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出口成髒」的「祖安文化」汙染校園

2020-07-16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京報

「皇帝新衣」式的科研造假,不僅會誤導孩子,更會敗壞教育風氣、學術風氣。

前不久聽兩個小男孩談話,被他們的髒話震驚,繼而又感到好笑——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如果是我小時候這樣說話,肯定會被老爸一個耳光扇過來(編輯註:打孩子是不對的)。我至今還記得,在某個夏夜,我模仿成年人說了一句隱晦的髒話後,父親痛斥我不懂事給我造成的尷尬。

「祖安文化」是一種語言暴力

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兒時接觸的信息要多得多,泥沙俱下,給孩子帶來的衝擊首先就反映在語言上。據《半月談》的報導,如今在部分校園裡正在流行髒話,甚至形成了一套髒話話語體系,被稱為「祖安文化」。

有老師發現,班裡即便是成績好的同學,也會在群裡連續噴出髒話。布置作文「給好友寫一封信」,動不動就是「聽說得癌症了?恭喜你!記得請我去你墳頭蹦迪」。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語言暴力。但許多孩子都沒有感受到其中的暴力、汙穢、冒犯,而是一種發洩的暢快、一種負面語詞帶來的狂歡。

所謂的「祖安文化」,指的就是這種以罵人、互噴、「問候對方父母」為主要特徵的所謂亞文化。起名「祖安」是源於某個遊戲平臺中國伺服器的討論區,那裡的玩家因為罵人而著稱,逐漸「出圈」,受到各路網友的「膜拜」。

「祖安文化」這個詞本身就充滿悖論,那些髒話,根本就不是任何「文化」。恰恰相反,它是文化的反面。但在網上這種語言卻非常流行,最終它瀰漫到中小學的現實中,孩子們成為「玩家」和「受害者」。

一個成年人用ID化名在網上發言的時候,語言可能會非常粗鄙,那是一種惡趣味。但是在現實中,面對自己的上司、父母或者朋友,成年人就很少「出口成髒」,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聰明的成人自有一道清晰的界限。

「祖安文化」加速了「童年的消逝」

但在中小學生那裡,這道界限消失了。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並不知道那是「惡趣味」,是見不得光的「髒話」,他們看到的是力量(是的,惡也有力量),是衝擊力本身。到頭來,這也加速了他們「童年的消逝」。

套用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對「能指」和「所指」的區分,小學生使用髒話,只是「能指(符號本身)的狂歡」,而缺乏「所指」(意義)。

由于禁忌的存在,他們在這種「語言遊戲」中感受到某種快樂。成年人越是頭疼,他們可能就越快樂——兒時的某種試探和叛逆,恐怕每個人都深有體會。

只有當他們明白那樣的語言,不但是不得體的,而且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也會真正傷害到自己,他們才會重新審視這套語言系統。

「祖安文化」當然值得擔憂,也讓人痛心。人們希望校園文化能夠更加健康、單純、美好,這都可以理解。但首要一點是,我們必須反思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每當遇到類似的問題,總有家長會說「都是網絡帶壞了孩子」,但網絡本身只是一堆電腦、電纜、伺服器,是所有網民構成了整個網絡。校園的問題,只是最終的「末梢」,根源還在成年人自己。

我們應該反思現在網際網路的語言風格——即便是更多熟人存在的朋友圈,成年人也會動不動就「出口成髒」,揆諸現實,互撕、開噴已充斥於網絡。

孩子們的髒話,來源於玩遊戲時的口口相傳,更是來源於自己的父母。在微博、論壇等更匿名的社交媒體上,更是充斥著各種「網絡暴力」,一言不合就展開謾罵。單獨看一個案例,可能構不成「違法」,也到不了警方出動的地步,但是大量個案就匯集成一種粗鄙成風的語言氛圍。

網絡語言是一種潮流,它和書面語的「文明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也不等於我們就無所作為,任由其敗壞下去。對所謂「祖安文化」,或許很難「徹底剷除」。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警惕,但簡單粗暴的禁止其實也是變相的激勵。我們必須更加耐心,也需要付出更多時間——為了孩子,我們需要創造更多好的語言以及清朗的網絡環境。□張豐(專欄作者)

