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發生給全國高校教育教學帶來巨大影響,教育部部署「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工作,華中師範大學積極響應、執行教育部《關於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深化運用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信息化背景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構與實踐」的建設成果,利用自身在信息化教育教學方面的基礎和優勢,從容應對,綜合施策,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此次大規模、長周期、全方位的在線教學實戰考驗,廣大高校和師生積極應變,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創造了在線教學的新高峰,探索了在線教學的新實踐,形成了在線教學的新範式。目前,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學校正按照教育部和武漢市常態化防疫工作的要求,一方面持續做好在線教學工作,一方面有序安排師生返校復工復學。
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指出,要將此次大規模在線教育教學的一些生動實踐轉化為疫情結束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以「學習革命」紮實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在線教學將從「新鮮感」走向「新常態」,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網際網路+」「智能+」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們應抓住疫情帶來的教育創新發展機遇,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促進線上線下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高校信息化條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華師智慧和華師方案。
一、超前識變:疫情之前學校信息化教改取得豐碩成果
華中師範大學很早就認識到信息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性作用,提出了「一體兩翼」的學校發展戰略,「一體」是指學校的教育發展大業,建設高水平大學,「兩翼」是指信息化和國際化。堅決貫徹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總體思路,依託教育部首批全國教育信息化試點高校示範項目,堅持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展了持續七年的探索實踐:
一是重塑教學理念,促進「四個轉變」:通過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以學為主、能力為先、更加開放和個性化的教育支撐體系,實現「四個轉變」: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教學資源供給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教學空間從以課堂為主向線上線下結合轉變,教學評價從以結果評價為主向以數據驅動的過程評價為主轉變。
二是創新教學環境,促進度空間教學融合:提出「物理·資源·社交」三空間融合理論,按照統一標準規範,建成一批智慧教室,研發部署雲平臺,實現師生一人一網絡空間,構建線上線下打通、課內課外一體、實體虛擬結合的泛在式智能型教學環境。
三是重組教學資源,促進多層多樣供給:制定A、B、C三類數字課程資源規範,實現所有必修課網上開課,並通過自主開發及引進優質數位化課程資源,進一步擴大資源供給規模;優化通識教育、專業主幹及個性發展三類課程比例,實現多元化供給與多樣化需求的良好對接;通過自主研發的雲課堂平臺支撐課程資源共享,實現師生一人一網絡空間,所有資源通過統一平臺開放共享。
四是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因人、因地、因勢施教:提出並實施「物理空間·資源空間·社交空間」三空間融合教學理論,推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課堂教學;壓縮課內學時,加強導學和課內研討,因勢利導,實現「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基於大數據開展學情分析和學習過程跟蹤,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精準定位學困生並進行針對性輔導,促進因材施教。
五是改革教學評價,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建立基於數據的綜合評價體系,面向教師、學生、課程和課堂開展多元化、過程化、表現性、發展性評價,實現從分數的終結性評價過渡到大數據支持的形成性評價。成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改革教學質量評價,促進教師行為轉變和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實時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六是優化管理服務,促進和諧校園建設:通過基於信息門戶的一站式服務、基於校園網格的一張網管理、基於學生成長檔案的一張表跟蹤,實現從學生錄取到畢業的全過程跟蹤服務。將一站式服務拓展到學校移動化智慧校園應用,除了常規的PC端外,同時上線的還有微信端,穩步推廣「微服務」;通過匹配用戶身份,將最適合的服務推送到每一位師生,實現個性化精準服務。
七是開展進階培訓,提升教師能力:提出「學術·技術·藝術」三結合的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制定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階標準,開展面向新任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示範培訓,面向骨幹教師的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培訓,每年組織20名種子教師赴國外高水平大學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及教學方法三融合的高階培訓。
八是營造教學文化,促進多方協同育人:打造「教學節」等品牌活動,營造「重視教學、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發揮學校在教育信息化方向擁有的兩個國家級科研基地——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優勢,促進科教結合、協同育人。
