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父母與孩子,我們一起長大

2020-08-27 Sunny陽光天使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和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每個人都參與。每位父母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都是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一起成長。


01

最近,聽到同事抱怨最多的就是:


現在娃有多難帶,每天回家伺候他們,但是他們還是鬧,不聽話。


很多父母他們都覺得,陪伴孩子是一項單向行動,將陪伴孩子當做任務來完成,但是卻忽略了一點:


陪伴孩子對我們自己的影響。


其實,陪伴孩子一直都是一項雙向活動,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收穫快樂和成長,同樣,父母也會相應獲得自己的思考與再次成長。


就像,一次我下班回家,小寶一直坐在沙發上等我,見我回來了,馬上屁顛屁顛跑來了。


拿出握在手上的糖果給我說:這是今天XX(好朋友的名字)給我的,很好吃,我也給媽媽留了一個。


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的,因為孩子的世界如此簡單純潔,又是這麼容易滿足,對於美好事物,他們更懂得如何欣賞,如何分享。


反觀自己,好像已經少了孩子般的純粹與分享了,而小寶這一次,讓我漸漸的似乎重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這個世界。


02

作為父母,其實最大的驕傲就是孩子又進步了,成長的更好了。


尤其是當我們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與我們的陪伴息息相關時,那種油然而生的滿足感真不是說說而已。


小寶以前一個人都不敢一個人睡,說什麼都要跟我睡,有一次我出差了,她爸一個人在家帶的孩子。


回來後我發現孩子是一個人睡的,她爸說:小寶本來是很害怕的,但是我說媽媽出去工作了,小寶只能自己睡了,媽媽要賺錢給小寶買新的衣服。


沒想到,小寶竟然,點點頭說:那小寶也要聽話,不能讓媽媽分心,小寶要快快長大。


那一瞬間,原來我們每次的新鮮陪伴,都對孩子至關重要且影響深遠。

會深深印刻在孩子的腦海中,也會反射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讓他不斷地進步、變優秀。


03

一直很認同一句話:

高質量的陪伴是一種愉快和諧的雙向交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獨立、有力量的同時,父母也會從中收穫愉悅和成長。


其實,無論是寶寶還是父母,這個身份,我們都是第一次嘗試,我們也要慢慢磨合,慢慢成長。


養孩子的過程,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會變得失去自我,孩子變成了生活的全部。


在這種家庭中,父母不懂得與孩子交流,不會認錯低頭,「為你好」成為了父母的口頭禪,一些父母未完成的心願也會被強加到孩子頭上。


孩子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會變得壓抑叛逆,就像熱播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一家,英子媽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英子身上,反而讓英子想逃離這個家庭。