相關焦點

  • 「家有兒女」警惕孩子的出口成「髒」
    【家有兒女】警惕孩子的出口成「髒」原創 教育面對面RBC 2020-08-18晨霧 / 轉帖最近「罵人」似乎成了一種「文化」,甚至還被央媒點名批評。原來,一種既無根基,也無內涵,表達方式還十分簡單粗暴的「文化」,正在學生之間興起。這就是所謂的「祖安文化」。那麼祖安文化到底是什麼呢?孩子為什麼要說髒話?為避免孩子陷入畸形文化,家長該做些什麼?本期《教育面對面》與您一同關注!
  • 半月談|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半月談記者 蔣芳 貝赫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
  • 半月談 |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半月談記者 蔣芳 貝赫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
  •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來源:半月談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調查發現,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部分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
  • 莫讓「祖安文化」汙染未成年人心靈
    「祖安文化」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個體的品德素養,還會對青少年文化生態、特別是網絡文化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它所帶來的審醜取向,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多級傳播,深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 半月談:滿口髒話卻引以為傲,「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調查發現,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部分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滿口髒話卻引以為傲,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南京某初三班主任葛老師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學生在發生摩擦時常常飆一些「戾氣非常重的詞」。
  • 祖安文化是什麼梗什麼意思 祖安這個梗是怎麼來的介紹
    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  調查發現,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部分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
  • 如何看待「祖安文化」
    「祖安文化」起始只是一場互相無意義對罵的狂歡,部分人藉此發洩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情緒。但是當這種文化流傳開來,在網絡上不斷傳播戾氣,無疑會讓更多人感到不適,引起未成年人效仿,甚至釀成網絡暴力事件。 其實不難發現,未成年人「出口成髒」無非一場對成年人世界的語言暴力,或者說「祖安文化」的模仿秀。
  • 新華社髮長文批評「祖安文化」:真的該管管了
    調查發現,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部分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1. 滿口髒話卻引以為傲,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南京某初三班主任葛老師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學生在發生摩擦時常常飆一些「戾氣非常重的詞」。
  • 滿口髒話卻引以為傲,「祖安」現象正侵蝕著校園
    調查發現,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部分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滿口髒話卻引以為傲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某初三班主任葛老師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學生在發生摩擦時常常飆一些「戾氣非常重的詞」。有些時候,幾個學生看表情、看氛圍都只是在交流、開玩笑,但口中的詞「髒得令人震驚」。
  • 不能坐視粗鄙的「祖安文化」侵蝕校園
    作者:與歸(媒體評論員)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罵人風潮」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據媒體報導,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如江蘇南京某初三班主任葛老師,便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學生在發生摩擦時,常常飆一些「戾氣非常重的詞」。
  • 要為「出圈」的祖安文化「除圈」
    近來,隨著「祖安話」的出圈,所謂的「祖安文化」也在網絡上形成一股以「爆粗口」「口吐狂言」為特徵的效仿之風,其中不乏學生。他們在網絡世界中也構建起一個暴戾、混亂的「地下之城」,甚至將「祖安話」嵌入校園現實生活中的話語體系,使之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語言暴力」。
  • 祖安文化只不過是低素質玩家的遮羞布
    著名官方媒體半月談針對祖安文化做出調查,發現祖安文化已經火出了遊戲社區,漸漸汙染了青少年的價值判斷。今天加菲就和大家聊一聊祖安文化。 其實祖安文化這個名詞都是具有汙名化的,侮辱了文化和祖安這兩個詞語。
  • 這種「文化」正在一步步毀掉我們的孩子,家長們請警惕起來
    「罵人」 → 「文化」大家恐怕難以置信,這兩個詞是怎麼可以聯繫到一起的呢?但小編不得不說,現在在網際網路上「罵人」真的成為了一種「文化」,這就是所謂的祖安文化,而且最近這種文化還被央媒點名批評了。特別是在當下的中學、大學校園裡,這種極度粗暴的花式罵人表現,所謂的「祖安文化」正在學生和年輕網友之間興起。
  • 央媒點名批評:這種「文化」正在毀了我們的孩子,家長們可得當心了!
    這些講髒話罵人很厲害的人甚至自封為「祖安人」,他們大肆引用或創製「髒得令人震驚」的「祖安語錄」,變著花樣地問候他人父母、祖宗、家族,詛咒他人的健康、生死,把好好的語言弄得烏煙瘴氣、臭不可聞。圖片來源:半月談「祖安文化」在校園裡、尤其是在中學校園裡大肆流行,其實並不奇怪
  • 英雄聯盟:祖安人這個梗到底是怎麼來的?
    常玩英雄聯盟的人,絕對聽說一個梗,那就是祖安人,祖安人的意思就是那些在遊戲裡面喜歡罵髒話的人,以被遊戲限制發言為榮,口頭禪一般都是問候對方的父母,可以說非常髒,後來這個梗直接火出圈子,成為了那些喜歡在網絡上罵髒話的人的自稱,不管有沒有玩過英雄聯盟都直接套用了。不過說起祖安人,很多就算是英雄聯盟老玩家都在納悶一件事,這個梗到底是怎麼火起來的?
  • 六部委聯手整治「飯圈」「祖安文化」:腦洞創意,怎麼就用來罵人了?
    啥是「祖安文化」?「祖安」原本是遊戲《英雄聯盟》國服的電信二區,此前網上有人將一名祖安區的遊戲玩家在遊戲聊天屏上羞辱隊友的界面發到網上,花樣百出的罵人方式引發不少網民關注,「祖安人」成了網上特別能「噴」、特別會「罵」的人的代稱。
  • 以嘴臭聞名的祖安文化,火了第二次.
    現在看來,「 祖安 」 二字怕是早已跳出英雄聯盟了。。。關於祖安梗,差評君有講過( 傳送門 ),起源於遊戲 《 英雄聯盟 》 的祖安大區。然而,就和許多網絡梗的爆火一樣,如今的 「 祖安 」 二字早就脫離英雄聯盟這個遊戲,展翅翱翔在網際網路的天空中了。而駐紮了成噸玩梗達人的二次創作聖地嗶哩嗶哩,自然成了 「 祖安 」 二字再次發光發熱的地方。
  • 盛行的祖安文化是另類幽默還是不加以掩飾的低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股名為「祖安文化」的風潮席捲了整個電競圈,甚至現在已經出圈到了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 越來越多的LOL玩家開始在自己的快捷回復上設置「祖安語錄」,遊戲中也逐漸充斥起了「祖安文化」。
  • 「祖安文化」外還有「陰陽話術」:不帶髒字就無公害?
    「祖安文化」之外,還有「陰陽話術」 :不帶髒字就無公害?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吧?」「您可真是了不得啊,我願稱您為最強!」「就這?就這?」……  如今的網絡世界中,類似言論正變得越來越多,90後、00後使用者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