破解之法。
陳苗苗發現,熱衷創造「祖安」的青少年有一些共性的心理訴求,那就是不良情緒宣洩。
引發他們不良情緒的問題有哪些?他們的不良情緒為什麼沒有得到健康的紓解?
陳苗苗認為,這些問題可能更是催生「祖安」的源頭。她建議,首先,一定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顯示,學業壓力、同伴關係、親子關係是引發青少年煩惱的前三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對此加以重視,調整『重智輕德』的傾向,扭轉功利化育人的價值理念,加大對青少年個性特徵的研究和尊重。特別是家長,應多傾聽青少年的心聲,幫助青少年及時紓解不良情緒。」她表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孩子的需求與喜好,引導孩子選擇更具有審美特徵的文化載體,從而代替『祖安』等黑文化的不斷出現。」
其次,家庭和學校要關注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陳苗苗認為,更多青少年會選擇跟風、推崇、助力「祖安」,也暴露出一些青少年在媒介素養能力上的匱乏,「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缺乏辨識力,無法辨識出『祖安』是好玩、搞笑、有創意還是低俗、無禮甚至因其包含欺凌暴力而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讓青少年遠離網絡在今天幾乎是不現實的。陳苗苗認為,更現實的策略是「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讓青少年了解網絡空間有其雙刃劍屬性,是否要推波助瀾、是否要成為某社群中的一員,首先要運用自己的媒介判斷力去辨識。」
她建議,家庭媒介素養教育要受到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的內容特別需要與時俱進,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包含媒介素養。「家長不僅要幫助孩子學會管控自己的媒介使用時長,還應該跟孩子多討論媒介作為雙刃劍的兩面性,避免孩子對媒介資源不加分析、照單全收。」
「一些精神分析原理指出,青少年如果在主流文化裡得不到肯定和承認,就會通過亞文化群體獲得歸屬感。因此,家庭和學校都應該努力使青少年在主流文化中獲得肯定與承認。」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建議,家長還應多創造寬鬆民主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在家庭中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不感到壓抑;堅持對孩子進行明辨是非的教育,避免孩子形成錯誤的是非觀。
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塑造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方式,多帶孩子參與高尚文雅的藝術活動,讓孩子眼睛和耳朵能夠看到和聽到更為美好的精神世界,讓粗鄙的文化無法在其心中生根。」殷飛說。(記者 周韻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