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家刻書概述

2021-02-07 善本古籍


     宋代的官刻書是指國家政府各機關部門所刻印的書籍。他又有中央和地方官刻書的區別。書友如對宋版書籍感興趣可以研讀。

  1.中央官刻書

  國子監刻書。繼五代之後,宋朝政府刻書仍由國子監負責承擔,國子監既是最高學府、國家的教育管理機構,又是中央政府刻書的主要單位。其所刻書,世稱"監本"。
 


  宋神宗一朝進一步發展到刻印史書、算書、醫書、子書、文集和字書、類書等四部群籍。最初以五代遺留的版片直接刷印,繼之補刻或重刻。經文以外,還遍刻九經之唐人舊疏與宋人新疏。國子監刻書逐漸進入高潮。

  首先,儒家經典,至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就完成了這七部經書註疏的刻印。國子監將十二部儒家經典著作的經、傳正文已全部出齊。

  第二,史部書的刻印:自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到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校刻了《史記》、《漢書》、《後漢書》,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至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校刻《三國志》、《晉書》之後,繼續校印《南史》、《北史》、《隋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新唐書》、《新五代史》。從宋初到北宋末年,正史也全部由國子監鏤版印刷了。

  第三,醫學方面:國子監先後校刻了《太平聖惠方》、《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千金翼方》、《黃帝針經》、《金匱要略》、《補註本草》等古代以來的重要醫學成果。

  第四,其它各類著作: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中書門下敕令國子監雕印了《說文解字》,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又雕版《群經音辨》。此外,諸子百家書有《荀子》、《文中子》、《孫子》、《衛僚子》、《六韜》等也刻版印刷。

  宋代國子監刻書發展的速度是相當快的,成績也是非常顯著的。刻書最多的是北宋皇帝中在任最長的仁宗朝,許多大部頭書籍,都是在仁宗朝時期完成的。當然,成績最為突出、刻印數量最多最快的還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從960年建國到1005年間,由於大量刻印儒家經典著作,闡發經學思想及經書之音注、疏、正義等著述,經過四十年,經書版片已經增加了二十多倍。

  金兵入侵,宋朝政府南遷,刻書事業受到挫折,國子監所刻書籍版片,被掠劫一空,損失巨大。其時,國子監刻書的任務,刻書事業的興起和發展,到宋末,國子監中有書名可考的書版僅有一百多種。由此可見,宋代官方刻書,在北宋時期以中央為多,到南宋時,則以地方為多了。

  遺憾的是,宋代國子監刻書絕大部分已經失傳,沒有留存下來。只有極少的部分書籍流傳至今,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等重要的國家藏書單位,十分珍貴了。

  國子監刻書的特點:繼承五代國子監刻書的傳統,宋代國子監刻印書籍,注重選擇優秀底本,校勘審慎,保證內容和文字的準確,對於經書讀本的統一標準定本,要求更為嚴格。刻印之書,多由名人手書上版,具有較為濃厚的書法氣息。據王國維《五代兩宋監本考》:"宋初五經正義趙安仁所書最多,趙氏字體在歐、柳之間。在刊本中,李(李鶚,五代監本九經書寫人之一)、趙最為精勁"。如現今所見影宋蜀刻大字本《爾雅》,每葉八行,行十六字,卷末題有"將仕宋四門國子博士臣李鶚書"一行。又據宋王明清《揮塵錄》:"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鶚書《五經》,仿其製作,刊行於國子監"。可知宋代國子監刻印經書,其行款格式,為沿襲五代之遺風。正因如此,宋監本儒家經典,版式寬闊,字大疏朗,再加上所用紙、墨優良,印刷技術精湛,實為後人翻刻、翻印古代典籍的標準範本。


  2.中央政府其它部門刻印書籍。除國子監刻書之外,宋代中央政府各機關部門也都刻書。如崇文院、秘書監、太史局、德壽殿、左司廊局等殿、院、監、司、局。有些部門則刻些與本職權相關的專業書籍。但是總的情況是,各部門刻書,仍以經、史著作為主。

  如隸秘書省的太史局,"掌測驗天文、考定曆法,凡日月、星辰、風雲、氣候、詳青之事,日具所佔以聞。歲頒歷於天下,則預造進呈"。"其別局存天文院……鐘鼓院……,印歷所,掌雕印曆書"。說明宋代的曆書不僅採用印刷,而且設有專門的印刷曆書的機構。

