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喻伯軍老師送了我一本《走向探究的科學課——章鼎兒、路培琦、李子平評說科學課》,當時拿到這本書如獲至寶,前後讀、劃、研了三遍,並以此影響自己對科學課課堂教學的認識和實踐;2018年12月,在杭州崇文實驗學校舉行的全國「走向探究的科學課」教學研討會上,又拿到了第二本書——《走向探究的科學課——致敬經典》,前後也讀了兩遍。這個暑假,把兩本書對比起來又讀了一遍,深有所感:
一、經典從不缺乏
第一本書中,我看得最多的,研究得最多的是章鼎兒老師的《科學探究活動與課堂教學改革》,也曾三遍聽章老師作這個講座,在章老師一遍又一遍、一個實例又一個實例的講座中,我感悟了科學課中「主要活動」設計和活動後「交流研討」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科學課不僅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並在此基礎上,在章老師的多次細心指點下,我形成並在全國教學研討會上執教了《電動機》一課。
在第二本書中,我看到了劉默根老先生的《小學自然大綱、教材的幾個問題》和《小學自然學科的目的和要求》兩篇文章,猛然感悟,原來經典從不缺乏。劉默根老先生是我國小學自然課改革的發起人,他把自然課的教學研究從「教什麼」、「怎麼教」提到了「為什麼教」這個高度來思考開設這門課的價值和意義,並且提出了自然學科的認識主體是兒童等六項教學主張。從80年代到90年代,章鼎兒、李子平、路培琦三位老師從《昆蟲》、《橘子的認識》、《植物的果實》、《紙橋——形狀和承受力》、《小天平》、《蠟燭會熄滅嗎》等經典的課例詮釋了什麼叫走向探究的科學課,從行動和實踐上詮釋了劉默根老先生的自然教學思想,從而使我明白了當初章、李、路三位前輩為什麼被稱為「三劍客」,原來,經典從不缺乏。
二、經典仍在延續
兩本書中,都選用了專家講座作為第一篇,第一本書中,有章鼎兒老師的《科學探究活動與課堂教學改革》,路培琦老師的《探究活動的體驗和設計》,李子平老師的《科學探究之「器」》和章鼎兒老師的《小學科學教學工具的使用》;第二本書中,有劉沛生老師的《致敬經典》,劉默根老先生的《小學自然大綱、教材的幾個問題》和《小學自然學科的目的和要求》,姜允珍老師的《在自然教學中怎樣體現「一舉多得」的目的要求》。兩本書的第二篇呈現的是經典的教學案例與評析。
第二本書是三劍客的經典案例與前輩大家的評析,第一本書是周向鵬、李家緒、劉晉斌、聞蓉美、阮翔、李霞、周朝勇、邵鋒星等的經典課例與三劍客的評析。
從兩本的經典教學案例與評析來看,清楚地看到了兩代人為之努力與研究和奮鬥的成果,經典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延續。兩代人的經典教學案例,都指向了「學為中心」的主要活動的設計和交流研討的呈現,都在闡釋劉默根老先生提出的「為什麼教」的問題。
如今,喻伯軍老師提出「簡約的課堂」的教學理念,簡約並不簡單,簡約是對課堂結構的簡約,不簡單培養的是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交流研討的能力,是指向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科學課堂的學習,是對走向探究的科學課的接地氣的提法。因此,經典在一直在延續。
三、經典需要傳承
重讀兩本書,價值不在於去認同和接受前兩代人成就的經典,而是接過「經典」的接力棒,以我們的行動和實踐,去影響我們現在身邊的老師和學生,以及將來走上科學教學崗位的新老師。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是系統地闡述了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的思想和實踐行動,是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研究和改革的裡程碑,指引著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研究和改革的方向,是所有科學老師老師必須學習、模仿並從中感悟,改變、改進自己的科學課堂的教學;二是成為科學課堂改革的評判標準。
如何讓經典繼續傳承?就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唯有「讀——>實踐」,讀通、讀懂、讀透兩本書,以書中的案例比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實踐中研讀,在研讀中實踐,不斷提升自己對科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認識。唯有這樣,經典才能在我們及下一代科學人的手中繼續傳承,散發出熠熠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