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官刻書是指國家政府各機關部門所刻印的書籍。他又有中央和地方官刻書的區別。書友如對宋版書籍感興趣可以研讀。
1.中央官刻書
國子監刻書。繼五代之後,宋朝政府刻書仍由國子監負責承擔,國子監既是最高學府、國家的教育管理機構,又是中央政府刻書的主要單位。其所刻書,世稱"監本"。
宋神宗一朝進一步發展到刻印史書、算書、醫書、子書、文集和字書、類書等四部群籍。最初以五代遺留的版片直接刷印,繼之補刻或重刻。經文以外,還遍刻九經之唐人舊疏與宋人新疏。國子監刻書逐漸進入高潮。
首先,儒家經典,至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就完成了這七部經書註疏的刻印。國子監將十二部儒家經典著作的經、傳正文已全部出齊。
第二,史部書的刻印:自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到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校刻了《史記》、《漢書》、《後漢書》,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至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校刻《三國志》、《晉書》之後,繼續校印《南史》、《北史》、《隋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新唐書》、《新五代史》。從宋初到北宋末年,正史也全部由國子監鏤版印刷了。
第三,醫學方面:國子監先後校刻了《太平聖惠方》、《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千金翼方》、《黃帝針經》、《金匱要略》、《補註本草》等古代以來的重要醫學成果。
第四,其它各類著作: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中書門下敕令國子監雕印了《說文解字》,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又雕版《群經音辨》。此外,諸子百家書有《荀子》、《文中子》、《孫子》、《衛僚子》、《六韜》等也刻版印刷。
宋代國子監刻書發展的速度是相當快的,成績也是非常顯著的。刻書最多的是北宋皇帝中在任最長的仁宗朝,許多大部頭書籍,都是在仁宗朝時期完成的。當然,成績最為突出、刻印數量最多最快的還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從960年建國到1005年間,由於大量刻印儒家經典著作,闡發經學思想及經書之音注、疏、正義等著述,經過四十年,經書版片已經增加了二十多倍。
金兵入侵,宋朝政府南遷,刻書事業受到挫折,國子監所刻書籍版片,被掠劫一空,損失巨大。其時,國子監刻書的任務,刻書事業的興起和發展,到宋末,國子監中有書名可考的書版僅有一百多種。由此可見,宋代官方刻書,在北宋時期以中央為多,到南宋時,則以地方為多了。
遺憾的是,宋代國子監刻書絕大部分已經失傳,沒有留存下來。只有極少的部分書籍流傳至今,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等重要的國家藏書單位,十分珍貴了。
國子監刻書的特點:繼承五代國子監刻書的傳統,宋代國子監刻印書籍,注重選擇優秀底本,校勘審慎,保證內容和文字的準確,對於經書讀本的統一標準定本,要求更為嚴格。刻印之書,多由名人手書上版,具有較為濃厚的書法氣息。據王國維《五代兩宋監本考》:"宋初五經正義趙安仁所書最多,趙氏字體在歐、柳之間。在刊本中,李(李鶚,五代監本九經書寫人之一)、趙最為精勁"。如現今所見影宋蜀刻大字本《爾雅》,每葉八行,行十六字,卷末題有"將仕宋四門國子博士臣李鶚書"一行。又據宋王明清《揮塵錄》:"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鶚書《五經》,仿其製作,刊行於國子監"。可知宋代國子監刻印經書,其行款格式,為沿襲五代之遺風。正因如此,宋監本儒家經典,版式寬闊,字大疏朗,再加上所用紙、墨優良,印刷技術精湛,實為後人翻刻、翻印古代典籍的標準範本。
2.中央政府其它部門刻印書籍。除國子監刻書之外,宋代中央政府各機關部門也都刻書。如崇文院、秘書監、太史局、德壽殿、左司廊局等殿、院、監、司、局。有些部門則刻些與本職權相關的專業書籍。但是總的情況是,各部門刻書,仍以經、史著作為主。
如隸秘書省的太史局,"掌測驗天文、考定曆法,凡日月、星辰、風雲、氣候、詳青之事,日具所佔以聞。歲頒歷於天下,則預造進呈"。"其別局存天文院……鐘鼓院……,印歷所,掌雕印曆書"。說明宋代的曆書不僅採用印刷,而且設有專門的印刷曆書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