最好的陪伴成長就是,父母陪著孩子,相互影響,相互變成優秀的那個。


註:本篇文章圖片素材均來源於網路,

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2020家庭教育高峰論壇】關凌:育兒就是陪孩子一起長大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焦點新聞>正文【2020家庭教育高峰論壇】關凌:育兒就是陪孩子一起長大 2020-11-07 17:20 來源:新東方網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但在著名作家池莉的眼裡,女兒亦池的一生並沒有吃多少學習的苦,至於生活的苦,從她最近這本《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來看,想必也是不會的。畢竟女兒已經在英國的精英教育下成為頂尖大學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前途一片光明,再加上作者為母則剛的有力後盾,生活的苦早就選擇了離亦池遠遠的。作者在書中深情而詳細地描述了她和女兒的生活日常,以及自己和女兒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 我和孩子一起長大,跟隨孩子的腳步,做好新時代的父母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我們家長需要學習的太多太多,怎麼讀懂孩子,正面引導孩子,是我們一直不斷學習的重要課程。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長大了,孩子越大,家長的教育責任就越大。愛的教育,是家庭必不可少的教育,也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孩子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在愛的氛圍中長大,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 「孩子,我們陪你們一起長大」
    我們是真的當自己的孩子一般心疼小傢伙們。每天,我們會給他們一個個洗手,他們洗完會聞聞手上洗手液的味道,笑得很開心;有時間,我們也會給孩子們一個個洗頭,他們回家就會告訴父母:「我是一個愛乾淨的好寶寶。」
  • 作為父母,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被教育做好好學習,這樣就能考上好大學,以後工作也會很輕鬆,很多事情都不用憂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等我們真正思考,就會很疑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難道只教著我們去做這些嗎?
  • 深度陪伴孩子之一:家就是「我們始終在一起」
    「我們始終在一起」家是人生一直要待下去的地方,也被稱為港灣。孩子依賴著父母,父母也陪伴著孩子。等孩子長大一些,孩子能陪父母一起去吃好吃的,父母能跟孩子一起去看動畫電影,一起去旅行。在互相的陪伴中,孩子會漸漸長大,父母會在此期間理解著孩子內心世界的規則,孩子也知道父母定下的規矩,互相遵守著彼此的規矩,也互相理解著彼此的心情。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思想和看法,孩子也逐漸理解了父母的苦衷和為難。
  • 孩子開始撒謊了:父母要慶幸,孩子長大了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長大了,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 那麼,孩子撒謊了,好還是不好?這背後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人們習慣於說謊,而說謊的本質就是為了獲利,無論是出於善或惡。比如謝爾頓,他不喜歡上體育課,所以想辦法撒謊了。發現孩子開始撒謊,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大多數父母會下意識地擔憂:天哪!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撒謊,長大了還得了!
  • 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大的事業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邊看電視邊督促孩子認真讀書時,收到的往往是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麼能強迫孩子做到呢?積極進取,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熱愛學習,能夠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小大人兒。父母在教育上會省很多心,所以當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壞毛病時,先好好檢討一下自己,也許就會找到根源所在!
  • 《孩子慢慢來》父母做對這三點,孩子自然長大
    當龍應臺的朋友問她是否心甘情願地在家陪伴孩子,她慈愛地看了一眼趴在身上的華安,母愛的滿足不言而喻。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關係。看著小人兒逐漸自己走路、背著書包去上學的背影,父母既欣慰又不舍之心,做父母的我們感同身受。所以,請慢下來,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一起跟著孩子感知自然、體會世界的美妙。小人兒的依賴、幸福感是我們父母所追求的。
  • [民族團結] 「警察媽媽」陪你長大,住在一起我們就是一家人
    [民族團結] 「警察媽媽」陪你長大,住在一起我們就是一家人 2020-12-10 2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母的童心就是孩子的幸福,讓我們做一個老玩童吧
    做家長一定要認真,但不一定非得嚴肅,孩子在小的時候和家長一直生活在一起,家長就像孩子的朋友一樣,但是太過嚴肅的家長,會讓孩子從小就失去了兩個好朋友。孩子和家長之間,肯定是父子關係,這是一個家庭的主體,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往這個主體旁邊加一些有趣的東西。就比如和孩子共同學習進步的同學關係,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朋友關係,這樣的家庭才是快樂的。
  • 《願你慢慢長大》:讓我們一起慢慢摸索、成為好的人
    《願你慢慢長大》是一本「慢養育」的名家散文合集,收錄了近30篇隨筆,包括父母寫給孩子的書信、自身成長經歷之談以及對於子女的教育看法等,提供了許多值得家長借鑑的教育經驗。看吧,為人父母的願望就是這麼簡單,似乎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安慰。書的第二部分是大師的叮嚀。要懂得過快快樂樂的生活,要學會過各種不同的生活。這部分有大師梁啓超給孩子們的叮嚀凝聚在「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中。
  • 長大後,我們都成了父母的樣子
    父母的影響是有多深遠,長大後,連我表達的方式都和母親如出一轍。有些人,這一輩子,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深遠。小時候,我們很小,只知道父母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我們就也跟著做,跟著說,有樣學樣;長大後,我們很大,成為了孩童時代眼裡的父母樣子的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
    陳美齡和她的父親始終都認為: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彰顯我們做父母的成功;教育的目標不是要跟別人做攀比;教育的目標是傳遞出正確的價值觀,保護好孩子夢想的種子,一起去努力,去實現它,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去找到自己的天賦,做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 父母生養孩子到底值不值?對父母來說,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海闊天空
    生養孩子,意味著前三年的小心翼翼,幼兒園的高額花費,還有中小學時每天陪孩子寫作業,從此孩子就是整個家庭的關鍵和重心,作為父母可以受苦、甘心受累,就是不能痛痛快快地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只是長大了,但依然還只是個孩子。
  • 被父母打大的孩子,長大以後心理問題有多大,教育其實不止打罵
    小學的時候就被媽媽要求洗貼身衣物和夏天比較薄的衣服,而自己總犯懶,這時候就會遭到媽媽的"打罵",可能年紀還小一點就是被"扇耳光"、打手臂和背部這些地方,打完以後我就會乖乖把衣物洗好。有一天晚上,我和弟弟還有院子裡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打鬧之間不知道怎么弟弟摔倒了,而且還流鼻血了。
  • 《願你慢慢長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都陷入的四大誤區
    書中有很多我們熟知的人給孩子寫信。通過他們對孩子的期望,讓我感受到了一場溫柔的教養。也讓我意識到,在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走過誤區,也使得親子關係變得十分緊張。:哪個阿姨家孩子多優秀、人家比你強多了……這種比較式的教育,正是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病症。
  • 心理學家: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就不要再和他們住在一起了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因此很多人希望父母能夠搬過來一起住,雖然本意是好的,但不可避的兩代人之間會產生很多矛盾,從而使得原本幸福的兩口或三口之家不復從前。從理性上來說,孩子長大之後,父母就不要再和兒女住在一起了。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父母年事已高,分開住會不會有不好的後果?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次飯……
    我們家是一個習慣於一起吃晚餐的家庭。曾經在一本書中我寫過:「相愛的人就是要在一起吃飯,吃很多很多頓飯。」在兒童小說《放慢腳步去長大》中,許多有趣的細節、故事都出自我家的餐桌。我說「餐桌對話是最好的心靈教育」,但不意味著我們要在每場談話中都去貫徹教育意義。家庭對話是種心靈養護,重在氣氛。
  • 教育孩子的最大錯誤,就是父母的脾氣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