相關焦點

  • 馬學良:明代內府刻書機構探析
    摘  要:明代的內府刻書是明代官府刻書的傑出代表,以往學者大多以為司禮監經廠就是內府刻書的唯一機構,偶有持論不同者,亦語焉不詳,沒有對內府刻書的具體承刻機構進行系統考究。其中,官府刻書層面上,內府刻書與國子監刻書、藩府刻書三足鼎立是最為顯著的特徵。作為中央政府的出版機關,內府刊刻了大量的明代諸帝所主張的儒家道統之書以及皇帝的誥、訓、律、戒、鑑、忠、孝圖籍,實際上成了以出版統治者主導的政治、意識形態書籍為主的「官方出版社」。但是當人們提及內府刻書時,往往想到的就是司禮監刻書或者經廠刻書。
  • 宋代科技文化繁榮與工匠精神
    雖然「線裝書」在宋代也已出現,但時人就發現線裝書有一個缺點:「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    第三,宋版書的刻書選用字體非常講究。宋代三大刻書中心為江浙、四川、福建,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樸拙的顏體字;建本字形介於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淨。今人稱用料、印刷、裝幀是印刷物的三大要素,而宋版書卻還有書法美學的內涵在,這一點是後代不能及的。
  • 繁榮的宋代出版業:宋代出書數量之多,相當於歷代出書總數的一半
    河南汴梁(開封)是北宋的京城,號稱「八荒爭湊,萬國成通」的繁華都市,是全國刻書業的中心。浙江的臨安(杭州)是南宋都城,它在北宋時就成為全國印刷業的中心,有「監本刊於杭者,殆居大半」之稱。當時雕版工人薈萃於杭州,刻印了經書、史書、子書、醫書、算術以及文集等。浙本字體方正,刀法圓潤,雕版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 明代新安黃氏刻書考略
    據統計,黃氏從明正統間開始刻書,一直刻到清道光間,歷時400餘年。明代是黃氏刻工最活躍的時期,黃氏28世以前的280位刻工都生活在明代。茲就明代黃氏刻工及其刻書舉例如下。[1]二十一世刻工有黃積善、黃佛生、黃多保等。二十二世刻工有黃文顯、黃文德、黃文敬、黃文贊、黃文漢、黃文善、黃文希、黃文達等。
  • 《清平樂》裡為什麼皇帝被稱為官家,官家是何意思?有什麼寓意?
    在這部電視劇裡面,都稱呼皇帝為官家,這是為什麼呢?官家到底什麼意思?官家一詞最早來源於曹魏時期蔣濟的《萬機論》,書中寫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而最早用官家稱呼皇帝也不是從宋朝開始。《晉書.石季龍載記》就寫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石勒的侄子石虎對石勒不滿,想要取而代之。所以稱呼皇帝為官家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有了。蘇東坡在《初到黃州》中寫道: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這裡的「官家」指的就並非皇帝本人,而是指朝廷。這說明官家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朝廷和皇帝的混用。
  • 建陽刻書文化:現存的熊大木編創的書籍都有哪些種類?
    建陽刻書文化:現存的熊大木編創的書籍都有哪些種類?熊大木(約1506-1579年),原名熊福鎮,字大木,號鍾谷,崇化裡書林今建陽區書坊鄉)人,早年屢次參加科考落第,遂為鄉間塾師,後進入了刻書行業。於明嘉靖間(1522-1566年)創辦了書林忠正堂,「是一位以編撰長篇通俗小說而知名的刻書家」。
  • 心疼官家,孤寒一世,左右為難的一生
    張貴妃臨死前也終於意識到,官家只不過以金為屋、玉為籠,所謂的三千寵愛在一身只不過是笑話,絕望而死,如此種種,官家簡直被這屆網友噴成了篩子,說他是失敗的丈夫和父親,但是誰又替官家考慮過,誰又是真的完全不考慮自己,一心愛官家?無論曹皇后、張貴妃、還是苗娘子,甚至徽柔,她們更多的是自保,為了自己內心的小算盤,行事風光霽月也好,惡毒齷齪也好,究其本質也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讓官家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 《清平樂》「準爸爸」官家趙禎的喜悅,一如平常百姓家
    官家趙禎初聞消息,「準爸爸」官家趙禎興奮的不知所措。曹丹姝曹皇后告訴官家趙禎,苗娘娘懷孕了。官家趙禎,這個「準爸爸」,像平常人家的「準爸爸一樣,」在孩子出生前,」開始為未來的孩子取名字。更讓人感到好笑的是,為了給孩子取名字,官家趙禎還「逃學」。這可是官家趙禎第二次「逃學」呀!有一天,官家趙禎的老師晏殊去給他上課,官家趙禎卻請求先生晚一點上課。
  • 「清平樂」王凱江疏影等演員的服飾完美詮釋宋代服飾,你們覺得呢
    服化道真的很良心,官家的每一套衣服都很精緻,場景也特別漂亮。目前為止,#清平樂#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古裝劇 。該劇是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
  • 《清平樂》:三心二意的男人無法擁有真愛,官家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仁義傳頌千古的官家,為什麼處理感情問題這麼亂七八糟的呢?作為一個賢惠流芳青史的皇后,原來不過是個可憐之人。她最大的幸運,就在於她的晚年還算安樂。否則,她的所有優秀反而就是一個笑話。想來,很是可悲。02有人拿《清平樂》的官家與《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做比較,有什麼相似之處呢?還是有什麼可比性呢。