通過上述舉措,全面推動了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創新,初步構建了資訊時代以學生為中心的連接、共享、自主、開放、適切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教學質量、教學氛圍、教學文化煥然一新,取得顯著成效,獲得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尤其重要的是,通過持續不懈的改革,華中師範大學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好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擁有了自助研發的雲課堂平臺,實現了所有必修課上網,這都為應對2020年的疫情提供了條件。
二、積極應變:應對疫情華中師大積極推進在線教學
新冠疫情發生後,教育部快速部署「停課不停學」工作,於2月4日印發《關於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高校充分共享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依託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以及校內外網絡學習空間,積極開展線上授課、線上學習、線上測評等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組織遴選37家國內最有實力的在線課程和技術平臺率先面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3萬餘門慕課和1500多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免費提供在線學習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積極帶動110餘家社會和高校平臺主動支持高校教學,協調電信運營商和有關企業提供網絡帶寬、雲服務能力、免費手機流量等服務保障。
廣大高校聞令而動,積極開展「在線教學」行動。廣大教師轉變觀念、開拓思路,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手段,革新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展在線教育。廣大學生調整心態、積極適應、勇於接受新穎學習方式,克服困難進行在線學習。截至5月初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了在線教學工作,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在線教學實踐覆蓋全國所有地區、所有高校,在線開課課程覆蓋全部學科門類,課程類型包括多種類別。本次在線教學規模之大、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每個數字背後都有著豐富的內涵。
華中師範大學作為處於疫區中心的高校,學校黨委高度重視、主動作為,將「停課不停教、不停學」作為檢驗學校信息化教改成果的一次「大考」,根據教育部和湖北省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制定《華中師範大學進一步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行動方案》,出臺《學校2020年春季學期學生延期開學返校及教學工作的安排》,要求各教學單位分學院、分專業制定具體應急方案,覆蓋到每一門課程、每一個課堂、每一位師生。
基於學校前期積累的技術平臺優勢和教學創新實踐基礎,華中師範大學用「五個以」從容推進在線教學:一是以先進教學理念指導在線教學有序開展——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辦學優勢,採用「一主+多輔」的教學策略,實行「一院一策、一課一案」,按照「分類教學、分步實施」原則有序組織教師開展線上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在線學習;二是以科教協同優勢為在線教學保駕護航——依託國家級科研平臺,以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為核心,在全國範圍內採集教學過程大數據,開展數據驅動實時監測與分析,為線上線下教學銜接提供科學指導;三是以雲課堂平臺為在線教學提供重要支撐——藉助學校雲課堂平臺,把課堂搬進網絡,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線上教學穩步進行;四是以優質課程資源積累滿足在線教學需求——全面徵集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典型案例,深入完善線上教學資源,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廣泛共享,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五是以師生良好信息素養確保線上教學質量——系統推出線上教學應用指南和在線教學專項培訓資源,指導教師製作在線視頻、直播教學,提升線上教學質量。
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自2月12日以來,全校已陸續開展線上教學1397門課程,課堂3492個,開課率達到99.1%,參與學習的學生15743人,共145097人次。運行以來,各線上教學課程、課堂教學秩序正常,師生都能夠克服困難,積極參與線上教與學的各項活動,探索選用適合的教學方式方法,保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主動求變:疫情過後全力打造智能時代師範教育新標杆
疫情期間的經驗和不足,為疫情過後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參考。智能時代對教師能力的要求發生巨大變化,對教師信息素養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師的能力標準將重新定義,對教師的職業要求將全面更新。作為一所知名師範大學,需要深刻思考如何開展師範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民教師,這是我們作為師範大學的使命擔當,也是新階段我們面臨的重要發展契機,我認為後續應該重點關注如下內容:
一是構築智能育人環境,促進教育場景變革。隨著5G、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融合了「網際網路+」「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教學組織形態正走向常態,人與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深度互動的「人·技」協同、多空間融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智能化教學場景將取代傳統課堂教學形態。構建線上線下互通、課內課外一體、實體虛擬結合的混合式智能化育人環境,是適應疫後資訊時代教育教學變革的基礎。為跟上智能時代育人環境的發展步伐,學校正在推進智能化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行動。通過優化校園網絡,實現有線網、無線網、5G覆蓋,大幅度提升網絡質量;通過加強數據中心能力,建立高效、安全、靈活、敏捷的智能化運維保障體系;通過建設未來教室,營造網絡化、數位化、個性化、泛在化的智慧教育環境。
