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術配合老師當助教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東南網12月1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2月18日,「探索雙線融合 走向深度學習」福建省教育科研論壇暨福州教院二附小第40屆教學年會精彩亮相。本次論壇由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聯合舉辦,旨在直面當下「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教育科學融合的熱點難點問題,探索教育教學新樣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探索教育教學新樣態 虛擬實驗等觀摩課吸睛
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本書的三尺講臺,到虛擬實驗、VR看海底世界、虛擬助教……今天, 14節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觀摩課吸引了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省市屬學校、縣(區)教師進修學校的200多位專家、老師參與。
虛擬實驗課堂氣氛活躍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在技能科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專場,形式新穎、活潑有趣的課堂吸引了眾多與會者的目光,教室裡沒有了一排排課桌椅,學生們分組圍坐,沒有三尺講臺,教師移動上課,傳統的黑板也被互動白板取代。福州教院二附小教師周國溶藉助中央電教館虛擬實驗,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小學科學課——《閃亮的燈牌》。
「老師,小燈泡冒煙了!」隨著乾電池數量的增加,虛擬實驗操作界面上的小燈泡冒出了一股黑煙。仿真的實驗現象演示,讓學生們可以拓展課堂實驗以外的知識。信息學科《創意編程:海底暢遊》課程上,同學們通過VR設備,身臨其境暢遊海底世界,讓學習更有體驗性、趣味性。
同學們在虛擬實驗課堂上大膽嘗試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
周國溶老師介紹,虛擬實驗課上,老師不需準備多種實驗器材,學生可以大膽的發揮創造性多次進行實驗,一方面可以減少因實驗失敗帶來的耗材損失, 也避免了一些危險性實驗導致的事故,更為特別的是在學習效果的反饋上面,可以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及時查看到每個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
「我藏在空氣中,看不見,摸不著。」在語文專場,二年級語文學科——《霧在哪裡》課堂上,福州教院二附小肖海珍老師的「小助教」——虛擬人物「霧孩子」出現在屏幕上「自我介紹」,讓學生們聽得格外入神。在提問環節,「魔方點名」也取代了過去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們更加專注課堂。
美術學科《校園綠化設計方案》課,前期同學們採用了網絡調查法,上網搜集了綠化設計的相關資料。課堂上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布置探究任務,從植物、空間、色彩方面進行線下課堂反饋、討論,小組成員利用平板電腦共享各小組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的綠化方案探究。
此次觀摩課還包含課外經典閱讀指導課、雙師書法課、項目式研究性學習等,泉州、廈門、福州三地老師同臺執教,課堂圍繞「探索雙線融合,走向深度學習」進行探究學習。
探索深度學習 與會專家共探教學新思路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方曉敏介紹,學校是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十四五」期間,要建成教育強國,其中「融合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很重要方面。近年來,二附小與網龍合作,積極探索新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希望進一步用好新技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為了發揮好省級教育科研基地的示範作用,當天,《探索雙線融合,走向深度學習》等講座舉行。
網龍福州市智慧教育項目負責人餘俊以虛擬實驗室為例,介紹了基於「網際網路+教育」背景下,利用VR/AR、AI、人臉識別、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推動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帶來的創新與變革。他介紹,虛擬實驗可以藉助大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薄弱點,並有針對性推送練習,目前已應用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方面,並由中央電化教育館在推進,福州、武漢、銀川、成都等6個城市被列為示範區,福州已有福州教院二附小、格致中學等10所試點學校。
當天下午,溫州教科院教科室主任張作仁做了《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變革行動》專題講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習三單」對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辨力、創造力提出可行的方案和途徑。五所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的代表做了主題發言。
福建省教科所所長吳明洪認為,探索雙線融合,走向深度學習,這是新時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當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特別是在疫情下,線上線下混融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發展,對於提高課堂效率,解決教學難點、痛點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次活動的舉辦充分展現了近年來福州教院二附小等教育科研基地校的研究成果,呈現了在「後疫情時代」的大背景下,學校為實現線上線下混融教學樣態所做的有益嘗試,也為與會者提供可觀可感的參考,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