  • 《清平樂》:張貴妃上位,撒嬌又撒潑的女人才是官家最愛?
    只是,既然有皇后有妃子——多多少少,圍繞著官家總有那麼一些不可言說的是非紛爭。須知道,這可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官家對這些才不在乎呢,女人為他要生要死這是常態。他想寵愛誰就寵愛誰、他要冷落哪個就哪個。想著想著,都會覺得爽歪歪的。而曹皇后,安安靜靜呆在中宮。算,還是讓張貴妃上位吧。
  • 《清平樂》陳熙春出宮後才是悲劇開始,官家失算了,陳氏並不快樂
    陳熙春美麗有才,還是一個小小的發明家,文科男遇到理科女,怪不得官家想要冊封她為皇后。陳熙春從小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官家一輩子去過的地方,見過的東西,都不及她見過的一兩成。太后娘娘剛去世,他第一任皇后剛被廢,此時的官家在情感上很自由。官家心情鬱悶的時候遇到了陳熙春,她在宮中是那樣的明耀。
  • 清平樂:官家不能見生母,鐵膽神侯不能娶素心,道理都是一樣的
    作為一個兒子,官家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他不是普通人家的兒子,他的一舉一動都有太多人在關注著。呂夷簡得知官家出宮的消息後,他第一時間想的是去找太后,但一轉念,他卻改道去找了官家的老師晏殊。雖然朵朵對宋史並不了解,也第一次知道有個宰相叫呂夷簡,但單憑他的這個做法來看,多多覺得他是個良臣。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清飲開端
    該劇以宋代為朝代背景,劇中還原了「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文人雅致「四藝」,給觀眾展示了幾千年前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人的點茶方式。可見點茶在宋代的興盛與普及。劇中,盛老太太請來了宮中的孫嬤嬤,教三個孫女規矩和技藝,她們的第一節課程,便是學習點茶。首先,茶具要備全:茶盞、燙瓶、盞託、茶碾子、絹羅、茶筅、煮水器、上等泉水等,每一樣都必不可少,備齊之後,開始點茶。
  • 清平樂:張妼晗恃寵生嬌,禾兒出手阻攔,官家終於力挺曹丹姝
    張妼晗終於如願被封為郡君,那麼之後,官家的後宮註定是要風波迭起了。張妼晗之前裝得勇敢單純逐漸褪去,手段日益顯露。嘴上說著喜歡趙禎別無他求,實際上卻想著坐上高位,出人頭地。主動推薦自己的梳頭侍女去為官家梳頭,並且主動向官家提及自己的這位梳頭侍女年芳十六。這可真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自己身在孕期,不方便侍寢,為了鞏固官家的寵愛,想用自己的貼身丫環去伺候官家,籠絡君心。張妼晗的心機如此明顯,連一向溫厚的苗昭儀都看不下去了。
  • 鉤沉|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據《邢臺通史·金朝》記載,金代邢州(今邢臺)寧晉縣的刻書業十分發達,是當時刻書中心之一。金代寧晉縣刻書業由荊禰、荊祜父子開創。荊氏雕版書坊名聲之大,刊書散地之廣,當時堪稱河朔之最。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蔡松年著《蕭閒老人明秀集》、韓道昭撰《崇慶新雕改並五音集韻》,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金刻版書,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新絳絳守居園池——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
    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園池自唐代以來屢經修復,整個園林根據植物花卉的不同,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景區。洄蓮亭甬道西「洄蓮亭」屹立於芙蓉池南岸,夏日紅蓮翠蓋飄送著藕香,在「洄蓮亭」中飲酒、弈棋、撫琴,在藕鄉裡覺得石骨都寒,此為園地「夏景」。
  • 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解讀宋代家庭關係之間的稱謂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部劇還是有還原宋代的風土人情的,比如宋人對皇帝的稱呼確實稱官家,宋代的寡婦叫「未亡人」,寡婦再嫁,她的後夫又稱「接腳夫」。別人稱呼自己的家人,如令尊、令堂、令愛、令子,重慈(祖母),尊閣(妻子)。比如盛肱向別人介紹妻子為內饋,內人,別人向盛詢問王大娘子,則問尊閣如何。另外如顧二向長柏詢問盛家老太太身體,則用重慈。
  • 推動了宋代社會經濟繁榮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唐末農民革命戰爭概述
    因此到宋代,一方面是實現了在沒有舊的世家豪族勢力的基礎上的統一;同時社會經濟方面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宋代的農業,由於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經過大力墾荒,興修水利,選育良種,改進耕作技術等一系列努力,宋初幾十年間,全國墾田數字有了較大的增加。手工業特別礦冶業方面,北宋金、銀、銅、鐵、錫、鉛、汞等的產量,都大大超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