二是建設教育大數據平臺,推進智能技術應用。學校雲平臺在疫情期間支撐在線教學起到了重要作用,體現了華師特色。智能時代,數據的價值十分重要,信息化工作需要堅持數據治理,實現數據的有序流動、全局共享,強化數據驅動下的教、學、管,推動學校發展。包括,升級完善一體化教務管理平臺,加快智慧教室課堂教學系統與平臺的數據對接,打造「雲-網-端」智能的支撐環境。優化綜合服務門戶平臺,加快事務流程信息化重構,實現精細化管理、精準施策、個性化服務。建設學校教育大數據平臺,形成統一標準。消除校內信息孤島,打通數據壁壘,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形成學生畫像、教職工畫像、科研人員畫像。建立可輔助決策的個人駕駛艙,促進管理精準化、決策科學化。發揮人工智慧教育學部的體制機制優勢,開展學科知識圖譜、數據模型構建、自適應學習算法等方面的研究,大力推進智能助教、智能學伴、智能考試、虛擬實驗、AI教師實訓、智能客服、智能督導、智能學務、智能校務等智能技術的應用,構築「人工智慧+教育」的生態系統。
三是完善教育資源供給,優化共建共享機制。疫情前期學校建設完成的800多門優質數位化學習資源為師生開展在線教學和居家學習提供較為充分的資源保證。智能時代,教育資源依然是師範教育重要的建設內容。因此,學校本科生院和各院系應結合教育部「雙萬計劃」工作,打造學校的「五大金課」(線上金課、線下金課、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社會實踐金課)。包括,打造華師品牌和特色的金課。啟動建設100門慕課資源,著力打造30門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在線開放課程,針對部分跨學科領域知識構建由3-5門課程組成的「微專業」的認證課程。加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研發,重點推進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等實驗性學科實驗項目、人文學科跨學科資源整合項目、教師教育、文化傳播、社會經濟等類別的實驗資源建設工作。完善教育資源持續共建共享機制。統籌學校各類人才培養教育資源,建立以學分為基礎的學習成果積累機制,探索實行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學校不同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之間的「縱向銜接、橫向互通」。創新資源服務機制。通過完善數字資源建設標準和認證指標、引入第三方優質力量參與數位化資源開發、激活華師內部資源、充實資源建設專業團隊,探索出適合華師的數字資源供給模式和服務機制。
四是加大教育創新研究,推動教育模式變革。通過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虛擬實境等新興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深度應用,學校需要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包括,加強教育信息學科群建設。充分發揮學校「網際網路+教育」學科優勢,瞄準前沿信息技術發展態勢,建跨學科跨領域學科團隊,積極開展「新工科」人才培養和研究實踐,重視人工智慧與各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大科研扶持力度。設立教育教學創新研究專項課題,組建學科領域專家、在線教育專家和技術專家的跨領域團隊,開展教育教學創新研究與實踐,實現教研相長雙贏局面。建設成為國內極具特色的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實踐基地,彰顯學校教育特色,引領未來教育的發展與變革。推行「網際網路+教師教育」。積極變革現有教師培養和教師培訓模式,開展在線教師培訓、混合式網絡研修,建設「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庫」,打造教師教育雲平臺,在大學課堂中直接連通中小學課堂,形成適合於師範學校的「新師範+教育信息化2.0」。提升學校教師教育平臺社會服務水平。回歸師範,回歸教師教育,加強骨幹名師培養培訓工作,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賦能教師培訓、教育幹部培訓的應用融合實踐。
五是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成立人工智慧教育學部。成立人工智慧教育學部是學校基於辦學優勢、順應時代發展、整合學科資源、對標國家戰略需求、實現新突破的重大契機。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改革、以應對智能時代教育創新研究與實踐挑戰。通過搭建「人工智慧教育學部」這一重要平臺,可以極大促進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研究和實踐,打造出人才培養、科研創新以及智庫研究的新高峰,實現全面推動教師教育改革與示範目標。
六是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新型教育體系。智能時代的教育,需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實現更加多元、更加精準的智能導學與過程化評價,促進人的個性化和可持續發展。學校要繼續深化應用國家特等獎成果,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運行、考試評價、實驗實訓、績效激勵、教育管理、學校治理等方面不斷深化改革,要在深水區積極探索創新,運用信息化破解學校多年來的教育痛點和難點問題,全面健全學校人才培養的體系。包括,加強教職員工信息素養培訓工作。引導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自覺將信息素養培養納入職業發展生涯。建立健全教師教學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將信息素養測評納入教師績效考核、職稱晉級、崗位聘用等考核內容。在師範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訓平臺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培養一大批既具備紮實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還具有良好的技術能力,能夠勝任信息化時代教育教學需求的高水平「數字教師」。積極開展學生信息素養評價研究,強化課內外一體化培養,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和師範教育課程體系。做好「卓越中學教師」信息能力培訓測評工作,提升師範生信息素養,鞏固學校教師教育領先地位。
總之,經過疫情的洗禮和錘鍊,高校教育教學不會再回到疫前的原來狀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教育新形態已經到來,華中師大需要主動發揮學校在教育信息化和教師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優勢,改革創新,紮實實踐,抓住歷史機遇,加快發展步伐,力爭打造智能時代師範教育新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